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newdu

上海公务员考试城市建设管理专项辅导之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9: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二、社会问题<BR></STRONG>&nbsp;&nbsp;&nbsp; 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是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出了问题,出了毛病,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进行改进。因此,所谓社会问题,不是指个别人、个别家庭或团体的问题,而是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的问题。<BR>&nbsp;&nbsp;&nbsp; 我国最严重、最基本、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口问题。这个问题又直接衍生出或即将衍生出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老龄化问题、贫穷问题等,再加上其他的所谓知识分子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问题、城乡发展和建设问题、官僚主义问题等社会问题。<BR>&nbsp;&nbsp;&nbsp; 1.老龄化问题:按联合国的相关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就属于老龄型社会。<BR>&nbsp;&nbsp;&nbsp;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出生率迅速下降密切相关。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进展越快;反之,出生率提高,人口就会向年轻化转化。<BR>&nbsp;&nbsp;&nbsp; 2.就业问题:从广义上看,就业就是指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的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从狭义来讲,只有当从事某种劳动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被认为是就业。<BR>&nbsp;&nbsp;&nbsp;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时,可能产生三种情况:<BR>&nbsp;&nbsp;&nbsp; (1)劳动力的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力未得到充分利用。<BR>&nbsp;&nbsp;&nbsp; (2)劳动力的供给小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这时一部分生产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BR>&nbsp;&nbsp;&nbsp; (3)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互相适应,失业现象消失。经济的不发展是造成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但就业还要受到一些经济因素以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BR>&nbsp;&nbsp;&nbsp; 3.贫穷问题:贫穷,可以理解为人类物质上的所需,包括日常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不足,并且这些不足,没有改善、改变经济上不丰裕和钱财、资源不足够的状况。一些研究者企图制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标尺以衡量贫穷,这就是所谓的“贫穷线”。在这条线之下,就开始有了贫穷;在这条线之上,贫穷就到此为止。“贫穷线”经常包括关于人类基本物质需要的判断。所谓基本物质需要,由于看法有所不同,计量方法也有不同。<BR>&nbsp;&nbsp;&nbsp; 4.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破坏作用。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社会问题。<BR>&nbsp;&nbsp;&nbsp; (多选题)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有()。(2008年真题第41题)<BR>&nbsp;&nbsp;&nbsp; A. 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是指个别人、个别家庭或团体的问题<BR>&nbsp;&nbsp;&nbsp; B. 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是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的问题<BR>&nbsp;&nbsp;&nbsp; C. 我国最严重、最基本、最棘手的问题是人口问题<BR>&nbsp;&nbsp;&nbsp; D. 人口问题直接地衍生出或将衍生出劳动就业问题、老龄问题等<BR>&nbsp;&nbsp;&nbsp; E. 每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都有其特殊的社会问题<BR>&nbsp;&nbsp;&nbsp; 【答案】 BCDE<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9: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十一节&nbsp;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STRONG></P>
<P><BR>&nbsp;&nbsp;&nbsp;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提出这一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基本前提。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少有五个新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BR>&nbsp;&nbsp;&nbsp; <STRONG>一、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BR></STRONG>&nbsp;&nbsp;&nbsp; 我国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妥善处理各类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下面将以结构性失业为例,浅析社会领域的新矛盾。<BR>&nbsp;&nbsp;&nbsp; (一)结构性失业的概述 <BR>&nbsp;&nbsp;&nbsp; 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BR>&nbsp;&nbsp;&nbsp; 例如,由于工艺发生重大变化,一部分人可能缺乏新工艺所要求的那种训练和技术,他们可能难以被雇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部门发展迅速,而有些部门正在收缩;有些地区正在开发,而有些地区经济正在衰落,这也足以引起一部分人失去工作。有的公司对年龄性别和外来人口的歧视也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即一方面有活无人干,一方面有人无活干。 <BR>&nbsp;&nbsp;&nbsp;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BR>&nbsp;&nbsp;&nbsp; (二)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 <BR>&nbsp;&nbsp;&nbsp; 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结构性失业就是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失业,这种理解应该说是过于简单了。下面为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著作对结构性失业所下的定义: <BR>&nbsp;&nbsp;&nbsp; 1.“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技能、经验、知识结构与可供的职位空缺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这一定义指出了结构性失业的一种情况,即劳动者自身所具备的客观素质与空缺职位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失业。但实际上,劳动者的生理原因如年龄及其主观意愿(如就业观念)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这一定义不够全面。<BR>&nbsp;&nbsp;&nbsp; 2.“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得到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这一定义让人颇为费解,它指明了提供的岗位数量满足不了想找工作的劳动者对岗位的需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而这种失业似乎更应属于总量性失业,即劳动力供给量超过劳动力需求量而引起的失业。因此,这一结构性失业的定义起码不适合我国的失业状况。 <BR>&nbsp;&nbsp;&nbsp; 3.“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工人的技术、工种、年龄、性别、居住区不同,雇主招工条件及其所在地区有差异,供需双方不能相互满足,甚至不能碰面,因而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空位),另一方面存在失业的情况。”这一定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结构性失业的不同状况,但结构性失业产生的根源却没有被鲜明地指出来。 <BR>&nbsp;&nbsp;&nbsp; 4.“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这一定义正确地揭示了结构性失业产生的根源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一致,但是其表述还可更完整和准确一些。 <BR>&nbsp;&nbsp;&nbsp; 5.“结构失业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变动,所以,称为结构失业。”这一定义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什么是结构性失业,也突出了结构性失业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相一致,但稍嫌抽象和笼统了一些。 <BR>&nbsp;&nbsp;&nbsp;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把结构性失业的定义概括为:“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这一定义既指出了结构性失业的形成根源,又较全面地概括了结构性失业的种种状况,因而较为完整。 <BR>&nbsp;&nbsp;&nbsp; (三)结构性失业的产生条件 <BR>&nbsp;&nbsp;&nbsp; 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BR>&nbsp;&nbsp;&nbsp; 一是由于经济变动使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必要条件); <BR>&nbsp;&nbsp;&nbsp; 二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变化(充分条件)。 <BR>&nbsp;&nbsp;&nbsp; 满足不了需求结构变化的那部分劳动者便成了失业人员,得不到满足的工作岗位则成了空位,这就构成了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特征:失业和空位并存。由于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可以把结构性失业分为多种类型。 <BR>&nbsp;&nbsp;&nbsp; (四)结构性失业的类型 <BR>&nbsp;&nbsp;&nbsp; 首先,从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原因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结构性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BR>&nbsp;&nbsp;&nbsp; 1.结构调整型失业。结构调整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发生了变化,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相应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失业。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多。但不同产业对劳动者在工种、技能、知识、经验上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如果原来从事第一产业、传统产业的人员无法对自身各方面素质及时作出调整就不能顺利转入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从而导致失业。此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促使用人单位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适应要求的低素质劳动者即使原来有岗位也会陷入失业状态。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欠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则欠缺相关的人才,存在空位。 <BR>&nbsp;&nbsp;&nbsp; 2.体制转轨型失业。体制转轨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体制转变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而产生的失业。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要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以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来确定。在严格的成本约束下,国有企业中那些边际生产力低于社会平均边际生产率的职工(无效劳动力)就会下岗失业,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国有企业中下岗的员工并不能很好地转入非公有制企业。因而下岗失业也是由于供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BR>&nbsp;&nbsp;&nbsp;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起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技能要求的提高而现实中劳动者的技能满足不了要求而产生的失业。如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大量员工失业;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青岛、福州、深圳等都出现技术工人短缺状况。<BR>&nbsp;&nbsp;&nbsp; 4.技术进步型失业。技术进步型失业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者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在工种、技术、知识上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现象。人类社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带来崭新的变化。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这给我们的就业结构带来重大变化。<BR>&nbsp;&nbsp;&nbsp; 5.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是指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而劳动者满足不了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失业现象。21世纪,人类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知识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由此导致的新旧知识的更替速度也非常快。同时,知识经济改变着传统的工业经济,使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BR>&nbsp;&nbsp;&nbsp; 6.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是指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素质不能及时得到提高,或劳动者学非所用,使劳动力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目前,我国的教育投资主体比较单一,对社会办学、民间投资办学发动不够,这使我国的办学模式、教育形式都不能实现多样化,使得一些跟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如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形式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导致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步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BR>&nbsp;&nbsp;&nbsp; 以上是从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原因的角度来划分结构性失业的类型。下面是从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诸多表现形式的角度出发来划分结构性失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BR>&nbsp;&nbsp;&nbsp; 1.就业观念滞后性失业。就业观念滞后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就业意愿不强、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过高与实际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一致而造成的失业。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普遍存在于一些下岗职工中,由于他们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竞争就业意识不强,抱着“等、靠、要”的心理,等待政府和企业安排再就业,同时不愿放弃国企职工的身份,拒绝接受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失业。还有一些下岗职工自身文化素质比较低下、技能单一,却又不愿接受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从而不得不处于失业状态。另一种情况存在于新增劳动力人口中,如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想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并且薪水要优厚,否则宁愿失业。实际上,我国高学历人才在总量上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在许多偏远的、经济落后贫困地区和一些小城镇,高学历人才非常紧缺。这说明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学历人才失业大多属于结构性失业。 <BR>&nbsp;&nbsp;&nbsp; 2.地区供求不对称性失业。地区供求不对称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地区上有差异从而造成的失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导致人才为追求高收入,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而导致落后地区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又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一般来说,教育水平取决于经济水平,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低素质的劳动力更容易被淘汰,从而最终导致这些地区失业率的上升。<BR>&nbsp;&nbsp;&nbsp; 3.年龄供求不对称性失业。年龄供求不对称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在年龄结构要求上的不一致。一般来说,需求方对招工或聘用对象的年龄要求都偏低,而学历要求都偏高。<BR>&nbsp;&nbsp;&nbsp; 4.性别供求不对称性失业。性别供求不对称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性别上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失业。如大学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一般用人单位都优先考虑男性。同时,对于同是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的40多岁的求职者来说,却是女性比男性易找工作。但是劳动部门有关人员表示,男性就业困难人员日前还很难在市场上寻找开发相应岗位的突破。 <BR>&nbsp;&nbsp;&nbsp; (五)结构性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 <BR>&nbsp;&nbsp;&nbsp; 结构性失业是一种自然失业,但要比摩擦性失业持续期更长,那些搜寻时间过长的失业,很可能就是结构性的。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结构性失业往往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些人中间:他们仅是普通的劳动者,不具有劳动力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技能;或者是他们居住在经济上缺乏吸引力因而工作机会很少的地区。 <BR>&nbsp;&nbsp;&nbsp; 根据结构性失业的特征,职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应放在培训方面,通过参加培训,使之技能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另外,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指导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各类人员的供求状况并做好供求状况的预测工作。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P> <BR>&nbsp;&nbsp;&nbsp; <STRONG>二、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BR></STRONG>&nbsp;&nbsp;&nbsp;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遇到了新的制约。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这四大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正发生很大变化。自然资源的约束全面强化。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的制约尤为严重,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怎样使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人力资本不断得到提升,资源消耗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是我们不能不切实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BR>&nbsp;&nbsp;&nbsp; <STRONG>三、社会心理出现新变化<BR></STRONG>&nbsp;&nbsp;&nbsp;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国社会的心理状态也出现了新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对加强民主法制的要求和变革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十分迫切,对保护产权和各项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的要求也日益强烈。与此同时,一些社会成员心理失衡、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BR>&nbsp;&nbsp;&nbsp; <STRONG>四、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BR></STRONG>&nbsp;&nbsp;&nbsp;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使我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下一步,改革将出现一些新变化,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要求更加迫切,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改革同步推进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政府改革成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深化改革必然要调整各种既得利益,这使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BR>&nbsp;&nbsp;&nbsp; <STRONG>五、和平发展面临新环境<BR></STRONG>&nbsp;&nbsp;&nbsp;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逐步成为大国开放经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正对我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对重要商品价格也产生重大影响。还要看到,我国的和平发展明显受到大国势力的制约,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9: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每章一练</STRONG></P>
<P><BR>&nbsp;&nbsp;&nbsp; 1.城市是城市社会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于城市概念的界定,随城市社会研究视野或视角的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以下描述城市的概念不正确的是()。<BR>&nbsp;&nbsp;&nbsp; A. 作为高密度人口集聚的城市B. 作为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的城市<BR>&nbsp;&nbsp;&nbsp; C. 作为生物栖息地的城市D. 作为文化的城市<BR>&nbsp;&nbsp;&nbsp; 2.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正确的排列层次是()。<BR>&nbsp;&nbsp;&nbsp; A. 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BR>&nbsp;&nbsp;&nbsp; B. 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友爱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BR>&nbsp;&nbsp;&nbsp; C.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BR>&nbsp;&nbsp;&nbsp; D.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友爱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BR>&nbsp;&nbsp;&nbsp; 3.关于城市社会空间的动态演化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BR>&nbsp;&nbsp;&nbsp; A. 聚集和离散是指在既定区域内的同一类型人口和机构的数量增多和减少的趋势<BR>&nbsp;&nbsp;&nbsp; B. 集中和分散可以用单位面积的人口和机构的密度来衡量<BR>&nbsp;&nbsp;&nbsp; C. 人口与机构进入与自己同质的地区的过程叫侵入<BR>&nbsp;&nbsp;&nbsp; D. 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的居住区域就构成了演替<BR>&nbsp;&nbsp;&nbsp; 4.社会运行的定义是()。<BR>&nbsp;&nbsp;&nbsp; A. 社会的一种自我完善、发展的意识形态<BR>&nbsp;&nbsp;&nbsp; B. 社会在各种因素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BR>&nbsp;&nbsp;&nbsp; C.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感性活动<BR>&nbsp;&nbsp;&nbsp; D. 个体与群体的需要促使社会性协调的合理性<BR>&nbsp;&nbsp;&nbsp; 5.在研究贫穷问题时,一些研究者企图制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标尺以衡量贫穷,这就是所谓的()。<BR>&nbsp;&nbsp;&nbsp; A. 失业率B. 基本生活保障<BR>&nbsp;&nbsp;&nbsp; C. 贫穷线D. 救济金<BR>&nbsp;&nbsp;&nbsp; 6.城市性状态的主要特征是()。<BR>&nbsp;&nbsp;&nbsp; ①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层各样的职业结构;<BR>&nbsp;&nbsp;&nbsp; ②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BR>&nbsp;&nbsp;&nbsp; ③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BR>&nbsp;&nbsp;&nbsp; ④人际接触上有较强的匿名性;<BR>&nbsp;&nbsp;&nbsp; ⑤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BR>&nbsp;&nbsp;&nbsp; ⑥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BR>&nbsp;&nbsp;&nbsp; ⑦直接对社会结构与人口构成有关的各种变量进行相关分析。<BR>&nbsp;&nbsp;&nbsp; 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⑥<BR>&nbsp;&nbsp;&nbsp; C. ①②③④⑤⑥D. ④⑤⑥⑦<BR>&nbsp;&nbsp;&nbsp; 7.社区建设的行为主体是()。<BR>&nbsp;&nbsp;&nbsp; A. 政府、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民B. 社区自治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民<BR>&nbsp;&nbsp;&nbsp; C. 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D. 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物业管理公司<BR>&nbsp;&nbsp;&nbsp; 8.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是()。<BR>&nbsp;&nbsp;&nbsp; A. 地域B. 人口<BR>&nbsp;&nbsp;&nbsp; C. 地缘感D. 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BR>&nbsp;&nbsp;&nbsp; 9.社会运行的动因是()。<BR>&nbsp;&nbsp;&nbsp; A. 社会需要B. 社会互动<BR>&nbsp;&nbsp;&nbsp; C. 社会管理与控制D. 社会变迁与进步<BR>&nbsp;&nbsp;&nbsp; 10. 关于需求的层次理论是由()提出的。<BR>&nbsp;&nbsp;&nbsp; A. 马斯洛B. 塔尔科特·帕森斯<BR>&nbsp;&nbsp;&nbsp; C. 拉尔夫·达伦道夫D. 乔治·霍曼斯<BR>&nbsp;&nbsp;&nbsp; 11. 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到一起,使它们一体化。城市社会的整合机制包括()。<BR>&nbsp;&nbsp;&nbsp; A. 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B. 制度性整合、社会性整合、认同性整合<BR>&nbsp;&nbsp;&nbsp; C. 社会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D. 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社会性整合<BR>&nbsp;&nbsp;&nbsp; 12. 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BR>&nbsp;&nbsp;&nbsp; A. 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B. 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BR>&nbsp;&nbsp;&nbsp; C. 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D. 一定类型的社区设施<BR>&nbsp;&nbsp;&nbsp; E. 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9: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参考答案及解析</STRONG></P>
<P><BR>&nbsp;&nbsp;&nbsp; 1.C[解析] 这是从城市社会学角度考查城市的概念,采取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BR>&nbsp;&nbsp;&nbsp; 2.C[解析] 略<BR>&nbsp;&nbsp;&nbsp; 3.B[解析] 聚集和离散是相对于中心位置来讲,因此A项错误;集中和分散是针对某个区域来讲,所以集中和分散可以用单位面积的人口和机构的密度来衡量,因此B项正确。<BR>&nbsp;&nbsp;&nbsp; 4.B[解析] 社会运行是一种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是一种运动。<BR>&nbsp;&nbsp;&nbsp; 5.C[解析] 本题考查对贫穷线的理解。<BR>&nbsp;&nbsp;&nbsp; 6.C[解析] ⑦是社会地区分析的特点。<BR>&nbsp;&nbsp;&nbsp; 7.C[解析] 社区建设的三大行为主体: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成员。<BR>&nbsp;&nbsp;&nbsp; 8.B[解析] 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是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BR>&nbsp;&nbsp;&nbsp; 9.A[解析] 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因。<BR>&nbsp;&nbsp;&nbsp; 10. A[解析] 略<BR>&nbsp;&nbsp;&nbsp; 11. A[解析] 城市社会整合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BR>&nbsp;&nbsp;&nbsp; 12. ABCDE[解析] 社区构成的五要素是较重要的内容,需牢记。第二章城市经济学基本知识</P>
<P>&nbsp;&nbsp;&nbsp;&nbsp;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城市建设管理考点、真题、预测三合一》专用教材,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33/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8 23:58 , Processed in 0.07748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