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1|回复: 0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热点专题分析一:城市内涝

[复制链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5
发表于 2012-10-16 15: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热点一&nbsp; 城市内涝<BR>时事点击</STRONG></P>
<P><BR>&nbsp;&nbsp;&nbsp;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气象观测显示,此次暴雨除延庆外,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全市平均降雨达190.3毫米。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部分地区一天的降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年平均降雨量。有记录的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达到了特大暴雨量级。<BR>&nbsp;&nbsp;&nbsp; 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但在“7·21”暴雨中,北京有些地区1小时内的降雨量就超过了50毫米,平谷挂甲峪更是高达100毫米,雨强之大超乎想象。<BR>&nbsp;&nbsp;&nbsp; 受强降雨影响,首都机场21日全天共取消航班571架次,延误航班701架次,最高峰时有近8万人滞留机场。暴雨还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处的南岗洼铁路桥下严重积水,积水最严重时,被淹路段长约900米,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6米,桥下积水20余万立方米,犹如水库,80余辆汽车被困水下。<BR>&nbsp;&nbsp;&nbsp; 这场暴雨由于雨量大,雨势强,使得北京出现严重城市内涝,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库出现汛情。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7月25日夜间通报说,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据民政部救灾司消息,截至8月5日,北京区域内共发现79具遇难者遗体。<BR>&nbsp;&nbsp;&nbsp; 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有关专家表示,一方面,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确历史罕见,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同样的暴雨天气,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可能要比10年前更广。<BR></P>
<P align=center><STRONG>深度解读</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现状分析<BR></STRONG>&nbsp;&nbsp;&nbsp;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和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的地方有可能形成积水。<BR>&nbsp;&nbsp;&nbsp; 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发生城市内涝,从城市设计研究的角度来说,没有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内涝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内涝的发生率要低一些。<BR>&nbsp;&nbsp;&nbsp; 中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就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了不渗水的水泥地。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对突然发生的积水和交通瘫痪等不能容忍。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事实上,城市内涝本身就是各种“城市病”集中病发的结果。<BR>&nbsp;&nbsp;&nbsp; 城市内涝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BR>&nbsp;&nbsp;&nbsp; 第一,城市内涝在中国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现在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现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BR>&nbsp;&nbsp;&nbsp; 第二,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发生率较高,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涝方面也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立交桥等在农村是不存在的。<BR>&nbsp;&nbsp;&nbsp; <STRONG>◎问题原因<BR></STRONG>&nbsp;&nbsp;&nbsp; 一、极端天气增多<BR>&nbsp;&nbsp;&nbsp;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方出现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BR>&nbsp;&nbsp;&nbsp; 影响城市降雨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其中,第一个因素受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有限,但是人类的活动却能够影响后两个因素。大规模城市化会影响气流的运动状态,大气污染则会增加空气中的降雨凝结核。<BR>&nbsp;&nbsp;&nbsp; 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导致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另外,城市中的建筑多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它们的比热要比绿地低很多,因此,相同的热量摄入会导致温度上升更多,再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1.5℃~2.5℃。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上空空气结层不稳定,引起热力对流。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降水。大量的城市建筑物,加大了地表粗糙度,阻碍了降水系统的移动,延长了降雨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BR>&nbsp;&nbsp;&nbsp; 二、城市盲目扩张,水面率下降<BR>&nbsp;&nbsp;&nbsp; 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发建设是内涝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城市建设的扩张,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延长了雨水的排河距离,特别是平原地区,雨水管出水口往往难以做到自然出流,采用了大量淹没式出流,致使排水不畅,引起上游积水。城市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是城区地面大量硬化,使得城市可渗水地面逐渐减少,雨水只能通过雨水管道排除,增加了排水系统的压力,进而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汇集速度加快,使城市低洼地方积水。<BR>&nbsp;&nbsp;&nbsp; 三、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BR>&nbsp;&nbsp;&nbsp; 城市管网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原因,城市开发总是从中心区慢慢向周边辐射,城市规划部门也不能完全预料到城市发展的最终程度。在管道建设初期,周边区域没有完全规划好,导致排水系统的建设无法一步到位。后来,随着新开发区域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以前的排水管网显然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排水需求。<BR>&nbsp;&nbsp;&nbsp; 四、城市雨水污水管道错接严重<BR>&nbsp;&nbsp;&nbsp; 在雨污分流片区经常出现管网错接。污水管道汇集到污水处理厂,而雨水管道直接排向城市河道。污水管道错接到雨水管道,就会使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导致严重的城市水体污染。相反,如果将雨水管道错接到污水管道,暴雨来临时,就会导致严重内涝,因为一般同一路段城市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要远小于雨水管道设计流量,污水管道管径也要小于雨水管道管径,暴雨带来的短暂大流量雨水通过较小的污水管道,显然无法顺利排出,只有滞留在低洼处形成内涝。<BR>&nbsp;&nbsp;&nbsp; 五、市民不文明的习惯<BR>&nbsp;&nbsp;&nbsp; 国内很多城市的老城区都是雨污合流排水体制,市民不文明的习惯也会导致周围排水管道堵塞。这主要是指一些人为图方便,将垃圾倾入排水管网,造成管网的人为堵塞。城市中最容易发生排水管道堵塞的地方是餐饮业集中地区,餐饮业清洗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菜叶、瓜果皮、动物毛皮等,这些物质和排放的油脂混合,经长期堆积,就会形成极为黏稠、发酵膨胀的物质,严重阻塞管道。<BR>&nbsp;&nbsp;&nbsp; 六、城市建设及管理的缺陷<BR>&nbsp;&nbsp;&nbsp; 首先,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建设和人口迁移的步伐。给排水管网是城市最为基本的民生设施,其运行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宽敞的道路、漂亮的街心公园、引人注目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不同的是,给排水管道都埋在地下,其畅通与否,在不出现暴雨的情况下往往对城市的美观不会造成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城市给排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巨大,并且这些投资并不能给所在地区带来后续GDP的增长。正因为如此,这些重要的民生设施往往会被各级政府忽视。其次,城市老城区管道改造由于牵涉到众多部门,电信、给水、燃气等管线都接于排水管道内,改造城市给排水管网需要众多部门协调合作,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并且管道开挖会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所以在老城区进行管网改造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对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的态度不积极。第三,给排水管道不像其他建筑,其质量检验难度较大,由于管线埋在地下,其设计施工监督比较困难,只有在出现多年一遇的暴雨的时候才能证明工程质量的好坏,而等到出现多年一遇的暴雨时,或许已经过去多年了,工程早就验收结束,这时候追究责任就变得困难重重。<BR>&nbsp;&nbsp;&nbsp; <STRONG>◎对策建议<BR></STRONG>&nbsp;&nbsp;&nbsp; 要本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切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为此,应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解决措施:<BR>&nbsp;&nbsp;&nbsp; 一、重视排水管网的建设<BR>&nbsp;&nbsp;&nbsp; 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广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市政建设部门应做好城市管网的建设工作,克服片面追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错误观念,不仅注重“地上”建设,更要关注“地下”发展,把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长期抓,真正把城市排水工程打造成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经典工程。<BR>&nbsp;&nbsp;&nbsp; 二、建立城市排水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BR>&nbsp;&nbsp;&nbsp; 国内众多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不一、结构复杂,特别是很多城市存在老城区和城中村现象,这些区域排水管网错综复杂,其数据甚至连水务局都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当发生内涝灾害时无法找到症结根源。建立详细的排水管网数据库并实时监控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外很多城市构建了基于GIS系统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这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GIS系统与分布在管网内部的传感系统结合,当暴雨发生时,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的水压异常并报警,为排水管网抢修提供宝贵的时间,从而避免水涝灾害的进一步扩大。<BR>&nbsp;&nbsp;&nbsp; 三、保护城市天然水体<BR>&nbsp;&nbsp;&nbsp; 城市建设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破坏城市天然水体。例如,南昌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填湖造地条件,市内水网密布,赣江、抚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9.8%。为保护城市天然水体,南昌市人大立法明令禁止填湖造地,对违法者给予严厉惩罚。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立法,从地方法规层面杜绝了填湖造地这种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考虑的行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台了保护城市天然湖泊的地方性法规,但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得到遵守。<BR>&nbsp;&nbsp;&nbsp; 四、降低地面硬化率<BR>&nbsp;&nbsp;&nbsp; 目前,沥青和水泥地面成为城市建成区的标志,大量不渗水地面的出现,人为地阻绝了大自然的水循环。相反,森林里面,雨水降落到地面,首先是被土壤吸收,等到土壤饱和后才会出现地面水流汇集,流淌到山涧溪流,这不仅大幅度削减了洪峰流量,而且涵养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从自然界角度来说,要想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就应该解决城市地面硬化带来水难以渗透的问题。因此更现实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用透水材料来铺设城市的地面,让城市地面能够像人呼吸空气一样呼吸水分,这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办法。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对各类地面采取非硬化铺设,这样既能避免城市在降大暴雨时出现大面积积水现象,又能帮助城市利用雨水来补充地下水资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人工补偿方法。例如,深圳市在新建城区用中空砖铺设人行道,在砖中间种植草皮,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雨水下渗问题。<BR>&nbsp;&nbsp;&nbsp; 五、建立应急抢险机制<BR>&nbsp;&nbsp;&nbsp; 城市排水标准高,加大雨水管道管径及密度固然可以减少水浸,但标准越高,随之带来的建设成本也就越高;还要考虑用地问题,很多老城区狭窄的内街根本放不进太粗的排水管。因此,在适当提高排水标准的前提下,还应采取临时抢险、应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才能应对特大暴雨及洪水。<BR>权威声音<BR>&nbsp;&nbsp;&nbsp; <STRONG>◎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史培军:内涝责任在城市建设者</STRONG><BR>&nbsp;&nbsp;&nbsp; 入夏以来,从北京到广州,一场又一场的暴雨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不堪一击”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令城市规划和管理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和考验。<BR>&nbsp;&nbsp;&nbsp; 谈到为什么入夏以来城市因下雨而导致的灾害越来越多,以及积水较严重地段的形成原因,史培军表示,究其原因是城市规划没能遵循原来的自然地理格局。北京暴雨中,积水严重的地方都是把原来的水系网格局改了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的城市规划是追求几何美,规划理念是美观的协调,不是景观的协调,其实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反之,西方的城市规划多是按照城市所在地自然景观格局依山傍水而建。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BR>&nbsp;&nbsp;&nbsp; 北京的总体地势是北高南低,此次暴雨正好也集中在西南部地势偏低的地区。比如积水严重的莲花桥,这里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地势相对低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城市处于一个网络化的连通关系中,没有从平均设防水平提高到特殊地段的设防能力加强,就会导致由于一个地方出的问题,通过其网络和枢纽地段的问题而殃及全身。一场大雨好比对一个城市的不同设防水平做了一个统一测验,高的设防水平必然也受到低的设防水平的殃及。比如旧的大院、旧的社区的排水能力弱,大雨来的时候也是专挑薄弱环节打。当然,现在城市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在提高,设防水平也在提高。<BR>&nbsp;&nbsp;&nbsp; 当问到目前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城市应急预案发展水平如何时,史培军表示,总体来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应急预案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市长郭金龙牵头,将主要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3小类、51种,可以说重视程度是高的。但是为什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水灾时,市民的感觉还是没有明显改善,或是没有根本上的改变?他认为,应急预案中过多理论性、程序性、普遍性的操作方式难以应对每次灾难个性化的问题,做不到随机应变。换句话说,我们的预案都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战术性的,可以想到大暴雨来了怎么办,但是没想到在晚高峰的时候来一场大暴雨且降落在城市相对低洼的地方该怎么办,每一次的灾难都不一样,无法预测,缺乏灵活和细致的考虑。所以说,总体在改进,局部在恶化,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BR>&nbsp;&nbsp;&nbsp; 市民在面对城市自然灾害时应做出怎样的应对?史培军认为,关系到个人,我们在防御极端事件中的风险防范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对遇到自然灾害时的反应和认识程度还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老百姓的防灾意识比日本老百姓差了很远。不懂最基本的概念,在大灾面前,对事情的严峻性估计不够,没有防御风险的基本逻辑:是保命还是保财产?缺乏最基本的风险防御意识,缺乏在灾难面前逃生的观念造成了惨剧的发生。<BR>&nbsp;&nbsp;&nbsp; 史培军还表示,城市的规模是要有限制的,不应该无穷地增长。对任何一个特定自然地理区域的大都市来说,它的自然负荷能力都是有限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应该是更麻烦,现在已经到了大力度限制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阶段。人口增长负担过重和过快的城镇化都使得人地、人水和人与自然负荷的资源矛盾日益紧张。<BR></P>
<P align=center><STRONG>名家观点</STRONG></P>
<P align=center><BR><STRONG>城市内涝频现 专家称应建设地下管网高速路</STRONG></P>
<P align=center><BR>——访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所长沈玉芳<BR>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BR>中国城市经营协会会长、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廉原因</P>
<P><BR>&nbsp;&nbsp;&nbsp; <STRONG>城市内涝缘何频现<BR></STRONG>&nbsp;&nbsp;&nbsp; “城市规划的速度远跟不上人们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即城镇化步伐。”<BR>&nbsp;&nbsp;&nbsp; 所谓城市内涝,主要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实际上,中国不少城市不是今年才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早在2004年,就有媒体报道了北京、广州等地暴雨及随后造成的城市排水困难、交通堵塞等现象。<BR>&nbsp;&nbsp;&nbsp; 而且,不光是一线城市,就连中小城市也不能幸免——2008年《东莞日报》的报道就援引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的话称:“连续5年来,平均每年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今年(2008年)6月发生的内涝灾害,造成8人死亡、1人失踪,经济损失27亿元。”<BR>&nbsp;&nbsp;&nbsp; 年年说,年年报,但为什么还是有不少城市年年重复城市内涝的情况?<BR>&nbsp;&nbsp;&nbsp; 郁鸿胜:造成城市内涝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可否认,有气候灾害缘故:自然的变化使得有的年份雨量充足,这是正常现象、自然规律,人类不能改变。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加速发展,人口大面积向城镇集中,而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的速度远跟不上人们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即城镇化步伐。这就造成了目前的现状:一旦出现较大的雨量,交通便行不通,城市承担不了。从反向角度看,目前灾难的发生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是在交学费。现在对气候灾害、城市灾害认识不足,规划不足,但经历过后,就会知道如何改进和防范。<BR>&nbsp;&nbsp;&nbsp; 沈玉芳: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政府的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投资,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再加上北方集镇建设观念影响,造成了对排水排污系统建设的忽视。其次,政府的短视:从城市规划来看,政府过多追求美而精的地标性建筑建设,且从城市管理来看,政府只看地表而不看地下。再次,确实存在客观原因,就是气候变化,尤其是今年,北方城市南方化现象明显,下雨次数甚至冲击性特大暴雨次数增加。<BR>&nbsp;&nbsp;&nbsp; 王廉:最关键的应该还是硬件不到位,缺乏高速公路式的管网结构。例如,西方的重要城市地下管道都是2米规格的,而中国除了上海之外,再没有第二个城市有2米的管道。另外,结构不合理也是问题。按一般的原则和国外的经验,50万人口的城镇就应拥有枢纽式的地下管道体系,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慢慢扩大。但目前,中国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和几十万的城镇在管道使用方面没有太大区别。<BR>&nbsp;&nbsp;&nbsp; <STRONG>疑问<BR></STRONG>&nbsp;&nbsp;&nbsp; 排水系统投资为何不足<BR>&nbsp;&nbsp;&nbsp; “不少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普遍只要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对管道问题却不管不顾。”<BR>&nbsp;&nbsp;&nbsp; 记者查阅资料时发现,按《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同时,难以按标准规定进行定期养护。那么,为何城市内涝方面的投资远不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多呢?<BR>&nbsp;&nbsp;&nbsp; 郁鸿胜:不能按比例来计算,排水系统的建设应根据需求来安排,即政府预算有多少,就安排多少资金。但关键在于,有关部门需要将资金切切实实地用在排水工程中。<BR>&nbsp;&nbsp;&nbsp; 沈玉芳:官员有任期制,而排水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会有政绩出现,所以,这是造成一些官员不愿意投资不光鲜的地下,反而更愿投资可体现政绩的地面标志性建筑的原因。但从长远看,这是短视乃至愚昧的表现。<BR>&nbsp;&nbsp;&nbsp;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人过多忽视排水系统的基础性建设的同时,还认为建设排水排污系统已经落伍了。因此,就一味跟西方国家学习排水、排污等精细化管理。但殊不知,西方的精细化管理恰恰是建立在成熟的基础性建设上的,只有排水排污系统建设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西方,将污水储存起来重新利用。<BR>&nbsp;&nbsp;&nbsp; 王廉:很显然,这是有关部门重地面,而不重地下。不少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普遍只要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对管道问题却不管不顾,缺乏基本常识。一个例子是,我们经常能看到到处挖路,重新排设管道。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缺乏管理城市管网常识、没有认真清算城市管道建设的体现。<BR>&nbsp;&nbsp;&nbsp; <STRONG>解决<BR></STRONG>&nbsp;&nbsp;&nbsp; 建设地下管网“高速公路”<BR>&nbsp;&nbsp;&nbsp; “建设良好的排水体系是民生大事,这需要政府规划理念的改变和负责人长远的眼光。”<BR>&nbsp;&nbsp;&nbsp; 虽然有资料显示,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但从全局看,还是有一些城市承诺加强城市内涝治理。2005年,南昌市启动1000多条小街小巷的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投入10多亿元的巨额资金。2009年,广州市也拿出9亿元对城区200多处易浸地点进行改造。<BR>&nbsp;&nbsp;&nbsp; 横向比较其他国家,以德国为例,至少要考虑50年以上,一朝规划,百年受益。柏林排水系统也秉承这一原则,从1873年兴建第一条下水道开始到今天,在柏林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排水管道已长达9500公里。那么,在专家看来,怎样才能改变城市内涝的问题?<BR>&nbsp;&nbsp;&nbsp; 郁鸿胜:解决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预测:各地方政府要准确预测城市内涝将会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其次是预报:要告知民众城市内涝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最后是建立防范措施:抗汛,政府组织好抗汛部队,组织政府系统、军力、群众共同做好抗汛准备;救汛,建立起良好的医疗、抗灾队伍,一旦发生内涝,造成生命损失事件,要第一时间进入救援;资源,从各方面给予民众充足的生存资料。<BR>&nbsp;&nbsp;&nbsp; 沈玉芳:建设良好的排水体系是民生大事,这需要政府规划理念的改变和负责人长远的眼光。同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保证建设资金的充足。<BR>&nbsp;&nbsp;&nbsp; 王廉:要普及城市化管理常识,建设地下管网“高速公路”。另外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合理预算,构成合理的投资结构和城市投资比例。<BR>&nbsp;&nbsp;&nbsp; 来源:《国际金融报》<BR></P>
<P align=center><STRONG>他山之石</STRONG></P>
<P><BR>&nbsp;&nbsp;&nbsp; 我国的城市排水设施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纵观国外排水系统的发展,不难发现我国排水系统工程还处在一个相对不发达的阶段。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2009年,墨西哥城使用尖端技术的地下排水系统工程共花费3100万美元,预计可以使用50年以上。盘点国外的排水系统建设,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也能为我国城市的治涝工程带来更多启示。<BR>&nbsp;&nbsp;&nbsp; ◎巴黎:地下管网洁如街道 新建排水渠<BR>&nbsp;&nbsp;&nbsp; 巴黎的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不会闻到一丁点儿腥臭味。同时,下水道极其宽敞: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还有一连串数字可以说明这一排水体系的发达: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巴黎的工程师们还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BR>&nbsp;&nbsp;&nbsp; ◎柏林:推行“雨水费”制度<BR>&nbsp;&nbsp;&nbsp; 从1873年兴建第一条下水道开始,德国柏林至今已建成总长9500公里的下水道系统,其75%的下水道采用雨水和污水分别处理的独立排水系统。<BR>&nbsp;&nbsp;&nbsp; 柏林在全国较早实施了“雨水费”制度。无论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1.84欧元的费用,采取雨水处理措施的用户可获得减免优惠。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19栋高层办公楼的屋顶雨水都被收集起来储存在五个地下水库,每年储水量可达2.3万立方米。<BR>&nbsp;&nbsp;&nbsp; ◎鹿特丹:“水广场”一举三得<BR>&nbsp;&nbsp;&nbsp; 欧洲最大的海港城、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的海拔低于海平面,却鲜有“水漫金山”式的泽国景象,这得益于其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了从源头上对降雨进行分流和吸收,该城铺设了透水性能好的砖块,并根据一定坡度向周围绿地透水。实施多年的“屋顶绿化计划”更是让屋顶发挥“吸水海绵”的作用,减缓雨水进入地表的速度。该城正计划新建“水广场”。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水池和沟槽组成,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可循环网络。水广场大部分时间是干燥的,供民众休闲娱乐。下小雨时,沟槽中的水会流至水池,形成天然水景,遇到暴雨时即刻变身为高效的防涝系统。<BR>&nbsp;&nbsp;&nbsp; ◎纽约:发放雨水收集罐 充分发动市民参与排涝<BR>&nbsp;&nbsp;&nbsp;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纽约市在应对城市内涝方面独具特色。纽约市的排水基本标准是五年一遇的规模,个别重要地区是十年一遇。除了履行必要的法律规定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应对城市内涝的管理方案。纽约会动用媒体和市民的力量来参与到城市排涝中来。纽约市环保局曾向布鲁克林区、皇后区等地的市民免费发放1000多个居民家用的雨水收集储存罐。它不仅可以减少雨水进入下水道,还可以成为居民浇花的利用水源。纽约环保局还专门有一个为期10年的投资战略,用18亿美元改造该市的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建设新的排水口,增大城市内部的排水效果。<BR>&nbsp;&nbsp;&nbsp; ◎伦敦:河流下方建排水隧道<BR>&nbsp;&nbsp;&nbsp; 英国首都伦敦的排水系统建于19世纪中期维多利亚时代,距今有超过150年历史。1865年,伦敦共修建了超过20000公里的排水工程,构成了伦敦排水系统的基础。<BR>&nbsp;&nbsp;&nbsp; 2007年,伦敦政府投入17亿英镑实施“泰晤士隧道”方案,即在泰晤士河下方建设一条长35公里、最深处达75米的“深层排水隧道”。隧道将连接34条位于“污染最严重”地带的下水道,有效阻止未经处理的污水在降雨的时候流入泰晤士河。<BR>&nbsp;&nbsp;&nbsp; 2011年,伦敦泰晤士河水务公司又投资36亿英镑修建一条近40公里长的超级污水排水沟,据称能有效吸纳污水,并能解决泰晤士河100年的污染问题。<BR>&nbsp;&nbsp;&nbsp; ◎东京:建世界最先进排水系统<BR>&nbsp;&nbsp;&nbsp;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台风季节首都圈地区也经常降暴雨,但东京却很少出现内涝。首先,东京设有先进的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再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其次,暴雨后东京路上不积水得益于人工建造的“川”。类似壕沟的“川”密布东京都,排涝作用非常大,所有细小水道都通往“川”,再通过比“川”更深更宽的地下水道通入东京湾进海。此外,东京投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耗时14年(1992年—2006年)建成了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首都圈外围排水道,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全长6.3公里,包含5根直径30米、深60米用管道联通的竖井和1个调压水槽,系统总储水量达67万立方米。<BR>热词诠释<BR>&nbsp;&nbsp;&nbsp; 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和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的地方有可能形成积水。<BR>&nbsp;&nbsp;&nbsp; 城市排水系统: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经济技术地优化设计和改扩建城市的排水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市政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中,排水系统常占有较大的投资比例。<BR></P>
<P align=center><STRONG>热点静思</STRONG></P>
<P><BR>&nbsp;&nbsp;&nbsp; 阅读完该热点,你对城市内涝问题是否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假设申论考试对此热点进行考查,你是否能够通过对本热点的阅读而提高对此问题的认识深度?如果你认为仅仅阅读是不够的,那么不妨提笔来练习一下,以促进自己深度思考,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下面是笔者模拟的申论写作题目,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申论文章的写作练习。<BR>&nbsp;&nbsp;&nbsp; (1)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BR>&nbsp;&nbsp;&nbsp; (2)对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BR>&nbsp;&nbsp;&nbsp; (3)如何防治城市内涝?</P>
<P><BR>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公务员考试热点分析与时政》(新大纲),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24/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20 21:54 , Processed in 0.078697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