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newdu

2013年江西招警考试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复制链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0: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参考答案及解析</STRONG></P>
<P>&nbsp;&nbsp;&nbsp;&nbsp;1.D 解析:根据《宪法》第116条的规定可知,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因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无权制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D项说法错误。 <BR>&nbsp;&nbsp;&nbsp;&nbsp;2.B 解析:题中ACD都是《宪法》第67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B项规定在《宪法》第62条中是全国人大的职权。 <BR>&nbsp;&nbsp;&nbsp;&nbsp;3.D 解析:我国《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本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R>&nbsp;&nbsp;&nbsp;&nbsp;4.C解析;法律约束的范围与道德约束范围不同。 <BR>&nbsp;&nbsp;&nbsp;&nbsp;5.A 解析: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故答案为A <BR>&nbsp;&nbsp;&nbsp;&nbsp;6.D 解析: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行政主体,对象是作为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前提是相对方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性质是一种以惩戒违法为目的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BR>&nbsp;&nbsp;&nbsp;&nbsp;7.B 解析:根据《行政许可法》第57条规定,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故本题答案为B <BR>&nbsp;&nbsp;&nbsp;&nbsp;8.D 解析:根据《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故本题答案为D <BR>&nbsp;&nbsp;&nbsp;&nbsp;9.C解析:中华法系指的并不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是中国的封建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它是法制史上的一个概念,是世界上五大法系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已经解体,现存的共三大法系。中华法系在历史上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表述。 <BR>&nbsp;&nbsp;&nbsp;&nbsp;10.D 解析:《国家赔偿法》第B条规定:“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由此直接推出D为正确答案。 <BR>&nbsp;&nbsp;&nbsp;&nbsp;11.D 解析:法律和自由的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法律以自由为最高目标和价值,自由必须受法律的限制。故A项说法不正确,D项是正确的。另外,自由是衡量法律善恶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还有正义等标准。故B项错误。实证主义者认为恶法亦法,恶法可能扼杀自由。所以C项判断错误。 <BR>&nbsp;&nbsp;&nbsp;&nbsp;盗窃罪既遂的通说认为,财物离开占有人的实际控制即构成盗窃罪既遂,本案中,王某已经将价值2万元的货物窃得,并扔出墙外,此时,该财产已经离开了占有人的实际控制范围,因此,王某构成盗窃罪的既遂,所以可以排除A项和D项。 <BR>&nbsp;&nbsp;&nbsp;&nbsp;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不属于自己的货物据为己有,构成侵占罪。本题正确答寒是C项。 <BR>&nbsp;&nbsp;&nbsp;&nbsp;13.B 解析:《刑法》第78条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有期、无期从减刑之日起算,其余从原判决之日起计算。 <BR>&nbsp;&nbsp;&nbsp;&nbsp;14.B 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李某是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并且挪用数额巨大,用于炒股,构成挪用公款罪,所以选B <BR>&nbsp;&nbsp;&nbsp;&nbsp;15.C解析:《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BR>&nbsp;&nbsp;&nbsp;&nbsp;16.D 解析:宣告死亡是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的自然人为死亡人的制度。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具有相同法律后果。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本题中,孙某丈夫外出做买卖五年未归,也没有任何音讯,因此孙某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且经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后,孙某可以改嫁。故本题答案为D <BR>&nbsp;&nbsp;&nbsp;&nbsp;17B 解析:本题中的房屋为夫妻共同财产,根据《婚姻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陈某和王某享有平等的处分权.陈某处分房屋产权必须经王某同意,因此陈某与丙订立的买卖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 <BR>&nbsp;&nbsp;&nbsp;&nbsp;《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陈某和丙办理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房屋所有权已经转移。 <BR>&nbsp;&nbsp;&nbsp;&nbsp;18.C解析:A项正确,受害村民可以提起侵权民事诉讼。 <BR>&nbsp;&nbsp;&nbsp;&nbsp;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2条的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限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B正确。 <BR>&nbsp;&nbsp;&nbsp;&nbsp;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C错误。 <BR>&nbsp;&nbsp;&nbsp;&nbsp;在举证责任上,无过错责任要求由侵权方就排污行为和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证明责任。D正确。&nbs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0: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nbsp;&nbsp;&nbsp;19.D 解析:腾飞公司虽然是个人独资企业,但其是公司法人,本题中乙须以腾飞公司的名义进行民事行为,排除A、B <BR>&nbsp;&nbsp;&nbsp;&nbsp;《婚姻法解释(二)》第23条规定:“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本题中甲将借款8万元用予购买新房和家电,属于用于婚后家庭生活,所以由腾飞公司向甲和丙请求偿还债务是能够得到法院支持的。D正确,C错误。 <BR>&nbsp;&nbsp;&nbsp;&nbsp;20.B 解析:《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零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因此,本题中,甲与乙之间的买卖合同以及甲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都具有效力。又根据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甲与丙之间由于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故丙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即房屋应归丙。由于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也具有效力,但甲已不再拥有房屋所有权,因此甲应向乙承担违约责任。本题答案为B </P>
<P> <BR>&nbsp;&nbsp;&nbsp;&nbsp;21.A 解析:法的实施方式可分为三种:(1)法的遵守;(2)法的执行;(3)法的适用。鼓B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讲的是广义的执法。狭义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故C项错误。在中国,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敏D项错误。 <BR>&nbsp;&nbsp;&nbsp;&nbsp;22.D 解析: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国家意志也就是指掌握国家政权阶级的意志:法并非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是不可分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国家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它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经济以外的因素,如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等,对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也有影响,它们是法的本质的第三层次。法和这些因素在经济因素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 <BR>&nbsp;&nbsp;&nbsp;&nbsp;23.D <BR>&nbsp;&nbsp;&nbsp;&nbsp;24.B <BR>&nbsp;&nbsp;&nbsp;&nbsp;25.C解析: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性规范。它和法律规范一样,在适用时具有强制性。法律原则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其适用范围往往涉及整个法律部门,乃至整个法律体系,因而范围较广。&nbsp;<BR>&nbsp;&nbsp;&nbsp;&nbsp;26.B <BR>&nbsp;&nbsp;&nbsp;&nbsp;27.D <BR>&nbsp;&nbsp;&nbsp;&nbsp; 28.C <BR>&nbsp;&nbsp;&nbsp;&nbsp;29.C <BR>&nbsp;&nbsp;&nbsp;&nbsp;30.D <BR>&nbsp;&nbsp;&nbsp;&nbsp;31.B <BR>&nbsp;&nbsp;&nbsp;&nbsp; 32.C <BR>&nbsp;&nbsp;&nbsp;&nbsp;33.D <BR>&nbsp;&nbsp;&nbsp;&nbsp;34.C <BR>&nbsp;&nbsp;&nbsp;&nbsp;35.A <BR>&nbsp;&nbsp;&nbsp;&nbsp;36.D 解析: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法律是通过调整人们行为这种规范作用来实现维护社会经济基础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作用的。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目的。D项表述不正确。 <BR>&nbsp;&nbsp;&nbsp;&nbsp;37.A 解析:1950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对全国经济保卫工作会议的指示中说“保卫工作必须特别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并在实际上受党委直接领导,否则是危险的。” <BR>&nbsp;&nbsp;&nbsp;&nbsp;38.B 解析:党对公安工柞的绝对领导是我国公安工作的政治优势。 <BR>&nbsp;&nbsp;&nbsp;&nbsp;39.C解析: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我国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BR>&nbsp;&nbsp;&nbsp;&nbsp;40.A 解析: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强调指出:“加强党对政法公安工作的领导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一个原则。人民民主专政是一个整体功能,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协调。”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P> <BR>&nbsp;&nbsp;&nbsp;&nbsp;41.A 解析:党对公安工作领导的无条件性,就是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无条件地置于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领导之下,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削弱、抵制、损害或者摆脱党的领导。 <BR>&nbsp;&nbsp;&nbsp;&nbsp;42.C解析:凡是党委直接过问、检查和督促的,公安机关都要如实汇报,不得封锁消息,不得向党委保密,不准消极应付和抵制,更不准拒绝,体现了党对公安工作的直接领导。 <BR>&nbsp;&nbsp;&nbsp;&nbsp;43.A 解析: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接受同级党委的实际领导。 <BR>&nbsp;&nbsp;&nbsp;&nbsp;44.B 解析:《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6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BR>&nbsp;&nbsp;&nbsp;&nbsp;45.D 解析:根据我国宪法及相关组织法的规定,需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 <BR>&nbsp;&nbsp;&nbsp;&nbsp;46.D 解析:《选举法》第4条规定,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并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 <BR>&nbsp;&nbsp;&nbsp;&nbsp;47.B 解析:公安执法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 <BR>&nbsp;&nbsp;&nbsp;&nbsp;48.D 解析:公安执法监督,是指法律授权的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所实的监察和督促。 <BR>&nbsp;&nbsp;&nbsp;&nbsp;49.D 解析:公安执法监督是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行职务行为的监督,监督内容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活动中是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是否严格遵守和执行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 <BR>&nbsp;&nbsp;&nbsp;&nbsp;50.B 解析:关于法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这是一个法在本质上是否包含道德内涵的问题。西方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以自然法学派为代表,肯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一个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并不是一个坏的法,而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一是否定说,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为代表,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由上可知B项正确。 <BR>&nbsp;&nbsp;&nbsp;&nbsp;51.B 解析:本题既考查对共同犯罪的理解,又考查盗窃罪与抢劫罪的区别。首先二者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二人虽然都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他们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也没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而是分别进行的,不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盗窃罪与抢劫罪区别的关键是犯罪手段不同,前者是秘密窃取,后者是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他人财物。张某的行为显然是秘密窃取,符合盗窃罪的特征。 <BR>&nbsp;&nbsp;&nbsp;&nbsp;52.B 解析:选项B不符合定义中“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这一主体构成要件,而是企业老板对员工施行强追劳动、克扣工资的行为。 <BR>&nbsp;&nbsp;&nbsp;&nbsp;53.C解析: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其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其标准是: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之所以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就在于紧急避险所保护的权益同避险所损害的第三者的权益,两者都是受法律所保护的。只有在两利保其大、两弊取其小的场合,紧急避险才是对社会有利的合法行为。 <BR>&nbsp;&nbsp;&nbsp;&nbsp;54.B 解析: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本题中甲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丙死亡的结果,但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故属于间接故意,应选B项。 <BR>&nbsp;&nbsp;&nbsp;&nbsp;55.A 解析: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对法益所造成的实际侵害,它具有因果性、侵害性、现实性、多样性和规范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236条第2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刑法》第236条第2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所以A项所述的甲的行为是侵害了孙某的合法权益,已经造成了实际损害,所以A是错误的,应选。 <BR>&nbsp;&nbsp;&nbsp;&nbsp;《刑法》第129条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B项中警察乙虽然在其枪支丢失后没有及时报告,但是清洁工捡到枪支后立即上交,没有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后果,没有对法益造成实际侵害,所以B的说法是正确的,不应当选。《刑法》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C项中丙诱拐5岁孤儿离开其监护场所(孤儿院).尽管该孤儿在丙的养育下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丙的行为仍然触犯了《刑法》第262条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C项的说是正确的,不应当选。《刑法》第196条规定,恶意透支的,按信用卡诈骗论,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D项中丁某的行为并没有构成对法益的实际侵害,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所以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应当选。 <BR>&nbsp;&nbsp;&nbsp;&nbsp;56C解析: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选项A的“拐卖儿童”、选项B的“抢夺”和选项D的“绑架”,不负刑事责任。本题应选C <BR>&nbsp;&nbsp;&nbsp;&nbsp;57.A 解析:根椐《刑法》第383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BR>&nbsp;&nbsp;&nbsp;&nbsp;58.B 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故正确答案为B <BR>&nbsp;&nbsp;&nbsp;&nbsp;59.C解析:一般情况下,盗窃自己的财物不成立盗窃罪,但是,如果盗窃本人已经被依法扣押的财物,或偷回本人已经交付他人合法持有或保管的财物,以致他人因赔偿责任而遭受财产损失,也构成盗窃罪。A项中,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仍然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取回,可以成立盗窃罪,因此,A项说法错误,不选。B项中,乙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可能是盗窃枪支,而希望或放任该行为的发生,属于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因此,依然成立盗窃枪支的犯罪.B项说法错误,不选。猥亵儿童罪,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本罪。因此,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C项说法正确,应选。贩卖毒品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销售,或者以贩卖的目的而非法收买毒品的行为。因此,贩卖毒品的犯罪故意是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贩卖的是毒品,但是不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贩卖的毒品种类,D项说法错误,不选。 <BR>&nbsp;&nbsp;&nbsp;&nbsp;60.A 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因此,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法益侵害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P> <BR>&nbsp;&nbsp;&nbsp;&nbsp;61.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在本题中,交警之所以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是因为甲的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即其主观上没有罪过,在客观上甲的行为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缺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但是甲的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BR>&nbsp;&nbsp;&nbsp;&nbsp;62.B 解析: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本题中,甲不知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由此,鉴于司法权威,甲对此行为不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答案B是正确的,当选。 <BR>&nbsp;&nbsp;&nbsp;&nbsp;63D 解析:《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本题中投保人以实施保险诈骗为目的,实施了故意杀害行为,构成了保险诈骗罪和故意杀人罪。故应选D <BR>&nbsp;&nbsp;&nbsp;&nbsp;64.D 解析:《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BR>&nbsp;&nbsp;&nbsp;&nbsp;65.A 解析:《刑法解释)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BR>&nbsp;&nbsp;&nbsp;&nbsp;(一)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BR>&nbsp;&nbsp;&nbsp;&nbsp;(二)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BR>&nbsp;&nbsp;&nbsp;&nbsp;(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故A项正确。 <BR>&nbsp;&nbsp;&nbsp;&nbsp;66.D 解析:乙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BR>&nbsp;&nbsp;&nbsp;&nbsp;67.B 解析:《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BR>&nbsp;&nbsp;&nbsp;&nbsp;68.D 解析:被害人承诺,符合一定条件,便可以排除损害被害人法益的行为的违法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行为得到了被害人的承诺就不成立犯罪。也就是说,只有在以违反被害人意志为前提的犯罪中,被害人的承诺才可能阻却违法性,如果不是以被害人的意志为前提,则被害人的承诺不能阻却违法性。本题中A项中拐卖儿童行为中的被害人是赵某,其本身没有对拐卖进行承诺,由此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A错误,不当选。B项中,发生火灾,乙的行为即是基于推定的钱某的承诺的行为,因此乙不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B的说法错误,不当选。C项中,孙某处分的是自己的法益,且没有超过范围,符合被害人承诺的要件,因此构成犯罪的排除事由,丙的行为不构成非法拘禁罪,C的说法错误,不当选。D项中,李某虽然同意丁砍掉他的小手指,但是没有同意丁砍掉他的大拇指,丁的行为超过了承诺的范围,成立故意伤害罪,D的说法正确,当选。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BR>&nbsp;&nbsp;&nbsp;&nbsp;69.A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30号)第11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本解释第一条至第十条规定以外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出版物,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BR>&nbsp;&nbsp;&nbsp;&nbsp;70.C解析: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本题中甲的行为已经构成既遂,即使再还给乙,也是抢劫罪既遂。 <BR>&nbsp;&nbsp;&nbsp;&nbsp;71.C解析:在我国,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主要被区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两大类。其中非企业法人又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是指人民群众按照法定程序自愿组织起来进行非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类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学联、各种学会及研究团体,中国摄影协会即属于社会团体法人。 <BR>&nbsp;&nbsp;&nbsp;&nbsp;72.D 解析:根据《民通意见》第71条,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据上,选项A、B、C都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故选项D应选。 <BR>&nbsp;&nbsp;&nbsp;&nbsp;73.D 解析:《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BR>&nbsp;&nbsp;&nbsp;&nbsp;74.C解析:民事事实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相对,是指行为主观上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或者消灭正常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能够引起这种后果的行为,比如因创作而发生的著作权关系,故本题应选C选项A、D属于民事法律行为,而选项B属于准民事法律行为。 <BR>&nbsp;&nbsp;&nbsp;&nbsp;75.A 解析:根据《民事通则》第140条的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选项A,权利人申请仲裁属于“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故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BR>&nbsp;&nbsp;&nbsp;&nbsp;76.C解析: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物,不包括行为,故选项C错误。 <BR>&nbsp;&nbsp;&nbsp;&nbsp;77.B 解析:所有权的客体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但不可以是权利;抵押权的客体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权利(比如土地使用权);地役权的客体是不动产,不能是动产;留置权的客体必须是动产。故本题应选B <BR>&nbsp;&nbsp;&nbsp;&nbsp;78.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根据现《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规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依据该规定,正确答案为B项。A项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期,C项不是法例规定的专利保护期。 <BR>&nbsp;&nbsp;&nbsp;&nbsp;79.B 解析:根据《合伙企业法》第4条的规定,入伙的新合伙人与原合伙人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责任。入伙协议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BR>&nbsp;&nbsp;&nbsp;&nbsp;80.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权合同的生效条件。质权是债的特别担保方式,是为了保证债的履行,由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特定财产交给债权人占有(登记),当债务人不履行时,债权人有权对该占有(登记)的财产进行变价,并就变价敖优先受偿。质权包括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前者是以特定动产设质,后者以特定物上的权利设质,两者成立的条件不同。根据《担保法》第64条第2款规定,动产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权利质押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证券(《担保法&gt;第76、78、79条)其生效时间不同。以票据、物权单证、债券、存款单设质的,自权利凭证交付之日生效;以股票、股份、知识产权等设质的,自登记之日生效。根据该规定,A项质押合同成立不能生效,不符合题意;B项质押合同登记时生效的是某些权利质权,不符合题中“以动产设定质权”的要求:C项“质物被质权人占有时”意味着质物已交付,自质权人开始占有质物时生效是正确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0: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BR>&nbsp;&nbsp;&nbsp;&nbsp;81.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抵押合同的标的。某项财产能否设定抵押,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如果法律规定了禁止抵押的财产,抵押合同标的属于该财产范畴的,该抵押合同因为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将无效。根据《担保法》第37条的规定,土地所有权是不得抵押财产的首项内容,本题表述符合以上解释,故抵押合同无效,D项是正确答案。按照担保法的规定,以土地使用权、林木、航空器、船舶、车辆、企业设备和其他动产设定抵押的,抵押合同自办理登记时方可生效,以其他财产设定抵押的,自抵押合同订立时生效。民事主体以财产设定抵押,没有审批程序。因此,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BR>&nbsp;&nbsp;&nbsp;&nbsp;82.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所有权的继受取得方式。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前者是不依赖于他人的行为而取得,后者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或者某种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取得。添附、拾得遗失物、善意取得都是原始取得的所有权方式,故排除A、C、D项,只有B项买卖符合题意。 <BR>&nbsp;&nbsp;&nbsp;&nbsp;83.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著作权的客体作品的范围。作品是著作权客体,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我国《著作权法》采用列举的形式规定了所要保护的作品的范围。本题中,A项讲稿作为文字作品属于著作权保护的作品,C项地图、D项杂技等在著作权法中都明确列举作为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故ACD三项不符合试题要求。只有B项魔术虽然也有创作成分,属于智力成果的范畴,但著作权法却没有列举,故B项符合题意,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BR>&nbsp;&nbsp;&nbsp;&nbsp;84.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行为能力欠缺的人所订立合同的效力问题。行为能力欠缺的人是指行为能力不完全的人,包括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一般说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第2项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无效。但根据《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依据该条规定,民法理论上的解释是,法定代理人追认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合同之前,该行为的效力不是无效,也不是有效,而是效力处在待定状态,其效力取决于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或拒绝。当该行为被法定代理人拒绝时,行为追溯到自始无效;当该行为被法定代理人追认,该行为自始有效。在本题中要求“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而不是《民法通则》的规定,判断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订立合同的效力,因此,应当选择D项效力待定。A、B、C三项都不符合试题要求。 <BR>&nbsp;&nbsp;&nbsp;&nbsp;85.A 解析:本题中甲救助乙的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因此,无因管理一经成立,管理人和受益人之间即发生债的关系。另《民通意见》规定:“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本题中甲雇用计程车所支出的费用和帮乙支付的医药费均属于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而甲的衣服因染有乙的血渍而不能使用则属于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所以依法均应由受益人乙偿付。另依民法理论,在无因管理中,管理人未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管理义务。对本人造成损害的,应向本人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该责任以管理人主观上有过错为要件,但为免除本人生命、身体或财产上的急迫危险时,对本人造成损害,管理人仅在具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才负赔偿责任。这也是从无因管理的制度目的考虑,以鼓励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行为。本题中乙手表的遗失是甲在其有生命危险的紧急情况为对其进行救助造成的,甲对此并无故意或重大过失,所以不应负赔偿责任。因此.B、C、D正确,不选。 <BR>&nbsp;&nbsp;&nbsp;&nbsp;86.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不属于发明创造的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允许授权范围的,都不能授予专利权。根据《专利法》规定:科学发现、智力活动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其中,植物和动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获得专利。依此规定,A、B、C分别属于产品的方法发明,属于可授予专利权的范畴。只有D项相当于专利法规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尽管把“诊断”改为“预防”,也同样不能授予专利权,故该项符合题意。 <BR>&nbsp;&nbsp;&nbsp;&nbsp;87.D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当事人根据其意思自主设定的,法律只是对意思表示规定严格的条件而已。本题中,“假一罚十”是甲自愿作出的真实意思表示,投有对方的欺诈、胁迫、乘人之危,也没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且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为有效。D答案是正确的,当选。 <BR>&nbsp;&nbsp;&nbsp;&nbsp;88.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中的获得报酬权。创作作品享有著作权,甲是原作品的著作权人:乙征得同意取得甲作品中的改编权,乙将作为改编成戏剧剧本的作者享有改编剧本的著作权:表演他人作品的,应当征得剧本著作投入的同意,表演者对其所作的表演享有邻接权,邻接权人有许可他人制作录音录像作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因此,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录音录像制作者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同表演者订立合同,并支付报酬。本题中,甲是原作品著作权人,乙是改编作品著作权人,丙是表演者,丁是录音录像制作者,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丁音像公司应当向甲、乙、丙支付报酬。故只有D项正确。 <BR>&nbsp;&nbsp;&nbsp;&nbsp;89.D 解析:根据《合同法》、《民通意见》的规定,借款合同的当事人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也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本题中,曹某通知范某还款指定的lO天为还教期限。期限届满,开始计算贷款合同的诉讼时效,因此2005年4月2日诉讼时效届满。但《民诉意见》规定:“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故本题选D <BR>&nbsp;&nbsp;&nbsp;&nbsp;90.C解析:A项情形下,债权人行使的是撤销权,而不是代位权。对于养老金、人身伤害损害赔偿金、人寿保险、安置费、退休金、抚恤金等专属于债务人人身的债权,债权人不得行使代位权。故B项错误。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最根本的条件是债务人享有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故选C项。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将自己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并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损害的,债权人行使的是撤销权,而不是代位权。故D项错误。 <BR>&nbsp;&nbsp;&nbsp;&nbsp;91.D 解析:行贿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收买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实施这种行为。 <BR>&nbsp;&nbsp;&nbsp;&nbsp;92.C解析:根据《刑法》第70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本条规定的就是所谓“先加后减”的数罪并罚原则。故在本案中刘某还需执行的最长刑期可能为:7年+5年-3年=9年,故选C <BR>&nbsp;&nbsp;&nbsp;&nbsp;9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拐骗儿童罪与拐卖儿童罪的区别:(1)客体要件不同。拐骗儿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儿童的合法权益,而拐卖儿盍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因而性质不同。(2)犯罪目的不同。拐骗儿童罪,主要是为了收养或者使唤、奴役,而拐卖妇女、儿童罪则是贪图钱财,贩卖牟利。如果拐骗儿童是为了贩卖牟利,则应以拐卖儿童罪论处。本案例中,张某拐骗幼童王某是为了出卖,故其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 <BR>&nbsp;&nbsp;&nbsp;&nbsp;94.B 解析:《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从犯,从其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看,从属于主犯;从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看,起欢要的或者辅助作用。由此可知本题应选B <BR>&nbsp;&nbsp;&nbsp;&nbsp;95.A <BR>&nbsp;&nbsp;&nbsp;&nbsp;96.A 解析:甲只实施了一个行为,触犯了两种罪行,构成想象竞合犯。 <BR>&nbsp;&nbsp;&nbsp;&nbsp; 97.C <BR>&nbsp;&nbsp;&nbsp;&nbsp;98.C <BR>&nbsp;&nbsp;&nbsp;&nbsp;99.B <BR>&nbsp;&nbsp;&nbsp;&nbsp;100.A 解析: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P>
<P>&nbsp;&nbsp;&nbsp;&nbsp;编者注:本文节选自中公2012-2013年江西招警考试用书《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175/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4 18:08 , Processed in 0.076809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