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3|回复: 0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卷(18)

[复制链接]

18万

主题

18万

帖子

5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2579
发表于 2016-6-24 0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治理公车使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这是一个老话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结合正在党内倡导的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提案等形式呼吁,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财政不堪其重的大包袱。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2)公务车成为主人权力象征。据调查,在某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由此看来,公务用车三分之二用于非公务,这里的利益主体是配车的领导和专车的司机两类。这个结构显然构成了公务用车的利益核心。汽车维修和销售以及配件的销售机构与从业人员构成了公务用车的利益外围。
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目前很多单位大量购买高档小汽车,公车私用相当普遍,公车成为私家的小汽车,老婆不开丈夫开,丈夫不开妻子开。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
2005年12月,安徽六安市有关部门暗访发现,接送子女上学的车辆中,公务用车占到49%。其中党政机关车辆为16辆,占到38%;警车、救护车等专用车辆13辆,企事业车辆为13辆,各占31%。“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形象比喻,但这种现象随着各地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有望改观。最近一段时间,湖南资兴、浙江杭州、义乌、江苏江阴、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继开展了公车改革,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3)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4)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
(5)公车改革事关党风廉政建设,节省资源和成本,势在必行。如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车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记取和反思。一是标准不合理。公车改革有个卖车买车问题,还有个补贴问题。一些单位制定的公车拍卖标准不合理,给领导的补贴和给普通职工的补贴差距太大,领导捞好处太多,职工吃亏太多。一些事业单位,只补贴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职工根本没有考虑在内。标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公车改革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操作不规范。改革需要规范程序,需要在阳光下进行,才能保证改革公正、公平。一些单位在内部拍卖公车,领导举牌后谁还敢再举?领导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一些单位搞公车改革,关起门来自行出台办法,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不征求、不听取群众意见;一些单位既发补贴又配公车,变相给领导和职工提高待遇,致使群众意见不少。三是目的不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权,堵住腐败漏洞。但是上述种种行为不但无助于取消官僚特权,还助长了官本位的风气。因此,公车改革者首先要认清到底为什么要搞公车改革,是处处站在领导的角度,代表领导的利益,还是出于公心,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如果是前者,处处为领导着想,事事为领导考虑,那公车改革完全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正视和解决这些看得到的问题,以及公车改革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其他问题,才能保证公车改革走上正轨而不变形走样。
(6)有专家认为,公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职务消费制度,推行公车改革,并非是公车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而是国内现行的公车制度行政运作成本太高。完善配车制度,严格用车制度之类的改革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意见集中的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因此,采取“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化解公车刚性消费的最好办法之一。而为防止公车改革后,车辆费用转嫁到其他职务消费项目中,有必要对职务消费的其他项目如通讯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同步改革。
(7)有过半百姓有疑虑领导会不会变相借车。有人担心,公车改革以后,领导干部没公车坐后,可能会采取各种办法“借用”基层单位的车辆,造成变相的腐败。调查显示:19.4%的受访者认为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23.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可能出现这种情况;28.3%的人认为比较可能;还有23.9%的人表示说不清;仅4.5%的人认为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8)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全国各地纷纷进行的公车改革中,有三种模式较为常见:一是全货币化模式,即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二是半货币化模式,即保留公车,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超支自负;三是加强管理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取消“领导专车”,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包括北京一些郊区地方在内的许多地方纷纷选择———全货币化这种一步到位的模式。
(9)公车改革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通盘考虑,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只有系好“安全带”,公车改革才能够安全启动。系好“安全带”,首先要处理好公车驾驶员的分流问题,为他们找到新饭碗;其次,必须搞好相应的配套改革。例如,既要防止公车拍卖中的腐败行为发生,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开辟正常公务用车的渠道,在车辆和经费上切实予以保证等。
(10)公车制度的改革不仅在减轻财政负担和杜绝公车私用两个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而且也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一箭三雕”。车改前,许多公务员都患上了“公车依赖症”,往往因为单位派不出车而影响了工作的进度。实行车改以后,拥有私车的公务员,来去方便,不用再找领导派车;没有私车的公务员,外出办事时也敢掏钱“打的”或租车了。而出租车行业在大中小城市都发展迅速。因此,车改的最大受益者是一般干部。
三、申论要求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二).请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要体现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条理性。(30分)
(三).请自拟标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少于1200字的篇幅进行论述。可全面论述,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深刻,有说服力。(50分)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卷(十八)参考答案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公车改革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公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到人民的质疑,主要原因是:改革标准不统一、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映强烈,改革后工作效率没有提高等。如何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公务用车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请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要体现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条理性。(30分)
一是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补贴发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现金形式发给公务人员,自行支配,超支不补,节余归己;二是费用由单位集中管理,个人在限额内凭票报销费用,超支不补,节余转入下年度使用或按一定比例奖励个人;三是发放部分现金,其余部分由单位集中调剂使用。
二是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政府组建公车出租公司,按企业模式运营管理,向公务人员按职务、级别和工作需要发放公车券,超额自负。
三是保留各单位现有公务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换购新车,逐步取消公务用车。由政府引导,成立专门的出租汽车公司,保障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需要。
(三).请自拟标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少于1200字的篇幅进行论述。可全面论述,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根本解决公务用车问题
我国一些省市的公车制度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标志着我国公务消费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务消费活动,正逐渐走到“阳光下”。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记取和反思。
现行的公车制度不仅在经济上增大了城市运营的成本和政府管理的成本,浪费紧缺的公共道路资源,而且容易助长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甚至造成干部腐败;领导干部和行政管理机关逐步实现以公共交通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利于改善领导干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对社会现实状况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领导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渠道;公车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利用职权,超越工作需要在公车使用上的特权,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目前,各地的公车改革的成效不是很大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公车消费来看,它是—种职务消费。职务消费在本质上是家庭财政。既然是“家庭财政”,作为一家之长的领导实际也就可以像使用“私产”—样,来任意支配和使用公车了。这就是为什么公车私用现象越来越严重,使用效率越来越低下,以及车越坐越豪华的原因所在。
要建立公车改革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把“家庭财政”变成“公共财政”,也就是说,把公车消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管理,这样,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车消费活动,才可以逐渐走到“阳光下”。为此,就需要从预算开始,细化预算,把车辆费等各种职务消费列为预算,使之处在人大的直接监督下。现在财政部门每年向人大提供的预算数字,在涉及职务消费这块,很多都是粗线条的,人们根本不清楚哪些资金是用在哪种职务消费上,从而也就给领导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牢间。
我们可以参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每年年初,所有花费财政资金的政府部门,都向政府财政管理部门提出预算申请,经该部门汇总后,上报给行政首脑,最后递到立法部门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违反预算,就是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包括公车消费在内的职务过度消费问题。
要完全遏止住“公车消费热”,还需解决政府权力过大问题。因为,如果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处置权力大,即使能够在预算内卡住官员之手,他也可以把手伸向社会和企业。例如,一些部门“自筹”,买车,说穿了,就是那些“执纪执法”、“执收执罚”的权力部门,向基层和企业硬性摊派用于购置公务车的款项。这样来看,车改就不简单是一个货币化问题,而是与政府改革相联系。应该从预算体制和政府职能上,对包括公车在内的职务消费,进行彻底的改革。否则,仅仅为车改而车改,没有多大意义,也不能取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9 10:15 , Processed in 0.07547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