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27|回复: 16

广东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要点与技巧梳理

[复制链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发表于 2012-11-4 16: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知识要点与技巧梳理<BR>第一节&nbsp; 选词填空</STRONG></P>
<P><BR>&nbsp;&nbsp;&nbsp; 选词填空属于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的必考题型,2012年共考查了10道。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得知,2013年的广东省考中,选词填空的题量应该不会少于10道,也有可能向国考靠拢,出现20道选词填空,考生需要对这一题型给予高度的重视。<BR>&nbsp;&nbsp;&nbsp; 选词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对词语的应用能力,题型包括孤立段选词填空和多段选词填空两种,要填入的词语有一空、二空、三空。涉及的词语类型包括实词、虚词(关联词)以及成语。<BR>&nbsp;&nbsp;&nbsp; <STRONG>一、核心知识归纳<BR></STRONG>&nbsp;&nbsp;&nbsp; (一)近义词部分<BR>&nbsp;&nbsp;&nbsp; 【安闲、安适】&nbsp; “安闲”重在“闲”——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舒适,惬意。<BR>&nbsp;&nbsp;&nbsp; 【安置、安顿、安排】&nbsp; “安置”重在“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对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安顿”重在“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安排”重在“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BR>&nbsp;&nbsp;&nbsp; 【本领、本事】&nbsp; “本领”侧重于工作的技能,特殊的技巧。“本事”着重于活动的能力,如:他有本事。<BR>&nbsp;&nbsp;&nbsp; 【把持、操纵】&nbsp; “把持”是独占、独揽的意思,往往是公开性的活动。“操纵”是支配、控制的意思,多是幕后行为。<BR>&nbsp;&nbsp;&nbsp; 【颁布、颁发】&nbsp; “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BR>&nbsp;&nbsp;&nbsp; 【辨别、鉴别】&nbsp; “辨别”侧重于把事物区分开。“鉴别”侧重于审定真伪或好坏。<BR>&nbsp;&nbsp;&nbsp; 【充斥、充满】&nbsp; “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带厌恶色彩,是贬义词。“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可指具体事物。<BR>&nbsp;&nbsp;&nbsp; 【才能、才干、才华、才智】&nbsp; “才能”表现在实践活动方面,如:办事才能;又表现在思维活动方面,如:文艺创作才能。“才干”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指挥才干。“才华”指表现于外的才能和智力,多用于艺术活动、科学文化等方面,如:才华横溢。“才智”多指创造、发明、判断等才能,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聪明才智。<BR>&nbsp;&nbsp;&nbsp; 【出现、涌现】&nbsp; “出现”运用范围比“涌现”广,它可指人,如:出现好人好事;也可以指抽象事物,如:出现好现象。“涌现”指大量出现,多指具体的、好的、大量的,如: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BR>&nbsp;&nbsp;&nbsp; 【猜测、推测】&nbsp; “猜测”侧重于主观猜想。“推测”侧重于根据事理去推断。<BR>&nbsp;&nbsp;&nbsp; 【筹备、准备】&nbsp; “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慎重而重大的事情。“准备”多指一般行动,预先安排。<BR>&nbsp;&nbsp;&nbsp; 【铲除、根除】&nbsp; “铲除”的对象除抽象事物如旧思想、旧意识外,还可指具体事物。“根除”比“铲除”程度重,对象多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BR>&nbsp;&nbsp;&nbsp; 【采用、采取、采纳】&nbsp; “采用”重在“用”,采其可用的。“采取”重在“取”,从许多可用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运用范围比另外两词广。“采纳”着重于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等。<BR>&nbsp;&nbsp;&nbsp; 【踌躇、犹豫、迟疑】&nbsp; “踌躇”指人的外部表情不果断。“犹豫”侧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BR>&nbsp;&nbsp;&nbsp; 【仓促、仓皇】&nbsp; “仓促”指时间匆促,行动忙乱。“仓皇”多指心里害怕,神色慌张,举止失措。<BR>&nbsp;&nbsp;&nbsp; 【草拟、起草】&nbsp; “草拟”指粗略地拟出草案,多指各种计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的拟定。“起草”多指方针政策、规章等文件的拟稿。<BR>&nbsp;&nbsp;&nbsp; 【度过、渡过】&nbsp; “度过”用于与时间推移有关的情况。“渡过”专指从此岸至彼岸,也引申至“渡过难关”等。<BR>&nbsp;&nbsp;&nbsp; 【担当、担负、负担】&nbsp; “担当”语意比“担负、担任”重,它的宾语多是“责任”“任务”和“XX的工作”。“担负”着重于负责,它一般不与表示具体职务的名词搭配。“负担”意义跟“担负”相同,但它的宾语有些不同,除“工作”“责任”外,还与“生活费”“代培费”等搭配,而且它还有名词用法。<BR>&nbsp;&nbsp;&nbsp; 【断定、确定】&nbsp; “断定”指由推理判断而下结论。“确定”指毫不含糊地明确决定。它还有形容词用法,表示明确而肯定。<BR>&nbsp;&nbsp;&nbsp; 【遏止、遏制】&nbsp; “遏止”的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BR>&nbsp;&nbsp;&nbsp; 【尔后、而后】&nbsp; “尔后”着重指从此以后,常作句首状语。“而后”着重于然后,即在某事之后,在句中作状语。<BR>&nbsp;&nbsp;&nbsp; 【分辩、分辨】&nbsp; “分辩”重在解释清楚理由。“分辨”重在区分、辨明差别。<BR>&nbsp;&nbsp;&nbsp; 【浮躁、急躁】&nbsp; “浮躁”侧重于不踏实。“急躁”侧重于没耐性。<BR>&nbsp;&nbsp;&nbsp; 【富余、富裕】&nbsp; “富余”是动词,指把东西剩下来。“富裕”是形容词,指东西多、手头宽裕。<BR>&nbsp;&nbsp;&nbsp; 【繁重、沉重】&nbsp; “繁重”着重于事情多而责任重。“沉重”着重于分量重,适用范围大,还可指程度深、关系重大,引申为心情不畅、精神不愉快。<BR>&nbsp;&nbsp;&nbsp; 【抚养、扶养、赡养】&nbsp; “抚养”兼指保护、教养和供养,一般指长辈对子女或晚辈的保护和教养。“扶养”指帮助、扶助、养活,一般用于平辈之间。“赡养”,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进行的帮助。<BR>&nbsp;&nbsp;&nbsp; 【反复、重复】&nbsp; “反复”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多指不同的事物或动作的重复。“重复”着重于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又重作一次。从次数上比,“重复”比“反复”次数少。<BR>&nbsp;&nbsp;&nbsp; 【肤浅、浮浅】&nbsp; “肤浅”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不透等。“浮浅”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BR>&nbsp;&nbsp;&nbsp; 【干涉、干预】&nbsp; “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用粗暴强硬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如:互不干涉内政。“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一般是给对方一定的压力和影响。<BR>&nbsp;&nbsp;&nbsp; 【过度、过渡】&nbsp; “过度”是形容词,指超过了适当的限度。“过渡”是动词,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地转入另一个阶段。<BR>&nbsp;&nbsp;&nbsp; 【坚苦、艰苦】&nbsp; “坚苦”指坚忍刻苦,常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艰苦”是艰难困苦的意思,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BR>&nbsp;&nbsp;&nbsp; 【精华、精粹】&nbsp; “精华”指事物最精美的部分,比“精粹”更精美些。“精粹”含有去粗存精的意思,多指单一的事物,如:文章很精粹。<BR>&nbsp;&nbsp;&nbsp; 【精密、严密、周密】&nbsp; “精密”指准确精细,常形容仪器、机械、语言、测量、计算等。“严密”指客观事物间结合得毫无空隙,也指人们做事毫无疏漏,或形容组织、逻辑、结构等,又形容防卫性的行为,如封锁、防守、注视等。“周密”着重指处处照顾到,没有遗漏,不疏忽大意,常形容人的行为,如计划、部署、安排等。</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开辟、开拓】&nbsp; “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如:开辟航线。“开拓”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如:开拓新局面;用于比喻义时,对象可指领域,也可指胸怀,如:开拓人的心胸。<BR>&nbsp;&nbsp;&nbsp; 【夸耀、夸奖】&nbsp; “夸耀”一般是炫耀自己,常含贬义。“夸奖”一般是称赞别人,不带褒贬色彩。<BR>&nbsp;&nbsp;&nbsp; 【恳切、殷切】&nbsp; “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BR>&nbsp;&nbsp;&nbsp; 【领会、领悟】&nbsp; “领会”的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精神、意图、心情等。“领悟”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含义、道理等。<BR>&nbsp;&nbsp;&nbsp; 【拉拢、笼络】&nbsp; 它们都是贬义词。“拉拢”着重于耍手段,使人家靠到自己方面来,使自己得利。“笼络”指用不正当的方法拉拢人,使对方从思想上、感情上靠拢自己。<BR>&nbsp;&nbsp;&nbsp; 【滥用、乱用】&nbsp; “滥用”指无限制地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这而用那。<BR>&nbsp;&nbsp;&nbsp; 【连续、陆续】&nbsp; “连续”多指事物或行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比较紧密、均衡。“陆续”指时间上有间隔,前后的连续不均衡。<BR>&nbsp;&nbsp;&nbsp; 【陌生、生疏】&nbsp; “陌生”的对象多是没有见过的人或物。“生疏”指的可能是见过的,但长期不接触了,如:业务生疏。<BR>&nbsp;&nbsp;&nbsp; 【名气、名声、名望】&nbsp; “名气”,褒义词,多用于口头语。“名声”,中性词,口头语和书面语都用。“名望”褒义词,书面语。<BR>&nbsp;&nbsp;&nbsp; 【年轻、年青】&nbsp; “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用于两个人的年龄比较,在比较中,可以说60岁的人比70岁的人年轻。“年青”是指年龄相当于青年人这个阶段,并只能用于青年。从语法角度看,“年青”一般作定语,而“年轻”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BR>&nbsp;&nbsp;&nbsp; 【捏造、伪造、假造】&nbsp; “捏造”的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事情、证据等。“伪造”着重指暗中模仿真的,造出假的。“假造”着重指无中生有,捏造或模仿真的。<BR>&nbsp;&nbsp;&nbsp; 【凝视、注视】&nbsp; “凝视”多指较长时间精神集中地看着,包括人或物。“注视”运用范围比“凝视”广,多指注意力集中地看着具体人或物的某一点,它还可用在抽象事物上。<BR>&nbsp;&nbsp;&nbsp; 【年龄、年纪】&nbsp; “年龄”指生存的年数,运用范围比“年纪”大,常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而“年纪”则一般只用于人。<BR>&nbsp;&nbsp;&nbsp; 【偶尔、偶然】&nbsp; “偶尔”指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跟“必然”相对,它还有形容词用法。<BR>&nbsp;&nbsp;&nbsp; 【讴歌、歌颂】&nbsp; “讴歌”指歌颂、赞美。“歌颂”指颂扬功德。<BR>&nbsp;&nbsp;&nbsp; 【盘算、计算、打算】&nbsp; “盘算”一般用于事情发生前。“计算”可用于事情发生后,也可用于事情发生前,含有预先计划的意思。“打算”多指对行动的方法或将要办的事加以考虑。<BR>&nbsp;&nbsp;&nbsp; 【品味、品位】&nbsp; “品味”是动词,品尝、欣赏的意思。“品位”是名词,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越大,品位越高;现引申为对艺术品等或人的行为的评价。<BR>&nbsp;&nbsp;&nbsp; 【切实、确实】&nbsp; “切实”指事情本身符合实际,如:切实有效。“确实”指事情真实可信,毫无疑问,如:确实可信。<BR>&nbsp;&nbsp;&nbsp; 【强制、强迫】&nbsp; “强制”用于法律上,也用于其他,它的使动者是国家、政府、组织。“强迫”除“强制”的用法外,还用于其他方面,它的使动者除组织、集体外,还可以是个人。<BR>&nbsp;&nbsp;&nbsp; 【缺乏、缺少】&nbsp; “缺乏”强调少或没有,消极色彩浓。它可带抽象事物作宾语,如勇气、经验等;又可带具体概念作宾语,如书籍、布匹、人员、弹药等;还可带动词作宾语,如调查、观察。“缺少”指在数量上少一些,有时指没有,宾语是具体名词,如教师、用品等。<BR>&nbsp;&nbsp;&nbsp; 【轻率、草率】&nbsp; “轻率”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严肃的态度。“草率”常形容办事敷衍了事。<BR>&nbsp;&nbsp;&nbsp; 【其他、其余】&nbsp; “其他”,是另外的意思,既指人又指事物。“其余”,是剩余的意思。<BR>&nbsp;&nbsp;&nbsp; 【侵略、侵犯】&nbsp; “侵略”指侵入别国掠夺、干涉、奴役人民,手段是武力或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等,对象常是国家、主权、领土。“侵犯”指侵入别国领域,非法干涉、损害其利益,对象常是权利、自由、领海等。<BR>&nbsp;&nbsp;&nbsp; 【情景、情境】&nbsp; “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景象,多指感人场面、动人景色等。“情境”指境地、境况,如:欢乐陶醉的情境。<BR>&nbsp;&nbsp;&nbsp; 【诞辰、诞生】&nbsp;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BR>&nbsp;&nbsp;&nbsp; 【终身、终生】&nbsp; 终身: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多就事业说。<BR>&nbsp;&nbsp;&nbsp; 【秘籍、秘笈】&nbsp; 秘籍:罕见的书籍。秘笈:秘诀,如:游戏秘笈。<BR>&nbsp;&nbsp;&nbsp; 【企求、乞求、祈求】&nbsp; 企求:希望得到。乞求:请求给予。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BR>&nbsp;&nbsp;&nbsp; 【制定、制订】&nbsp; 制定: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创制拟定。<BR>&nbsp;&nbsp;&nbsp; 【终止、中止】&nbsp; 终止:完全结束。中止:中途停止。<BR>&nbsp;&nbsp;&nbsp; 【谜、迷】&nbsp; 谜:谜语。迷:如迷人,迷路,迷信。<BR>&nbsp;&nbsp;&nbsp; 【反映、反应】&nbsp; 反映: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告诉别人。反应: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二)常见成语部分<BR>&nbsp;&nbsp;&nbsp; 【安之若素】&nbsp; 安,心安;之,文言代词,代人或事;素,平常。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现在也指对错误的言论和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或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顾忌。<BR>&nbsp;&nbsp;&nbsp; 【百无聊赖】&nbsp; 聊赖,依赖,精神上的依托。后来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 <BR>&nbsp;&nbsp;&nbsp;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nbsp; 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本草纲目马陆》:弘景曰:此虫甚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BR>&nbsp;&nbsp;&nbsp; 【班荆道故】&nbsp; 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道,谈说;故,过去的事情。 用黄荆铺地,坐在上面谈过去的事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BR>&nbsp;&nbsp;&nbsp; 【抱残守缺】&nbsp; 抱,坚持不放。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也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 <BR>&nbsp;&nbsp;&nbsp; 【陈言务去】&nbsp; 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多指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新。 <BR>&nbsp;&nbsp;&nbsp; 【毕其功于一役】&nbsp; 毕,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完成了。<BR>&nbsp;&nbsp;&nbsp; 【尝鼎一脔】&nbsp; 品尝鼎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BR>&nbsp;&nbsp;&nbsp; 【础润知雨】&nbsp; 础,屋的基石。看到基石湿润就知道要下雨。比喻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 <BR>&nbsp;&nbsp;&nbsp; 【吹毛求疵】&nbsp; 求,寻找;疵,小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BR>&nbsp;&nbsp;&nbsp; 【春风化雨】&nbsp; 适宜于万物生长的风和雨。后用来指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常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BR>&nbsp;&nbsp;&nbsp; 【春秋笔法】&nbsp; 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后人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BR>&nbsp;&nbsp;&nbsp; 【防微杜渐】&nbsp; 微,细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开端。在坏思想、坏事物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BR>&nbsp;&nbsp;&nbsp; 【断鹤续凫】&nbsp; 截短鹤的长腿,续接野鸭的短腿。比喻强行违反自然规律办事。 <BR>&nbsp;&nbsp;&nbsp; 【安时处顺】&nbsp;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BR>&nbsp;&nbsp;&nbsp; 【爱屋及乌】&nbsp; 爱人而连带爱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喜爱与之有关的人或物。<BR>&nbsp;&nbsp;&nbsp; 【行将就木】&nbsp; 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BR>&nbsp;&nbsp;&nbsp; 【首当其冲】&nbsp;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BR>&nbsp;&nbsp;&nbsp; 【轻诺寡信】&nbsp; 随便答应人,很少能守信用。<BR>&nbsp;&nbsp;&nbsp; 【噤若寒蝉】&nbsp; 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BR>&nbsp;&nbsp;&nbsp; 【哀而不伤】&nbsp; 哀,悲哀;伤,妨害。原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雅,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犹不及之处。 <BR>&nbsp;&nbsp;&nbsp; 【敝帚千金】&nbsp; 敝,破旧。自家的一把破扫帚,却把它看得价值千金。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视。注意“敝”的写法。 <BR>&nbsp;&nbsp;&nbsp; 【筚路蓝缕】&nbsp;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BR>&nbsp;&nbsp;&nbsp; 【别出机杼】&nbsp; 机杼,织布机,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构思。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开辟新路。 <BR>&nbsp;&nbsp;&nbsp; 【表里山河】&nbsp; 内有高山,外有黄河。比喻地势险要。 <BR>&nbsp;&nbsp;&nbsp; 【不逞之徒】&nbsp; 不逞,不如意,欲望没能满足。后称犯法或捣乱闹事的人为不逞之徒。<BR>&nbsp;&nbsp;&nbsp; 【求全责备】&nbsp; 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BR>&nbsp;&nbsp;&nbsp; 【充耳不闻】&nbsp;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BR>&nbsp;&nbsp;&nbsp; 【瓜田李下】&nbsp; 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BR>&nbsp;&nbsp;&nbsp; 【目无全牛】&nbsp; 《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BR>&nbsp;&nbsp;&nbsp; 【青梅竹马】&nbsp; 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BR>&nbsp;&nbsp;&nbsp; 【不刊之论】&nbsp; 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BR>&nbsp;&nbsp;&nbsp; 【差强人意】&nbsp; 差,稍微地。原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尽如人意”。 <BR>&nbsp;&nbsp;&nbsp; 【弹冠相庆】&nbsp;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BR>&nbsp;&nbsp;&nbsp; 【明日黄花】&nbsp; 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BR>&nbsp;&nbsp;&nbsp; 【深孚众望】&nbsp; 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BR>&nbsp;&nbsp;&nbsp; 【抛砖引玉】&nbsp;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本词只用于自谦。 <BR>&nbsp;&nbsp;&nbsp; 【屡试不爽】&nbsp; 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BR>&nbsp;&nbsp;&nbsp; 【道路以目】&nbsp; 形容百姓慑于暴政,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敢怒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BR>&nbsp;&nbsp;&nbsp; 【悬壶济世】&nbsp; 指行医救助生灵。壶,药壶也,注意该词的使用对象。<BR>&nbsp;&nbsp;&nbsp; 【趋之若鹜】&nbsp;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贬义词,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二、解题技巧与真题评析<BR></STRONG>&nbsp;&nbsp;&nbsp; (一)实词辨析<BR>&nbsp;&nbsp;&nbsp; 实词辨析主要考查实词的应用,以考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在以往的公务员考试中,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近义词的考查来完成的,而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新大纲将选词填空改为“逻辑填空”,这说明今后的选词填空题目不仅仅要考查近义词辨析,还要考查词语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nbsp; (2012广东—18)目前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依旧比较(),看不到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BR>&nbsp;&nbsp;&nbsp; A. 浮浅B. 肤浅<BR>&nbsp;&nbsp;&nbsp; C. 浅薄D. 浅显<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本题考查固定搭配。根据前面的“认识”可知用“肤浅”最为恰当。“浮浅”多用来指人态度浮躁、思想浅薄、缺乏修养。“肤浅”常用来形容人的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不深刻。“浅薄”则多用来指人的学识修养等不深厚。“浅显”常用来指事物和道理简明易懂。<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19)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国际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跨国能源企业集团。<BR>&nbsp;&nbsp;&nbsp; A. 催生B. 催促<BR>&nbsp;&nbsp;&nbsp; C. 催化D. 催发<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根据句意和四个选项可知,填入的动词是要推动“跨国能源企业集团”的产生。A项最为合适。“催生”有促进产生之意。“催促”的对象应为人或事,而不是句中的“集团”,排除B项。“催化”指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句意不符。“催发”指促使发生或产生,一般接抽象事物,如“催发创作灵感”,故“催发”不能用在句中。<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2012广东—20)近段时间,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表明国家()房价过快增长的态度异常坚决。<BR>&nbsp;&nbsp;&nbsp; A. 相继抑制B. 陆续控制<BR>&nbsp;&nbsp;&nbsp; C. 连续调节D. 接连调控<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政府“控制房价”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排除B项。从句意来看,政府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的是要减缓房价增长的速度,符合这一语意的只有“抑制”。“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与句意不符。“调控”与前文重复。<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语意轻重的辨析是选词填空中重要的考查内容,可以帮助考生迅速确定正确答案。所谓语意的轻重是指意义相近的词语中适用的事物确有重要和一般的差别,有程度深、性质重和程度浅、性质轻的差别。在选词填空题目中,语气的轻重除了起到限定空缺处所需要的词语的意义,还提示我们此处词语所需要的轻重程度,据此可以作为我们选择词语的根据。<BR>&nbsp;&nbsp;&nbsp; (二)虚词辨析<BR>&nbsp;&nbsp;&nbsp; 虚词的数量很多,且用法灵活,无法一一掌握,最好是通过培养正确的语感来辨析。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组、介词、连词、助词等。<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R>&nbsp;&nbsp;&nbsp; (1)他其实跟大家一样,也会有自己的局限,你把他说得太好了。<BR>&nbsp;&nbsp;&nbsp; (2)她刚刚正式接手公司主办会计,有时忙乱一些。<BR>&nbsp;&nbsp;&nbsp; (3)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在工作中走一些弯路是的。<BR>&nbsp;&nbsp;&nbsp; A. 不免难免未免B. 不免未免允许<BR>&nbsp;&nbsp;&nbsp; C. 未免不免难免D. 难免不免可能<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未免”表示对某种做法不以为然,词性为副词,表示否定或者有否定意向,修饰动词和谓语。不免:不能免去,免不了。难免:难以避免。故选C。<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辨析虚词的使用,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一些易误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注意关联性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在具体解答问题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1)把握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握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2)分清差别。对于表达功能相近的一些近义虚词,要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明确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差别,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选择。<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2008广东上半年—21)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下沉。<BR>&nbsp;&nbsp;&nbsp; A. 反之B. 相反C. 否则D. 反而<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本题考查连词的使用,首先排除B、D,“反而”是副词,“相反”在句中不合用词习惯。其次排除C,“否则”在句中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浮力小于重力,一是浮力等于重力。根据物体下沉,可知浮力只能是小于重力,因此本题只能选择A。</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三)成语辨析<BR>&nbsp;&nbsp;&nbsp; 成语辨析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及应用,是选词填空中的常见题型,也是国考及部分省市行测试卷中的必考题型。广东省以往的考试中对成语的考查不多,但近年来该部分的考查比重有所上升。这里以广东省2012年的考试题目为例简要分析成语辨析题目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技巧。<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1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要提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要坚定广大干部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BR>&nbsp;&nbsp;&nbsp; A. 首当其冲B. 重中之重<BR>&nbsp;&nbsp;&nbsp; C. 千方百计D. 归根结底<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根据句意,首先排除A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用在此处不恰当。“千方百计是……”,无此搭配,排除C项。句子没有将“提高党性修养”与“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进行对比,由此可以排除B项。故本题选D。“归根结底”能够体现我国的政治现实。<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这道题目非常贴合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是典型的逻辑填空题目。即单看几个成语都可填入,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合语句的语境以及前后几个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确定正确选项。<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2012广东—22)在各种利益的()下,一批()的企业家把目光盯在了高科技产业上,看准了就一掷千金。<BR>&nbsp;&nbsp;&nbsp; A. 驱动深谋远虑B. 诱惑深谋远虑<BR>&nbsp;&nbsp;&nbsp; C. 驱动深思熟虑D. 诱惑深思熟虑<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根据句子的感情色彩可以排除B、D两项,“诱惑”多用于表贬义的句子中。“利益驱动”也是固定搭配。根据第二空后的“目光盯在……”可知第二空填入的词语表达了企业家对市场的预知能力,“深谋远虑”中的“远”能够体现这一点。故本题选A。<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2012广东—23)医学家们()药补、食补()的中医理论研制新药,以缓解风湿病人的症状,减轻他们的痛苦。<BR>&nbsp;&nbsp;&nbsp; A. 应用齐头并进B. 采用齐头并进<BR>&nbsp;&nbsp;&nbsp; C. 应用双管齐下D. 采用双管齐下<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根据第一空可以排除“采用”,“采用”的对象多为方法,“应用”的对象一般是理论、原则等抽象的词语。根据第二空可以排除B项,“双管齐下”可以和“药补、食补”这两者相呼应。“齐头并进”指几个事情或多方面同时进行或不分先后地进行。故本题选C。<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二节&nbsp; 阅读理解</STRONG></P>
<P><BR>&nbsp;&nbsp;&nbsp; 阅读理解包括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两部分。近年来,文章阅读这种题型已不再在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出现。但文章阅读和片段阅读这两类题型对考生的能力考查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考生仍有必要对文章阅读题目进行一定的练习。本书对阅读理解和文章阅读这两种题型并不单独分开讲述,而是放在一起对这两种题型的题目特点和解题技巧进行梳理和分析。<BR>&nbsp;&nbsp;&nbsp; <STRONG>一、主旨概括题<BR></STRONG>&nbsp;&nbsp;&nbsp; 主旨概括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进行概括归纳,把握文段的主旨内容。和国家及其他省市的片段阅读相比,此类题目在广东省考片段阅读题目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不能忽视对此类题目的练习。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趋势来看,主旨概括题作为片段阅读题目的主流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作为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广东省也可能会继续保持此类题目的分量。<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27)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6?7亿,比欧盟27国的总人口还多。众多农村人口在较短的时间内涌到城市里,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大大推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问题也集中表现出来,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考验。<BR>&nbsp;&nbsp;&nbsp;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BR>&nbsp;&nbsp;&nbsp; A. 快速城市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 快速城市化发展有利有弊<BR>&nbsp;&nbsp;&nbsp; C. 过快的城市化不利于社会稳定D. 应全面看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主旨概括题。文段主要是讲农村人口进城即城市化的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创造了财富,一方面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考验。概括起来,文段是说城市化发展有利有弊。故本题选B。A项是文段第一方面的内容。C项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在文段中没有提及。D项对文段推断过度,文段只是说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但如何看待在文段中并未体现。<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31)丁磊养猪,柳传志卖水产,刘强东种大米……如今IT业精英们纷纷“带甲归田”,在继续做强信息产业的同时,大手笔投资农业。从最前沿的电子科技,到最传统的农耕养殖,旁人看来着实风马牛不相及。但面对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实力弱的中国农业,IT界的骄子们“守望麦田”的背后,看中的是其未来发展潜力。<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BR>&nbsp;&nbsp;&nbsp; A. 我国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 IT业精英们的目光向农业转移<BR>&nbsp;&nbsp;&nbsp; C. 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D. 我国农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意图判断题。文段的主要内容是说IT业精英由于看中农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而大手笔投资农业。这些精英人士对农业的关注和投资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C项正确。A项理解错误,文段只说精英人士投资农业,但并不等于农业受到人们重视。B项,根据文段中的“在继续做强信息产业的同时”可以判断B项的“向农业转移”说法错误,他们只是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业务。D项的“美好的发展前景”推断过度。<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2012广东—41)上世纪90年代,柯达被公认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五大品牌之一,据统计,柯达掌握着至少1000项数字图像、影像专利。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巅峰之后,柯达难以挽回地开始走下坡路。当然,柯达也曾经尝试转型,比如它曾想将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新拓展的药品和化学行业,但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技术和专长而告失败。与此同时,柯达不舍得放弃高利润率的胶卷业务而逐渐丢掉领先优势和创新的动力。<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BR>&nbsp;&nbsp;&nbsp; A. 昔日的努力和成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BR>&nbsp;&nbsp;&nbsp; B.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才是持续发展的保障<BR>&nbsp;&nbsp;&nbsp; C. 某一行业成功的商业模式难以复制到其他行业<BR>&nbsp;&nbsp;&nbsp; D. 企业的成功很难一劳永逸,市场优势往往昙花一现<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文段分析了柯达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新领域的技术和专长,二是丢掉了领先优势和创新的动力。概括两者即为B项。A项的“最宝贵的财富”在文段中没有说明;C项以偏概全,文段只指出柯达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失败;D项的“一劳永逸”“昙花一现”在文段中都没有体现。</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二、意图推断题<BR></STRONG>&nbsp;&nbsp;&nbsp; 意图推断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文段内容的阅读、理解来把握作者说话的意图、目的。很多考生容易把意图推断题和主旨概括题混淆。实际上这两种题型的命题思维是不一样的。意图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主旨概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一般而言,意图推断题要求考生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初衷,要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申,而主旨概括题则不能对原文段内容进行引申。<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26)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调查发现:59?3%的民众希望社区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37?9%的民众期望能便捷地获取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此外,能享受到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资源(27.5%),能在校园、社区、企业或农村享受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22?7%)也是人们较为普遍的诉求。<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BR>&nbsp;&nbsp;&nbsp; A. 人们的文化需求类型呈多元化的特征B. 人们对文化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BR>&nbsp;&nbsp;&nbsp; C. 应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D. 文化事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意图判断题。文段是总分结构,概括文段内容即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需求大,言外之意是说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存在着卖方市场,进而可推出文化事业发展空间广阔。故本题选D。A项的“多元化”在文段中无从体现,B项的“文化”和文段中的主体不一致。C项,从文段来看,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要求,并不仅仅体现在“丰富、优质”这两点。<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意图推断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意在阐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上面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段话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等等。<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34)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市场上自主品牌汽车的占有率曾经达到45%,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曾经在市场上达到了32?2%,2011年在全行业下降2?45%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降,其中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下降到30?7%,自主品牌广义乘用车从45%下降到42%,今年以来,这一下滑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降低。<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BR>&nbsp;&nbsp;&nbsp; A.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B. 自主品牌汽车面临严峻挑战<BR>&nbsp;&nbsp;&nbsp; C. 自主品牌汽车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D. 自主品种汽车机遇与挑战并存<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意图判断题。整个文段都是在说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这一事实,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说,显然是要找到事实背后隐藏的本质,B项就是事实背后的本质。A项只是文段的表面意思。C项的“竞争”和D项的“机遇”在文段中没有提及。<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2012广东—44)给红十字会抹黑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不够透明的运行机制。任何一个公益组织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失去了公众信任,还有何公益可言?对爱心的亵渎,是对公信最大的贬损。完善中国公益慈善机构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资金的透明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质疑的种子一旦播下,很快就会生根,看来中国红十字会要重塑公信力,不是走个过场的调查审计所能办到的。<BR>&nbsp;&nbsp;&nbsp;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BR>&nbsp;&nbsp;&nbsp; A. 指出红十字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B. 呼吁人们重新树立对红十字会的信心<BR>&nbsp;&nbsp;&nbsp; C. 解释红十字会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D. 呼吁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规范管理<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文段结构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后者的对策。故本题选D。A项是对首句的同义转换,是提出问题。B项,文段并没有对公众发出呼吁,而是对公益慈善机构提出建议。C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但作者的目的并非解释原因,而是要解决问题。</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三、细节判断题<BR></STRONG>&nbsp;&nbsp;&nbsp; 细节判断题是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必考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迅速辨别文段细节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相对较为容易,只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将选项和原文段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对比即可确定正确选项。但这类题型在出题的过程中往往会设置思维陷阱,如果不加留心,考生很容易被误导而做错题目。因此,考生要严格按照文段内容做题。<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38)所谓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或假设的)极端市场情况下(如利率骤升100个基本点、某一货币突然贬值30%、股价暴跌20%等),测试其表现状况,看能否经受这些市场变量突变所带来的压力。银行压力测试就是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BR>&nbsp;&nbsp;&nbsp;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R>&nbsp;&nbsp;&nbsp; A. 压力测试主要关注极端情况下所发生的风险<BR>&nbsp;&nbsp;&nbsp; B.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BR>&nbsp;&nbsp;&nbsp; C. 压力测试有助于考察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性状况<BR>&nbsp;&nbsp;&nbsp; D. 压力测试能有效避免或降低极端风险对银行带来的冲击<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根据文段可以看出,压力测试可以测试受测方能否经受市场变量所带来的压力。这里的“市场变量”就是一种风险。文段中第二个括号内的数字就是定量关系。因此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故选B。A项中“关注……风险”错误,关注的应该是受测方的抗压能力。C项的“稳健性状况”和D项的“有效避免或降低”在文段中没有体现。<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做细节判断题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提问方式,要看清楚是要求选出和原文一致还是不一致的选项。很多考生为了加快做题速度,往往因为没有看清题目要求而选出与题目要求相反的选项。细节判断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等等。<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43)所谓好与差,实际上源于我们的衡量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把其定位为“差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正直、善良、真诚等美好品德的孩子,让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责任心,有自信心,宽容、大度,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援助之手。<BR>&nbsp;&nbsp;&nbsp;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R>&nbsp;&nbsp;&nbsp; A. 对孩子品德、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比成绩更加重要<BR>&nbsp;&nbsp;&nbsp; B. 我们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与差的唯一标准<BR>&nbsp;&nbsp;&nbsp; C. 有着美好品德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BR>&nbsp;&nbsp;&nbsp; D. 品德与人生态度是评价孩子好与差的最重要标准<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B<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文段首句即点明不能因为成绩差就认为孩子不好,从而否定了成绩作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指出拥有美好品德等素质的孩子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即这样的孩子也是好孩子。故B项符合文段表述。从整个文段来看,文段并没有否定成绩,也没有将成绩与品德、人生态度进行对比,因此A项的“更加重要”、C项的“才是”、D项的“最重要”都是错误的。<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2012广东—45)毋庸置疑,并非所有的新闻内容都能借助网络流行语传播,尤其是在政府的新闻宣传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更加理性、客观、审慎。一些网络流行语更多地停留在嘲讽、抱怨的层面,一定程度上发泄了个人或者青年群体对时代和社会现象的不满。如果政府在新闻宣传中引用这类网络流行语,不仅不利于引导青年合理表达诉求,更无助于社会有序解决问题,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诱发群体情绪,导致社会的不和谐。<BR>&nbsp;&nbsp;&nbsp;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观点正确的是()。<BR>&nbsp;&nbsp;&nbsp; A. 一些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不够理性客观<BR>&nbsp;&nbsp;&nbsp; B. 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BR>&nbsp;&nbsp;&nbsp; C. 政府的新闻宣传不应该使用网络流行语<BR>&nbsp;&nbsp;&nbsp; D. 网络流行有好有坏、良莠不齐<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细节判断题。文段首句指出政府新闻宣传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要理性、客观、审慎,进而解释原因。由此可以判断B、C两项错误,即文段并不是反对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而是要理性、客观、审慎。D项,文段并没有对网络流行语的好坏进行评价。D项不符文意。故本题选A。</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四、词语理解题<BR></STRONG>&nbsp;&nbsp;&nbsp; 在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这两类题目中,词语理解题都是常见题型。词语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把握词语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特定含义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需要考生根据词语或语句所在的位置“瞻前顾后”,观察与该词语或语句有依存关系的前后句,看是否能够从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点。在文章阅读中,可以先浏览一下题目看是否有此类题,如果有的话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加以适当标记,以快速锁定词语或语句所在的位置。<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29)“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的人口。目前,一般将15岁至64岁的人群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非劳动年龄人口。据测算,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到2013年将降到最低点,之后就会上升。<BR>&nbsp;&nbsp;&nbsp; 根据上述文字,对“人口抚养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BR>&nbsp;&nbsp;&nbsp; A. “人口抚养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BR>&nbsp;&nbsp;&nbsp; B.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人口抚养比”则越高<BR>&nbsp;&nbsp;&nbsp; C.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BR>&nbsp;&nbsp;&nbsp; D. 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则越高<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根据文段可知: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根据该公式可以判断C项正确。<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42)“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BR>&nbsp;&nbsp;&nbsp; 根据这段文字,“超级网银”的作用主要是()。<BR>&nbsp;&nbsp;&nbsp; A. 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BR>&nbsp;&nbsp;&nbsp; B. 统一身份验证和跨行账户管理<BR>&nbsp;&nbsp;&nbsp; C. 跨行资金汇划和跨行资金归集<BR>&nbsp;&nbsp;&nbsp; D. 统一直联平台和跨行资金汇划<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A<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nbsp; 文段最后一句话指出了“超级网银”的作用: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跨行查询及转账。故选A。B项的“统一身份验证”不是网银的作用,C项的“资金归集”和D项的“统一直联平台”在文段中没有提及,因此不能断定是“超级网银”的作用。<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3】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无可否认,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利益结构越来越不均匀的过程。强势群体拿走了过多的利益,有一些是合理回报,有一些却未必合理,而不过是利用制度缺陷、借助自己的特殊地位获致,还有一些甚至是罪恶得利。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利益格局大调整,这势必大大压缩既得利益的空间。某些改革先行者,后来成了既得利益者,进而成了思想解放的阻力。为什么思想解放容易口号化、标签化,难于落实,难于把自己摆进去?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BR>&nbsp;&nbsp;&nbsp;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某些既得利益者对思想解放的抵触,应属人之常情。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应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何况,凡是不公平的都无法长久,本来就是历史的铁律。所以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越来越成为人类共有的梦想;分享的意识、人均的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最大公约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如钱塘之潮沛然东来,其势不能御。<BR>&nbsp;&nbsp;&nbsp; 人不可与潮流为敌。对既得利益的固守,或能持续一时,却不可能持续一世。不该属于自己的终究会守不住,区别只在于是体面的主动让渡,还是不体面的被动失去。这就需要既得利益者有精神内省,有良知。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得有责任感、使命感,且不说超凡脱俗,至少可以活得更高雅一点,更有尊严一点。这就需要超越的眼光,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尊重社会的普遍感受,尊重社会的普遍需求,重建利益相对均衡的新秩序。大家好你才能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的红利,才可能国泰民安,你才可能是安全的。否则,在一个断裂和倾斜的社会中,纵然坐拥金山,坐拥无上权力,终究也不过是流沙上的建筑。<BR>&nbsp;&nbsp;&nbsp;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在文中的意思是()。<BR>&nbsp;&nbsp;&nbsp; A. 思想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B. 思想解放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BR>&nbsp;&nbsp;&nbsp; C. 既得利益会使思想变坏D. 思想离不开既得利益<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这句话作为文章的首句通过假设引出文章的主题,和主题句存在一个较弱的因果联系,正是因为思想离不开既得利益,既得利益才成为解放思想最大的阻力,因此答案为D项,只有这个意思与下文表述连贯一致。<BR>&nbsp;&nbsp;&nbsp; 【技巧点拨】&nbsp; 由于这句话在文段首句,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要能找出一个与下文联系较为一致的表述即可。</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五、态度观点题</STRONG><BR>&nbsp;&nbsp;&nbsp; 态度观点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阅读文段对作者的态度观点、倾向性的把握和对某事的评价能力。这类题目的观点在文段中有不同的特点:有的观点比较鲜明,有的则比较隐晦,需要读者从文段的字里行间进行归纳和总结。有时候则给出几种不同的观点,要求考生从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内容。<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35)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现金的购买力降低,一位俄罗斯的退休女科学家抱怨说,她和家人辛苦一辈子积蓄的钱存在银行里,原先够花几十年,可是通货膨胀使他们存的钱只够买一千克香肠。一个诚实的劳动者遭受如此不公正的损失,自然就会产生愤怒的心情,甚至触犯法律。当社会中这样想的人很多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大大降低,社会的安定性就会被破坏。<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BR>&nbsp;&nbsp;&nbsp; A. 通货膨胀将会使诚实劳动者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害<BR>&nbsp;&nbsp;&nbsp; B. 诚实的劳动者遭受不公正的损失就容易触犯法律<BR>&nbsp;&nbsp;&nbsp; C. 通货膨胀会大大降低诚实劳动者的生活水平<BR>&nbsp;&nbsp;&nbsp; D. 通货膨胀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的安定<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文段先点出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购买力降低,紧接着例证说明这种直接后果。第二、三句分析这种直接后果进一步会导致的严重后果——破坏社会安定。故本题的主要观点为D项。A项的“利益”扩大了范围,“购买力降低”只是利益之一,且受通货膨胀影响的不仅仅有诚实劳动者。B项的“就容易触犯法律”推断过度。C项的“大大降低……生活水平”在文段中没有体现。<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36)研究人员发现,无论人们是否进行剧烈运动,轻度脱水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受轻度脱水的影响。她们的认知能力尽管不会出现明显波动,但会觉得所面对的问题变得更难。同时,她们还会感到头疼、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对男性而言,轻度脱水同样会让他们感到疲劳、紧张、焦虑,并难以应对智力问题。<BR>&nbsp;&nbsp;&nbsp;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BR>&nbsp;&nbsp;&nbsp; A. 轻度脱水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B.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脱水影响<BR>&nbsp;&nbsp;&nbsp; C. 轻度脱水危害生理心理健康D. 无论运动与否都要给身体补水<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D<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即为主旨句:轻度脱水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接下来分别说明女性、男性都会受到轻度脱水的影响,因此可以推出对所有的人来说,为了避免轻度脱水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及时补水。故本题选D。A、B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C项的“危害生理心理健康”曲解了“负面影响”的含义。D项是文段的主要观点。<BR>&nbsp;&nbsp;&nbsp; <STRONG>六、代词指代题<BR></STRONG>&nbsp;&nbsp;&nbsp; 代词指代题要求考生理解文段或文章中出现的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含义。这类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时注意指代就近以及主语话题两个原则基本上能选出正确选项。就近原则是说代词所指一般是在句法结构上和它靠近的词语,可以在代词的前面,也可以在代词的后面。主语话题原则指句子中的代词一般来说和句子的主语或者话题的所指相同,也就是说,一般来说与主语或者话题不同的选项可以首先予以排除。<BR>&nbsp;&nbsp;&nbsp; 【真题链接】 (2008广东上半年—33)艺术是民众创造的,离不开民众的生活。而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经济因素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经济因素,民众的社会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同样也很难想象,没有民众经济生活参与的艺术,将如何能得到发展。具体到戏曲而言,它在宋代形成,除了有各种因素以外,还和宋代的演艺市场日益商品化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这是戏曲赖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BR>&nbsp;&nbsp;&nbsp; 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BR>&nbsp;&nbsp;&nbsp; A. 民众的社会生活B. 民众的艺术生活<BR>&nbsp;&nbsp;&nbsp; C. 民众的经济生活D. 戏曲艺术的大众化<BR>&nbsp;&nbsp;&nbsp; 【答案】&nbsp; C<BR>&nbsp;&nbsp;&nbsp; 【解析】&nbsp; 将文段压缩可知,艺术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离不开经济因素,因此民众的经济生活是艺术赖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本题正确答案选C。</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2-27 12:20 , Processed in 0.09975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