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很多人因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
欲望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有中公教育专家
认为,社会公众焦虑心态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需然,而引发
公众焦虑的因素也是各种各样的。汪然在广州从打工起步,国企、外企
、民企都做过,几年前,汪然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苦心经营,如今工厂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而汪然却难有安全感:
服装加工行业竞争激烈,政策、资金、市场等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带来
业务上的不确定性,如订单无法预期,与银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依然
会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加之现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虽然有
保险,但不知日后能否成为足够的保障,现在社会发展如此快,汪然
只能给自己订下“活到老,做到老”的目标。他说:“原来人们要求
男人‘三十而立’,现在变成了‘三十而富’。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准,好像30多岁你还没富,你这辈子就没机会了。
一旦被这样的成功模板驱使着,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看着身边的
朋友有的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读书甚至全家移民,看着有的人不再信任
爱情选择单身,看着厂里的年轻工人整天想着要赚到更多的钱……汪然
也很迷惑:“人们把名望、地位、金钱当作成功,可拥有这些就是成功
吗?我们的精神追求去哪儿了?”【问题1】刘军1990年技校毕业后
进入山东某县机械厂,成为一名车床工。1998年,他已是厂里的生产
班长。正当他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国企改革大潮席卷这座小城
。县机械厂并入了市机械厂,刘军下岗了。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就像
掉进了无底洞,心里总是没着落。刘军说,刚离开工厂那会儿,仗着
年轻气盛,他学会了开车,家里凑钱买了辆小客车,在乡镇和县区间跑
客运,虽然十分辛苦,但收入也不少,还算踏实。可几年后,一次意外
导致车辆几乎报废,他受到很大打击,也没有了开车的信心。从那以后
,他又和老乡贩卖过蔬菜,跑过销售,生意总是赚少赔多。2007年,
6岁的儿子上学了,妻子又因病住院手术,家庭负担更加沉重,刘军的
脾气越来越暴躁。2010年,刘军通过招聘成为市政公司的一名维修工
,并将中断多年的养老保险续上了。表面看,日子总算稳定了,可他还
觉得底气不足,每月1400元的工资,只能勉强应付生活,将来孩子
要上高中,读大学,单靠这些钱是根本不够的。【问题2】工作了5年,
正准备结婚的李纲突然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他和好友虽然都在广州上班
,却都没有广州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有在当地领结婚证,就难以申请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将来孩子上学更是难题。上大学、读研、上班,
李纲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猛回头他发现这座繁华的城市,原来就和他
无关。高房价下,很多地方出台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户口人员
多被排除在外,如果没有当地户口,包里揣着钱,也难以买房买车。
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户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由此带来的“人群排斥”,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人群
“隔离”。生病了该去哪医治?孩子还能不能正常上学?年老后能不能
领到养老金?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他们心中的焦虑。“不找关系,办点事
还真难。”广东一家企业老板程强说。去年底,他去当地工商局办某项
手续,折腾了两天也没办完。后来托人找了个朋友,半天就办好了。
刚刚而立之年的小陈,一年收入近20万,但他还是不满足,有车有房,
但还是会说,同学开了几十万的车,自己才开七八万的;同学住的是
几百平米的大房子,自己还住在两居室,心里很不舒服。于是炒股,
买股票、基金,但是心里焦虑,觉得不如别人好。【问题3】 | 问题1:以汪然为代表的
中小企业经营者面临政策、
资金和市场等问题;社会
保障机制不完善;只重视
物质追求,而导致精神追求
缺失。措施1:一要调整
其工作内容,努力构建服务
型政府,方便中小企业不断
发展。二要大力宣传教育,
转变原有错误的价值观念。
树立在价值观和精神层面的
典型和模范,发挥其带头
作用。问题2:刘军等社会
底层中低收入群体面临的
下岗再就业、孩子上学、
亲人生病等问题。措施2:
政府要帮助困难群体解决
就业、子女上学、亲人就医
等问题,帮助他们缓解生活
上的压力。问题3:由李纲
、小陈为代表的中产阶级
人群面临的不平等的户籍
限制,无法同城里人一样
享有公平的待遇,以及盲目
攀比,价值观、心态不端的问题。措施3:完善户籍、
社保等制度,使公民在住房
、福利等方面享有公平的
权利,努力让人民活的
更有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