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newdu

广东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要点与技巧梳理

[复制链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七、语句衔接题<BR></STRONG>&nbsp;&nbsp;&nbsp; 语句衔接题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曾经是所占比例较高的一类题型。语句衔接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选择一个最恰当、适当的语句填入文段的空白处。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的能力,其主要有两种形式:填空类和结语类。即给出一个完整的文段,要求考生判断接下来可能会谈的是什么。<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 (2012广东—28)数量超过2亿的农民工,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亿,而且减少的都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据相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知道一些”。<BR>&nbsp;&nbsp;&nbsp; 如果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这篇文章最有可能谈论的是()。<BR>&nbsp;&nbsp;&nbsp; A.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B.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BR>&nbsp;&nbsp;&nbsp; C.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D. 适当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文段的主体为“农村劳动力”,主要内容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文段先提出了问题,作为文章的引言接下来就要解决问题,即如何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素质。故本题选C。A、B两项的“农业”扩大了文段的主体范围,予以排除。D项的措施显然与现实不符。<BR>&nbsp;&nbsp;&nbsp; <STRONG>八、语句排序题</STRONG><BR>&nbsp;&nbsp;&nbsp; 语句排序题相对而言难度较高,表层上考查了考生的语感,深层次则考查了考生对于文体风格及特征的掌握情况,体现了考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对这种题目,考生要明确语句的顺序,就要充分利用备选项所提供的隐含信息,其中包括句中的关联词语、句子的谈论话题、句子的主体、文段的行文脉络等。在选择答案时还要注意确保几个句子之间话题、主体的一致性和连贯性。<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①因为细胞这种旺盛的生长过程如不加抑制地发展下去,细胞病变生成肿瘤的可能性极大<BR>&nbsp;&nbsp;&nbsp; ②当人体处于生长发育期时,体内细胞生长迅速<BR>&nbsp;&nbsp;&nbsp; ③但是,衰老程序一旦启动就不可逆转<BR>&nbsp;&nbsp;&nbsp; ④但这一细胞迅速生长的过程同时也给人体带来了危险<BR>&nbsp;&nbsp;&nbsp; ⑤这一在人类年轻时启动的保护程序,最终发展成了人类的死亡程序<BR>&nbsp;&nbsp;&nbsp; ⑥为了避免这种危险,人体就会启动衰老程序,通过一些功能基因降低细胞增殖能力<BR>&nbsp;&nbsp;&nbsp;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BR>&nbsp;&nbsp;&nbsp; A. ⑤②①⑥③④B. ②④①⑥③⑤<BR>&nbsp;&nbsp;&nbsp; C. ②⑥①④③⑤D. ⑤⑥②③①④<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句⑤中指代词“这”是定指的,定指的内容一般是旧信息,通常不做首句。可以排除A、D,句②是首句。句④提到“这一细胞迅速生长的过程”正好指代前面句②提到的“体内细胞”,衔接最紧密。由此可以判断正确选项为B。④句末提到了“带来了危险”,①句是对这种危险的解释,⑥句中“为了避免这种危险”与前面衔接紧密。⑥句提出“衰老程序”,③句转折进一步阐释“衰老程序”,⑤句作为总结句。<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有些语句排序题在表述中以时间顺序为线,在句子中出现了明确的年份或者表示时间的副词。有些题目在表述中以空间顺序为线,在句子中出现了方位词或者相关意义的词组。这些隐含信息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从而明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正确的排序。本题可以以细胞的生长时间为序来确定正确选项。<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①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BR>&nbsp;&nbsp;&nbsp; ②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BR>&nbsp;&nbsp;&nbsp; ③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BR>&nbsp;&nbsp;&nbsp; ④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BR>&nbsp;&nbsp;&nbsp; ⑤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BR>&nbsp;&nbsp;&nbsp; ⑥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烧死<BR>&nbsp;&nbsp;&nbsp; ⑦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BR>&nbsp;&nbsp;&nbsp;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BR>&nbsp;&nbsp;&nbsp; A. ⑤③①⑥⑦②④B. ⑤①④③②⑦⑥<BR>&nbsp;&nbsp;&nbsp; C. ⑤③②①④⑥⑦D. ⑦⑥①④③②⑤<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⑦中“相反”一词决定了这句话不能做一段完整表述的首句,可排除D项。本题按照逻辑思维的顺序作答,很容易判断③紧接⑤之后,应该首先交代发生的情况,可排除B项。此题关键在于判断④中的转折是在哪一句的基础上的转折,④句仍在讲“这两个门”,“这”指代的正是①中提出的“两个门”,两句衔接较紧密,因此答案选择C。</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九、标题填入题<BR></STRONG>&nbsp;&nbsp;&nbsp; 标题填入题,首先要综合考查整个文段的内容,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还要考查该文段的文体风格。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最适合做上文标题的一项是”“该文字作为一则报纸上的新闻,最适合做该段文字题目的是”,等等。<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nbsp; (2011安徽—29)拥有120年历史的道琼斯通讯社宣布,聘请新华在线在中国独家代理其信息产品。这意味着,今后国内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同步使用道琼斯中文语言财经消息、评论成为可能。据悉,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领先的财经新闻闻名于世,每24小时发布8000多则市场消息。此次,新华在线专门推出“引擎计划”,为道琼斯服务中国本土开路。它入乡随俗,接受国内个别用户的财经信息服务要求。<BR>&nbsp;&nbsp;&nbsp; 最适合做上面一段新闻标题的是()。<BR>&nbsp;&nbsp;&nbsp; A. 道琼斯通讯社大力拓展中国市场<BR>&nbsp;&nbsp;&nbsp; B. 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快捷的信息赢得了中国的市场<BR>&nbsp;&nbsp;&nbsp; C. 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特的服务和本土化的战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BR>&nbsp;&nbsp;&nbsp; D. 新华在线为道琼斯代理信息发布<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本题属于标题填入题。提问方式中明确指出材料文段是一段新闻,所以把握原文段的导语就把握住了原文的重点。“据悉”之前的内容即这一则新闻的导语。导语的主要内容是道琼斯聘请新华在线为中国独家代理。D项与原文的主要意思保持一致,当选。<BR>&nbsp;&nbsp;&nbsp; <STRONG>十、段落结构题<BR></STRONG>&nbsp;&nbsp;&nbsp; 段落结构类题目出现在文章阅读中,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的划分,在命题上,不同省份、地区之间的题型会相互借鉴,可以推测,以后这类试题可能会成为文章阅读的一种常见题型。<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 ①科学家已经分离出一种看起来能决定人体衰老速度的基因序列。这一发现首次将DNA与人类寿命联系起来。②这项研究有望为创建筛查程序铺平道路,可用于检验哪些人更容易衰老,并在年轻时更容易患心脏病或其他疾病。③尽管这项突破不太可能带来大幅延长人类寿命的药物,但也许有助于延长那些由于自身基因而更易早逝的病人的寿命。④这项研究显示出了时间性衰老和生物性衰老的区别,其中生物性衰老取决于人体基因组成和生活方式,比如饮食组成和是否吸烟;两个年龄相同的人,其生物年龄可能会有十多年差异。⑤由桑尼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一段普通DNA序列与人体的生物性衰老有密切关系。对近三千人的研究显示,约有38%的人带有遗传性基因变体,与没有这一基因序列的人相比,他们的生物年龄要老三到四岁;占总数7%的人带有两个这种基本变体,他们的生物年龄比没有该变体的人要老六到七岁。⑥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的发病年龄有很大的跨度,正是这一点促使研究者展开了这项研究。⑦我们身体中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叫做染色体的DNA分子链。染色体在其两端有保护帽,叫做端粒。细胞每次分裂时,端粒会缩短,就像鞋带两端的塑料会被磨损一样。当端粒变得非常短时,细胞就无法正常工作,会显现衰老的征兆。⑧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桑尼发现,这些人具有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短染色体端粒。而一种特定的基本序列在这些人中更常见。这段DNA位于3号染色体,与基因TERC相邻。⑨基因<BR>&nbsp;&nbsp;&nbsp; TERC可以制造出一种酶,能在端粒缩短时对端粒进行修复。携带有一个或两个该基因序列的人,在母体子宫中发育时,制造出的这种酶(端粒酶)可能比较少。这意味着,这些人在出生时端粒就比较短,所以更容易衰老。⑩科学家不可能通过增加人体中的端粒酶的数量来逆转人体老化的过程。人出生后,体内的端粒酶几乎全处于被抑制状态,但在癌细胞中端粒酶被激活,所以癌细胞就会无限分裂下去而不会死亡。因此桑尼指出:“激活端粒酶也许可以让你不得心脏病,但如果不加控制地激活端粒酶,你也许会得癌症。”<BR>&nbsp;&nbsp;&nbsp; 如果把这篇文章分为三个层次,最恰当的一项是()。<BR>&nbsp;&nbsp;&nbsp;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R>&nbsp;&nbsp;&nbsp;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②和③都是该项研究的作用,应该连在一起。⑦句说的是染色体,与⑥谈论的内容不同,应该划分开来。因此,选择B。<BR>&nbsp;&nbsp;&nbsp; <STRONG>十一、主体关键词题<BR></STRONG>&nbsp;&nbsp;&nbsp; 从形式上来说,主体关键词题是一类新题型,要求从选项中找出文段的关键词或中心议题。其实这类题目是主旨概括题的一种变形和简化,或者说是完成主旨概括题的第一步,即确定文段的主体(主题)。其中,关键词题的选项一般为文段中的词语,不需要进行归纳和延伸而得出新的词语,而中心议题题则是确定文段的主题或者文段的谈论对象,有时候则需要考生根据文段内容进行归纳总结。<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09广东—36)知识的本质是发现,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会有更多发现的可能。因此,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也不是熟知现成结论的人,知识分子要发掘未知事物,揭示假相背后的真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教育如果停留在向学生强行灌输标准答案和“真理”上,根本就是反教育的。<BR>&nbsp;&nbsp;&nbsp; 这段话的主题是()。<BR>&nbsp;&nbsp;&nbsp; A. 知识的本质 B. 知识分子的本质<BR>&nbsp;&nbsp;&nbsp; C. 创造力的培养 D. 教育的目的<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因此”其后内容为文段重心,并且进一步联系“教育的目的”,说明只有正确理解知识分子的本质才不会“反教育”。正确答案为B。<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所有的作物都是自野生品种演化而来,这意味着,用达尔文主义的说法就是,野生品种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适应能力。然而在驯化与种植中,发生了遗传侵蚀,这种适应力也遭受损失,甚至其野生祖先也可能灭绝;于是今天的很多作物一旦突然间无人种植,直接就会消亡。<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BR>&nbsp;&nbsp;&nbsp; A. 适应努力B. 驯化过程C. 遗传侵蚀D. 野生物种<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文段第一句话是对野生物种进化的简要说明,并指出这一过程使得野生品种获得了适应能力,但论述的重点并不在此,后面的“然而”一词将重点指向了“遗传侵蚀”,主要讲述了“遗传侵蚀”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后果,这才是文段的关键。<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2008广东上半年—44)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到2020年人人不同程度地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底线是,要防止任何人由于生活困难陷入绝望的境地,要消除他们的生存危机和生存恐惧。只要有一个人因为生活困难而绝望了,那么这个保障的网络就是有漏洞的。<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BR>&nbsp;&nbsp;&nbsp; A. 原则B. 期限<BR>&nbsp;&nbsp;&nbsp; C. 目标D. 意义<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由第一句话可知文段谈论的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4】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箪食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的颜回,是孔子赞赏的得意门生,他的精神有着穿越时空的典型意义。如今,还能看到几个“固穷”的学者,还有几个“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文人呢?我们确实需要反躬自省,毕竟学术造假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毒瘤,如果听之任之,只能毁掉我们的学术研究。<BR>&nbsp;&nbsp;&nbsp; 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BR>&nbsp;&nbsp;&nbsp; A. 学术造假B. 颜回式的学者<BR>&nbsp;&nbsp;&nbsp; C. 肯坐冷板凳的学者D. 孔子精神<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 <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最后一句“毕竟学术造假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毒瘤,如果听之任之,只能毁掉我们的学术研究”。因此,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学术造假。<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三节&nbsp; 语句表达</STRONG></P>
<P><BR>&nbsp;&nbsp;&nbsp; 语句表达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一种重要题型,主要考查应试者语言表达的规范和准确程度。具体体现在词语、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准确表达及理解。语句表达主要包括病句辨析、歧义句辨析和语句结构分析。<BR>&nbsp;&nbsp;&nbsp; 2007年以后,语句表达在广东省历年公务员考试中再未出现过。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语句表达也逐渐退出行测试卷,由此可见语句表达很可能不会再成为公务员考试的常见题型。但对考生而言,还是需要掌握语句表达的题目特点和解题技巧,以做到有备无患。<BR>&nbsp;&nbsp;&nbsp; <STRONG>一、核心知识归纳<BR></STRONG>&nbsp;&nbsp;&nbsp; (一)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BR>&nbsp;&nbsp;&nbsp; 1.用词不当。例如:<BR>&nbsp;&nbsp;&nbsp; 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BR>&nbsp;&nbsp;&nbsp; “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BR>&nbsp;&nbsp;&nbsp;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例如:<BR>&nbsp;&nbsp;&nbsp; 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BR>&nbsp;&nbsp;&nbsp; “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BR>&nbsp;&nbsp;&nbsp; 2.搭配不当。(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例如:<BR>&nbsp;&nbsp;&nbsp;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BR>&nbsp;&nbsp;&nbsp; “北京”是“季节”,主宾搭配不当。<BR>&nbsp;&nbsp;&nbsp; 3.成分残缺。<BR>&nbsp;&nbsp;&nbsp; (1)主语残缺。有两种情况:①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②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BR>&nbsp;&nbsp;&nbsp; (2)谓语残缺。有两种情况:①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②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BR>&nbsp;&nbsp;&nbsp; (3)宾语残缺。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BR>&nbsp;&nbsp;&nbsp; (4)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BR>&nbsp;&nbsp;&nbsp; 例如:<BR>&nbsp;&nbsp;&nbsp; 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BR>&nbsp;&nbsp;&nbsp; 谓语“成为”,宾语残缺。应在最后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BR>&nbsp;&nbsp;&nbsp; 4.成分赘余。(1)主语有多余成分;(2)谓语有多余成分;(3)宾语有多余成分;(4)定语多余;(5)状语多余;(6)补语多余。例如:<BR>&nbsp;&nbsp;&nbsp; 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BR>&nbsp;&nbsp;&nbsp; “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BR>&nbsp;&nbsp;&nbsp; 5.结构混乱。<BR>&nbsp;&nbsp;&nbsp; (1)词序不当。有几种情况:①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②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③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④多层定语语序不当;⑤多层状语语序不当。例如:<BR>&nbsp;&nbsp;&nbsp; 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封建帝王的被阉割过的奴仆。<BR>&nbsp;&nbsp;&nbsp; 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没着落,交代不清。<BR>&nbsp;&nbsp;&nbsp; (2)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①两种说法混杂;②前后牵连。例如:<BR>&nbsp;&nbsp;&nbsp; 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BR>&nbsp;&nbsp;&nbsp;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使句子表达明确。<BR>&nbsp;&nbsp;&nbsp; (3)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例如:<BR>&nbsp;&nbsp;&nbsp;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BR>&nbsp;&nbsp;&nbsp; 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BR>&nbsp;&nbsp;&nbsp; (4)层次不清。例如:<BR>&nbsp;&nbsp;&nbsp; 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BR>&nbsp;&nbsp;&nbsp; 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BR>&nbsp;&nbsp;&nbsp; 6.表意不明。<BR>&nbsp;&nbsp;&nbsp; (1)指代不明。例如:<BR>&nbsp;&nbsp;&nbsp; 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BR>&nbsp;&nbsp;&nbsp; “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BR>&nbsp;&nbsp;&nbsp; (2)意思混杂,不知所云。<BR>&nbsp;&nbsp;&nbsp; (3)歧义句。例如:<BR>&nbsp;&nbsp;&nbsp; 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BR>&nbsp;&nbsp;&nbsp; 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两张;返,两张。<BR>&nbsp;&nbsp;&nbsp; 7.不合逻辑。<BR>&nbsp;&nbsp;&nbsp; (1)强拉因果。例如:<BR>&nbsp;&nbsp;&nbsp; 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BR>&nbsp;&nbsp;&nbsp; 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可能不是因为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所致。<BR>&nbsp;&nbsp;&nbsp; (2)自相矛盾。例如:<BR>&nbsp;&nbsp;&nbsp;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BR>&nbsp;&nbsp;&nbsp; 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BR>&nbsp;&nbsp;&nbsp; (3)概念误用。例如:<BR>&nbsp;&nbsp;&nbsp; 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BR>&nbsp;&nbsp;&nbsp; 文学作品与语言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BR>&nbsp;&nbsp;&nbsp; (4)主客倒置。例如:<BR>&nbsp;&nbsp;&nbsp; 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BR>&nbsp;&nbsp;&nbsp; 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BR>&nbsp;&nbsp;&nbsp; (5)否定不当。例如:<BR>&nbsp;&nbsp;&nbsp; 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R>&nbsp;&nbsp;&nbsp; 该句应去掉“否认”前的“不”字。<BR>&nbsp;&nbsp;&nbsp; (6)前后失衡,缺乏照应。例如:<BR>&nbsp;&nbsp;&nbsp; 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BR>&nbsp;&nbsp;&nbsp; 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后面只说了“能成活”这一个结果,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二)歧义的几种常见病因<BR>&nbsp;&nbsp;&nbsp;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歧义句形成的六种情况:<BR>&nbsp;&nbsp;&nbsp; 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例如:<BR>&nbsp;&nbsp;&nbsp;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BR>&nbsp;&nbsp;&nbsp; 该句中“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包含两个内容,因此后一个分句中的“此”指代不明。<BR>&nbsp;&nbsp;&nbsp; 2.一词多义造成歧义。例如:<BR>&nbsp;&nbsp;&nbsp;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BR>&nbsp;&nbsp;&nbsp; 该句中“看不上”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没条件观看”。 <BR>&nbsp;&nbsp;&nbsp; 3.词语兼类造成歧义。例如:<BR>&nbsp;&nbsp;&nbsp; 这辆车没有锁。<BR>&nbsp;&nbsp;&nbsp;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BR>&nbsp;&nbsp;&nbsp; 4.对象不明造成歧义。例如:<BR>&nbsp;&nbsp;&nbsp; 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BR>&nbsp;&nbsp;&nbsp; 该句中,警察愤慨的可以是“报案人”,也可以是“围观者”,语意不明。 <BR>&nbsp;&nbsp;&nbsp; 5.句子结构不清造成歧义。例如:<BR>&nbsp;&nbsp;&nbsp;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R>&nbsp;&nbsp;&nbsp; 该句的停顿停在“明令”后意为“不取缔”,停在“禁止”后意为“取缔”。由于停顿不同,引起结构不清,产生了歧义。 <BR>&nbsp;&nbsp;&nbsp; 6.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例如:<BR>&nbsp;&nbsp;&nbsp;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BR>&nbsp;&nbsp;&nbsp; 由于此句中全部使用了逗号,造成了层次不清,引起了歧义。“我们解决”的可能只是“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能还包括“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BR>&nbsp;&nbsp;&nbsp; (三)语句逻辑结构分析<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08年吉林甲—15)下列句子中分句间逻辑关系相同的一组是()。<BR>&nbsp;&nbsp;&nbsp; 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BR>&nbsp;&nbsp;&nbsp; ②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又能提升气质<BR>&nbsp;&nbsp;&nbsp; ③天气虽然冷,但是外面仍然有人晨练<BR>&nbsp;&nbsp;&nbsp; ④团结既是工作需要,又是中华美德<BR>&nbsp;&nbsp;&nbsp; A. ①②B. ②③<BR>&nbsp;&nbsp;&nbsp; C. ①③D. ②④<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①分句间体现了选择关系,③分句间体现了转折关系,②④分句间体现的都是并列关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此类题目比较简单,尤其是在我们完成对病句和歧义句的学习之后,对此类题目的解答应该是毫无问题的,在此不再赘述。</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二、高分策略<BR></STRONG>&nbsp;&nbsp;&nbsp; 1.看清题干要求。有的题干要求选出有语病或歧义的一句,有的题干要求选择没有语病或歧义的一句。如果因未看清题干要求而失分,就算空有满腹才华,也无济于事。<BR>&nbsp;&nbsp;&nbsp; 2.熟练掌握句子成分的基础知识。因为很多试题是从句子的某种成分缺失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例如:“缺少主语”“缺少宾语”等语病。<BR>&nbsp;&nbsp;&nbsp; 3.不要把语句复杂化。有些句子的语病或歧义很隐蔽,不容易发现,而在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考生可能会把某些简单的句子想得很复杂,以至自己都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只需要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就可以了。<BR>&nbsp;&nbsp;&nbsp; 4.培养语感。如果不能够在分析各个句子之后找到正确答案,那么就把各个句子默读一遍,选择出其中你感觉是对的或是错的句子,这就要用到语感。语感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此,在平时要大量阅读各类文章提高自己的语感。<BR>&nbsp;&nbsp;&nbsp; <STRONG>三、例题精讲<BR></STRONG>&nbsp;&nbsp;&nbsp; (一)病句辨析<BR>&nbsp;&nbsp;&nbsp; 例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BR>&nbsp;&nbsp;&nbsp; A. 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BR>&nbsp;&nbsp;&nbsp; B. 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BR>&nbsp;&nbsp;&nbsp; C.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年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BR>&nbsp;&nbsp;&nbsp; D. 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nbsp; “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动宾搭配不当。其他三句没有语病。<BR>&nbsp;&nbsp;&nbsp; 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R>&nbsp;&nbsp;&nbsp; A. 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BR>&nbsp;&nbsp;&nbsp; B. 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BR>&nbsp;&nbsp;&nbsp; C.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BR>&nbsp;&nbsp;&nbsp; D.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nbsp; A项“统一安排”和后面的“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搭配不当。B项搭配不当,应该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D项的“反而”用词不当,因为这个词的前后两句话并没有转折关系。<BR>&nbsp;&nbsp;&nbsp; 例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BR>&nbsp;&nbsp;&nbsp; A. 路是人走出来的,但人走过的地方都不一定成为了路<BR>&nbsp;&nbsp;&nbsp; B. 一条小船很难渡众生,必须是众人建造的大船才能同舟共济<BR>&nbsp;&nbsp;&nbsp; C. 相信科学的人们绝不会让封建迷信影响了他的思想<BR>&nbsp;&nbsp;&nbsp; D. 大路向天边延伸很远很远,直到遥远的看不见的天际<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nbsp; A句“都”字多余。B项“同舟共济”使用不当。C项“人们”和“他”不一致。D项正确。<BR>&nbsp;&nbsp;&nbsp; 例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R>&nbsp;&nbsp;&nbsp; A.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待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BR>&nbsp;&nbsp;&nbsp; B.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BR>&nbsp;&nbsp;&nbsp; C.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BR>&nbsp;&nbsp;&nbsp; D.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B项“能不能”和“是”不能搭配,“能不能”是两方面,“能”或“不能”,而“是”只是一方面。C项有歧义,是大家对“偷运木料”气愤还是对“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表意不明。D项前后不搭配,对“事件”不能是“批评教育”。因此A项正确。<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有语病,可适用以下几个步骤:<BR>&nbsp;&nbsp;&nbsp; 第一步,要分清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要检查句中分句间逻辑关系是否清楚,关联词语运用得是否得当,是否残缺以及有无滥用现象。<BR>&nbsp;&nbsp;&nbsp; 第二步,分析句子的结构。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看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否残缺,即主语、谓语、宾语是否残缺。其二,看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如主语与谓语、谓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词、状语与谓语、补语与谓语等是否搭配合理。还要看同一成分内短语的结构是否搭配正确等等。其三,看句子结构是否混乱。<BR>&nbsp;&nbsp;&nbsp; 第三步,分析句子的用词。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看是否有用词不当、词类误用、重复累赘、滥用文言、生造词语等现象。第二,看修饰词排列是否紊乱。第三,看虚词是否用错,包括误用、漏用、滥用和位置错误。<BR>&nbsp;&nbsp;&nbsp; 第四步,分析句子的情理。有的语句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可采用逻辑语意分析法看看它是否符合事理、情理。<BR>&nbsp;&nbsp;&nbsp; (二)歧义句辨析<BR>&nbsp;&nbsp;&nbsp; 例1请找出有歧义的一句,它是()。<BR>&nbsp;&nbsp;&nbsp; A.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BR>&nbsp;&nbsp;&nbsp; B. 在座的教师和同学都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英雄的父亲和他的小儿子<BR>&nbsp;&nbsp;&nbsp; C.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BR>&nbsp;&nbsp;&nbsp; D. 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这道题考查的是句法结构不固定造成的歧义。B项可以理解为“大家欢迎的是英雄某某的父亲和这位英雄的小儿子”,也可以理解为“大家欢迎的是英雄某某的父亲和父亲的小儿子(即英雄的兄弟)”。</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例2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BR>&nbsp;&nbsp;&nbsp; A. 他骑车带我到绍兴市公安局B.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BR>&nbsp;&nbsp;&nbsp; C. 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也不一定对D. 小孙到处联系不好<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这道题考查了词的多义造成的歧义。A项中的“带”是个多义词,有两种解释,一是“带领”,二是“带着”;B项可以理解为“这个人不认识其他人”,也可以理解为“其他人不认识这个人”;D项的“不好”可以表示称述,也可以表结果,表示称述时意思是“小孙到处联系的行为不好”,表结果时可以理解为“小孙到处联系的结果不好”。<BR>&nbsp;&nbsp;&nbsp; 例3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BR>&nbsp;&nbsp;&nbsp; A. 他俩拿着一本书在看B. 居民很少发现赌博<BR>&nbsp;&nbsp;&nbsp; C. 小张到处传播小道消息D. 小李埋怨自己不应该<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nbsp; A项可以理解为他俩共看一本书,也可以理解为每人看一本。B项可以理解为居民很少发现别人赌博,也可以理解为居民很少被人发现赌博。D项可以理解为小李埋怨自己不应该做了某事,也可以理解为小李不应该埋怨自己。<BR>&nbsp;&nbsp;&nbsp; 例4下面没有歧义的一项是()。<BR>&nbsp;&nbsp;&nbsp; A. 研究方法十分重要<BR>&nbsp;&nbsp;&nbsp; B. 遗产纠纷事已告知赵大虎<BR>&nbsp;&nbsp;&nbsp; C. 小李叫他哥哥<BR>&nbsp;&nbsp;&nbsp; D. 从第一回枪击至此,总共不到15秒钟,人质中竟无一人受伤——这原本是可能发生的事<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很多,包括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法结构不固定造成的歧义和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A项“研究方法”可以理解成动宾关系,也可以理解成偏正关系,即研究的方法;C项可以理解成“小李把他叫哥哥”,也可以理解成“小李正在叫他的哥哥”;D项“这”指代不明。 <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歧义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BR>&nbsp;&nbsp;&nbsp; 1.看看是否有多音词引起的歧义。重点是“好”这个词。如“这个人好说话”。<BR>&nbsp;&nbsp;&nbsp; 2.看看是否有兼类词的运用造成的歧义。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如“带”“借”“代表”“叫”等。<BR>&nbsp;&nbsp;&nbsp; 3.看看是否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引起的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有歧义。比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BR>&nbsp;&nbsp;&nbsp; 4.看看是否有缺少必要的指代造成的歧义。例如: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 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BR>&nbsp;&nbsp;&nbsp; 5.看看是否有朗读的逻辑重音不同造成的歧义。例如:我没说他偷了你的钱。<BR>&nbsp;&nbsp;&nbsp; 6.看看是否有朗读停顿的位置不同造成的歧义。如:三个来自学校的学生,小李和小周的爸爸。</P>
<P><BR>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用书《言语理解与表达配套题库》,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28/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2-27 12:35 , Processed in 0.08865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