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 <STRONG>三、细节判断题<BR></STRONG> 细节判断题是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必考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迅速辨别文段细节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相对较为容易,只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将选项和原文段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对比即可确定正确选项。但这类题型在出题的过程中往往会设置思维陷阱,如果不加留心,考生很容易被误导而做错题目。因此,考生要严格按照文段内容做题。<BR>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38)所谓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或假设的)极端市场情况下(如利率骤升100个基本点、某一货币突然贬值30%、股价暴跌20%等),测试其表现状况,看能否经受这些市场变量突变所带来的压力。银行压力测试就是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BR>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R> A. 压力测试主要关注极端情况下所发生的风险<BR> B.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BR> C. 压力测试有助于考察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性状况<BR> D. 压力测试能有效避免或降低极端风险对银行带来的冲击<BR> 【答案】 B<BR> 【解析】 根据文段可以看出,压力测试可以测试受测方能否经受市场变量所带来的压力。这里的“市场变量”就是一种风险。文段中第二个括号内的数字就是定量关系。因此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故选B。A项中“关注……风险”错误,关注的应该是受测方的抗压能力。C项的“稳健性状况”和D项的“有效避免或降低”在文段中没有体现。<BR> 【技巧点拨】 做细节判断题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提问方式,要看清楚是要求选出和原文一致还是不一致的选项。很多考生为了加快做题速度,往往因为没有看清题目要求而选出与题目要求相反的选项。细节判断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等等。<BR>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43)所谓好与差,实际上源于我们的衡量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把其定位为“差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正直、善良、真诚等美好品德的孩子,让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责任心,有自信心,宽容、大度,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援助之手。<BR>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R> A. 对孩子品德、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比成绩更加重要<BR> B. 我们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与差的唯一标准<BR> C. 有着美好品德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BR> D. 品德与人生态度是评价孩子好与差的最重要标准<BR> 【答案】 B<BR> 【解析】 文段首句即点明不能因为成绩差就认为孩子不好,从而否定了成绩作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指出拥有美好品德等素质的孩子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即这样的孩子也是好孩子。故B项符合文段表述。从整个文段来看,文段并没有否定成绩,也没有将成绩与品德、人生态度进行对比,因此A项的“更加重要”、C项的“才是”、D项的“最重要”都是错误的。<BR> 【真题链接3】 (2012广东—45)毋庸置疑,并非所有的新闻内容都能借助网络流行语传播,尤其是在政府的新闻宣传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更加理性、客观、审慎。一些网络流行语更多地停留在嘲讽、抱怨的层面,一定程度上发泄了个人或者青年群体对时代和社会现象的不满。如果政府在新闻宣传中引用这类网络流行语,不仅不利于引导青年合理表达诉求,更无助于社会有序解决问题,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诱发群体情绪,导致社会的不和谐。<BR>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观点正确的是()。<BR> A. 一些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不够理性客观<BR> B. 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BR> C. 政府的新闻宣传不应该使用网络流行语<BR> D. 网络流行有好有坏、良莠不齐<BR> 【答案】 A<BR> 【解析】 细节判断题。文段首句指出政府新闻宣传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要理性、客观、审慎,进而解释原因。由此可以判断B、C两项错误,即文段并不是反对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而是要理性、客观、审慎。D项,文段并没有对网络流行语的好坏进行评价。D项不符文意。故本题选A。</P>
<P><BR> <STRONG>四、词语理解题<BR></STRONG> 在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这两类题目中,词语理解题都是常见题型。词语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把握词语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特定含义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需要考生根据词语或语句所在的位置“瞻前顾后”,观察与该词语或语句有依存关系的前后句,看是否能够从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点。在文章阅读中,可以先浏览一下题目看是否有此类题,如果有的话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加以适当标记,以快速锁定词语或语句所在的位置。<BR> 【真题链接1】 (2012广东—29)“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的人口。目前,一般将15岁至64岁的人群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非劳动年龄人口。据测算,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到2013年将降到最低点,之后就会上升。<BR> 根据上述文字,对“人口抚养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BR> A. “人口抚养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BR> B.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人口抚养比”则越高<BR> C.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BR> D. 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则越高<BR> 【答案】 C<BR> 【解析】 根据文段可知: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根据该公式可以判断C项正确。<BR> 【真题链接2】 (2012广东—42)“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BR> 根据这段文字,“超级网银”的作用主要是()。<BR> A. 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BR> B. 统一身份验证和跨行账户管理<BR> C. 跨行资金汇划和跨行资金归集<BR> D. 统一直联平台和跨行资金汇划<BR> 【答案】 A<BR> 【解析】 文段最后一句话指出了“超级网银”的作用: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跨行查询及转账。故选A。B项的“统一身份验证”不是网银的作用,C项的“资金归集”和D项的“统一直联平台”在文段中没有提及,因此不能断定是“超级网银”的作用。<BR> 【真题链接3】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无可否认,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利益结构越来越不均匀的过程。强势群体拿走了过多的利益,有一些是合理回报,有一些却未必合理,而不过是利用制度缺陷、借助自己的特殊地位获致,还有一些甚至是罪恶得利。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利益格局大调整,这势必大大压缩既得利益的空间。某些改革先行者,后来成了既得利益者,进而成了思想解放的阻力。为什么思想解放容易口号化、标签化,难于落实,难于把自己摆进去?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BR>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某些既得利益者对思想解放的抵触,应属人之常情。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应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何况,凡是不公平的都无法长久,本来就是历史的铁律。所以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越来越成为人类共有的梦想;分享的意识、人均的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最大公约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如钱塘之潮沛然东来,其势不能御。<BR> 人不可与潮流为敌。对既得利益的固守,或能持续一时,却不可能持续一世。不该属于自己的终究会守不住,区别只在于是体面的主动让渡,还是不体面的被动失去。这就需要既得利益者有精神内省,有良知。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得有责任感、使命感,且不说超凡脱俗,至少可以活得更高雅一点,更有尊严一点。这就需要超越的眼光,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尊重社会的普遍感受,尊重社会的普遍需求,重建利益相对均衡的新秩序。大家好你才能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的红利,才可能国泰民安,你才可能是安全的。否则,在一个断裂和倾斜的社会中,纵然坐拥金山,坐拥无上权力,终究也不过是流沙上的建筑。<BR>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在文中的意思是()。<BR> A. 思想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B. 思想解放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BR> C. 既得利益会使思想变坏D. 思想离不开既得利益<BR> 【答案】 D<BR> 【解析】 这句话作为文章的首句通过假设引出文章的主题,和主题句存在一个较弱的因果联系,正是因为思想离不开既得利益,既得利益才成为解放思想最大的阻力,因此答案为D项,只有这个意思与下文表述连贯一致。<BR> 【技巧点拨】 由于这句话在文段首句,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要能找出一个与下文联系较为一致的表述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