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公务员行测辅导
选词填空的应对技巧 选词填空这类题目,重点考查的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词语辨析能力。所以常考的是实词,重点是考察近义词、同义词和词语的搭配。因此,做好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看搭配。孙红林认为搭配一般是固定的,没有什么可解释的,是我们约定俗成的。所以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直接判定正确的选项,并且省时。但是这类试题较少,而且对语言的基础要求也较高。
例如:中美关系( )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A.一再 B.再三
解析:“一再”和“再三”的词义相近,区分难度较大。“一再”和“再三”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一再”和“声明”、“表示”等词语搭配,“再三”则同“挽留”、“考虑”等搭配,此题中“一再”同“动荡”搭配最为贴切。可以确定是一再。
二、找关键词,确定语境。公务员考题一般都会带有某种语境,语境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想法,因此,通过语境就可以确定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词汇。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我们如何来判定它们之间的差别。周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感情色彩上,这样就可以把词语划分成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二是从语气上。比较常用的是在语气的轻重上进行辨别。比如放纵和放任,二者相比,放纵的语气就要比放任的语气重。
例如: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既要盯着市场做文章,_____文化生产部门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让文化产品增值,又不能唯市场是从,一味_____市场低层次需求,让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
A 扩大 限制 B 维护 满足 C 提高 降低 D 增强 迎合
解析:此题首先就可以用搭配的方法解决掉。但是,还可以从语境的角度来确定原文是一种贬义的,所以限制、满足、降低都不适合。
三、拆分组合法。看相同于不同的地方,留下相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区别意义。
例如:他身边经常带着一小本子,到技术部门细心( )世界各国石油发展情况的资料,并作详细摘录。
A搜集 B收集
解析:“搜集”和“收集”。在这里,我们只要区别“搜”和“收”就可以了。“搜”可以估计为努力、仔细寻找的意思。对于“收”,可以从组词来入手,如“丰收”“收获”“收缴”,可以应理解为:把分散的东西,聚集起来。这样一对比,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数字推理重要题型解析 近日,随着各地公考方案的陆续公布,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日益激烈的竞争状态,如何在短时间内理解考试精髓,考出理想成绩,把握出题类型是关键。现在笔者将近年来各地公考中数字推理部分的重点题型给予汇总,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比较基础的数列,同时也是考试中出现概率比较大的数列,考生尤其需要特别关注。
例1:5,12,21,34,53,80,( )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A. 121 B. 115 C. 119 D. 117
【解析】D这是一道二级等差数列。规律是:原数列后项与前项的差依次是:7、9、13、19、27;新数列后项与前项再次做差得:2、4、6、8、(10);所以()=10+27+80=117。
二、幂数列
幂数列历来是考试的重点所在,也频繁出现在各地公考的试卷中。因为其变形多,广大考生尤其需要特别留意。
例2:153,179,227,321,533,( )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A. 789 B. 919 C. 1229 D. 1079
【解析】D这是一道幂数列。规律是:原数列各项依次可以化成:150+31,170+32,200+33,240+34,290+35,其中新数列150,170,200,240,290后项与前项做差得20,30,40,50,故()=60+290+36=1079。
三、积数列
积数列的显著特点是:数字涨幅比较大,且项数超过5项,如果遇到这样的数列,可以考虑从乘积的方面入手解题。
例3:2,3,5,11,46,( )
【2008年河北事业单位招考】
A.520 B.490 C.410 D.97
【解析】B这是一道积数列。规律是:原数列后一项为前两项的乘积减去12,22,32,42,…即5=2×3-1,11=3×5-4,46=11×5-9,故()=11×46-16=490。
四、质数数列
质数是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不能再被其他数整除的数。常考的质数处于2~19之间,有些考生由于粗心,易将2,3,5,7,11中的11误写成9。
例4:2,3,5,7,( )
【2008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真题】
A. 8 B. 9 C. 11 D. 12
【解析】C 本题考查质数数列,2,3,5,7的下一个质数为11。
例5:3,8,24,48,120,( )
【2008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真题】
A. 148 B. 156 C. 168 D. 178
【解析】C 本题考察的是质数平方与常数项的叠加数列。本题规律如下:2的平方减1等于3,3的平方减1等于8,5的平方减1等于24,7的平方减1等于48,11的平方减1等于120,13的平方减1等于168。
五、图形数列
图形究其起源还是数字的组合,不过是变形而已,考察的还是考生对数字的敏感度。
例6:【2009年北京春季公务员考试真题】
6.4
0.9
6.5
6.8
1.6
6.2
?
7.2
8
A. 14.2 B. 16.4 C. 18.6 D. 15
【解析】A这是一道九宫格题。规律为:数列的“第三列”减去“第一列”再加上“第二列”等于1,在此崔熙琳老师特别提醒考生,要十分留意九宫格中数列之间加减关系之后的“末尾数”,这常是解题的突破口。
例7:【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http://www.sdgwy.org/uploads/userup/0907/0110201Q500.jpg
A. 12 B. 14 C. 16 D. 20
【解析】C这是一道数图推理题。题干中图形三个角的数字经过某种数量组合,得出中间的那个数。即:26=(7+8-2)×2,10=(3+6-4)×2,16=(9+2-3)×2。
例8:【2008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真题】
http://www.sdgwy.org/uploads/userup/0907/01102Z35206.jpg
A. 13 B. 7 C. 0 D. - 6
【解析】D 本题的规律是:左边一列数字的积等于右边一列数字的和。即:6×9=28+26,3×9=15+12,故?=0×9-6=- 6。
六、特殊数字数列
这两年的公考真题中,特殊数字数列多有出现,除了从大小上考察之外,还需考生从数字的排序上多加留意。本类试题多出现在江苏、浙江、河北等地的考卷中。
例9:21648,2165,217,22,( )
【2008年河北公务员考试真题】
A. 4 B. 3 C. 2 D. 1
【解析】C 这是一道特殊数字数列。规律是:数列的前项除以10,结果四舍五入之后得后项。此类题目可从题干前后项之间的变化看出。
例10:2,12,121,1121,11211,( )
【2008年广西公务员考试真题】
A.11121 B. 11112 C. 112111 D. 111211
【解析】D 这是一道特殊数字数列。规律是:2的前后依次加上1。
类比推理题指导之六字技巧针对历年公务员考试类比推理题的分析研究,国家公务员网专家将类比推理的技巧总结为六个字“想词性,造句子”,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95%以上的题目,下面具体说明。
一、想词性
通过词语的本质词性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1-2个选项,甚至直接选出答案。这种方法是可以在5秒内做出一道题的,举两个列子说明:
2008陕西-7考试:学生:成绩
A.往来:网民:电子邮件 B汽车:司机:驾驶执照
C.工作:职员:工资待遇 D.饭菜:厨师:色鲜味美
这道题通过3个名词的组合,D就可以排除,“色鲜味美”是形容词,这个选项也是干扰最强的选项,排除之后,很容易选出C。
2006江苏-84.水:温柔
A.热情:火 B. 火山:变化 C. 土:敦厚 D. 木:繁茂
题干是名词形容词的组合,因此可以排除A和B,进而可以选出C。
2007江苏-82. 坚定:信念
A.统一:思想 B.持续:发展 C.金融:工具 D.平原:草丛
题干两个词语是动词和名词组合,选项中动名组合的可直接选出A。
2006浙江-61.恐慌:灾难
A.热情:朋友 B.死亡:危险 C.快乐:富裕 D.内疚:错误
题干是形容词奈和名词的组合,可直接选出答案A。
二、造句子
类比推理通过“造句子”是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题目的,造的句子必须是有效的,句子需要蕴含一定的逻辑关系,常见的句子包括几种,并辅以例子说明。
1.……和……是一个……
例如:国考2007-83 家父:父亲
A老妪:老伴 B鼻祖:祖宗 C作者:笔者 D鄙人:自己
造句子“家父和父亲是一个人”,所以选D,“鄙人和自己是一个人”。
2.……(不)是……的一种
例如:国考2009-86冠心病:传染病
A.熊猫:哺乳动物 B.鲤鱼:两栖动物 C.京剧:豫剧 D.细菌:病毒
造句子“冠心病不是传染病的一种”,所以选B,“鲤鱼不是两栖动物的一种”。
3……是……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江西2006-77 树:树梢
A.手:手指 B.玻璃:窗户 C.海洋:岛屿 D.帽子:头
造句子“树梢是树的一个组成部分”,选A,“手指是手的一个组成部分”
4……和……都是……
例如:山川:河流
A地球:太阳 B森林:沙漠 C战争:和平 D污染:浪费
造句子“山川和河流都是地理形态”,选B,“森林和沙漠都是地理形态”
5……不是……就是……
例如:2008安徽-69 男人:女人
A.黑:白 B.左:右 C.高:矮 D.生:死
造句子“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选D,“人不是生就是死”。
6有的……是……,有的……是……
例如:2007江苏-31 运动员:大学生
A.植物:种植 B.专家:青年 C.四季:春天 D.纸张:书法
造句子“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有的大学生是运动员”,选B,“有的专家是青年,有的青年是专家”。
7……一定……
例如:2007国考-79盐:咸
A花:香 B丝:棉 C光:亮 D墨:臭
造句子“盐一定是咸的”,选C,“光一定是亮的”。
例如:2007国考-84 消毒:手术
A动员:开会 B生产:销售 C启动:驾驶 D彩排:演出
造句子“手术前一定消毒”,选C,“驾驶前一定启动”。
8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一件事情
例如:2007国考-80 七夕:织女
A除夕:晚会 B清明:先烈 C重阳:茱萸 D端午:屈原
造句子“织女在七夕这天”,选D,“屈原在端午这天”。
9由动词造出的句子
例如:2009国考-82( )对于行动相当于( )对于航行
A.目标 灯塔 B.信心 风帆
C.激情 桅杆 D.毅力 水手
选A,造句子“行动朝向目标”,“航行朝向灯塔”。
例如:2006浙江-60 玫瑰:爱情
A.烛光:母爱 B.小草:卑微 C.金子:财富 D.雄鹰:搏击
先通过名词名词的组合排除B和D,再造句子“玫瑰象征爱情”,选A“烛光象征母爱”。
例如:2006浙江-62.篝火:寒冷
A.日记:隐私 B.网络:代沟 C.键盘:手写 D.湖泊:干渴
可以用名词形容词的组合选D,也可以造句子“篝火可以驱走寒冷”,“湖泊可以驱走干渴”。
总之,通过长时间对“看词性,造句子”的练习,可以使得类比推理高效率高准确率的完成。
用方法解题靠智慧取胜如何在千军万马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如何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其二是要努力坚持;其三是掌握方法。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以说,心态是基础,坚持是保障,方法是关键。本文就针对备考的方法来着重谈谈。
做题的方法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取得整个考试关键。公务员考试不像其它类的考试,单纯地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务员考试是选拔性考试,是考察考生灵活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讲求的是正确性与速度的结合。也就是说,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正确地解决更多问题,谁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此,掌握快速解决的方法,就成为我们整个考试的关键。
一、“十不看”是学习片段阅读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片段阅读的文段越来越长,题目命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文意、把握主旨、推断作者意图,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难题。“十不看”方法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让考生迅速找出重点、把握主旨,做对题目。
所谓“十不看”,就是相关的有十大种类型的内容尽可能不用看,或者说十大类中的内容都不会是出题的重点,更不可能是答案。在做题的时候,尽可能眼睛扫描过去,千万不要在这上面花费时间。以“假设类的不看”为例,假设的内容和反面论证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一类,代表词有“如果、否则、假如”等等,这些词出现之后,尽可能不用看文段的内容,大致扫描一下即可。我们来看一道08年的真题。
2008-8.商业设计也许越来越被赋予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价值,但它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如果一项商业设计不能让人联想到产品并对之产生好感,即使它再精美、再具创意,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设计。说到底,广告在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关联性,我们不想被一个美伦美奂的作品吸引,结果却看不出它与所代言的商品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独特的创意并非成就商业设计的绝对要素
B.对于设计来说,吸引顾客应该是第一位的
C.成功的设计必须能够艺术地展现产品特质
D.商业设计应尽量强调广告与产品的关联性
我们先判断出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然后去看文段。第一句话讲述的是的商业设计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下面出现了“如果”引导的句子。根据“十不看”的理论,我们知道,前面有观点,之后出现“如果”,那么,“如果”所引导的这后面的部分将是假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不会是答案。因此,我们尽可能略去不看。这样,这个文段实际上就变成了“商业设计也许越来越被赋予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价值,但它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这样一句话了。根据“十不看”的理论可以知道,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部分。因此,答案就很明显得出来了——C.有许多同学在寻找答案的时候,总是在“如果”的部分中寻找,结果错选了B或者D,这些都不是对文章的全面概括。只有紧紧抓住第一句话才能快速有效地选对答案。
大家可以试着做一下下面的两个题目:
1.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方令人发呛,如果只在人的鼻子里装点水而没让他吸进去,他也不会发呛。大象就是一个例证。如果你细心一点观察,会发现大象在饮水时是先用鼻子吸一点水(并没有吸到肺里去),然后抬起头来,把鼻子里的水放到嘴巴里去喝。在此过程中,它只是把鼻子作为吸水的工具,而并没有把鼻子当成饮水的器官。
这段话要论证这样一种观点:
A.你必须细心一点观察
B.大象的鼻子是取水的工具
C.大象喜欢用鼻子吸一点水放到嘴里去喝
D.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才会发呛
2.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时不应忽略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如果没有对于人类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的欣赏能力并从这种欣赏中获得满足,那么一个人就算不上获得了真正的生活,只不过是生存而已。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教育( )。
A.并不关注于某些具体的目的
B.可以使人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C.可以使人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
D.主要教授有关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
二、“朱沅推理法”是常识部分取得高分的重要方法
“朱沅推理法”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推理,而是基于我们个人的知识来进行的可能性推理,这种推理的最后结果,虽然不能达到100%的正确,但是,在面对束手无策的常识的时候,取得70%以上的分数还是有可能的。“朱沅推理法”的适用范围就是不会的常识题目,特别是法律题目。“朱沅推理法”就是对这些不会的题目进行推理判断,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朱沅推理法”核心就是寻找切入点。什么是切入点呢?所谓“切入点”就是对解题最有帮助的要点,在选项中经常表现为错误选项的谬误之处。针对切入点,我们举个例子:
2008-105.下列哪一情形,不在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内?
A.税务机关对纳税人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
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拒绝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公安机关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的刑事拘留
D.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罚款决定
这个属于法院管辖的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一般非法律专业的同学可能很难搞清楚。我们寻求一个切入点,题干中问到的是法院针对行政诉讼案的管辖权,浏览四个选项,会发现第二项中有个“刑事拘留”的字样,刑事拘留——明显地是属于刑事案件,和行政类案件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我们选B。
由此可见,只要耐心寻找切入点,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再临考的10天里,我们不必要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背诵诸多法条,我们需要这种快捷的方式迅速判定答案。要相信,这种单纯的靠推理可以得出答案的题目在09年依然会占相当一部分。再如下面的一道题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宪法制度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两项制度。下列对这两项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B .自治区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C.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D.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外交权
A/B/C三部分的内容就会无法判断正确与否,但是,D选项中的“独立的外交权”就是明显的错误,因此,找到这个切入点,就等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大家试着用这种方法自己做一下08年的国考真题,看看是不是大多数都是可以推出的。
在越来越紧张的备战中,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我们成功的基础。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我们有条不紊地备考,这不仅是我们应试的素质,更是国家对公务员的一个要求。此外健康的心态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来保障,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光有这些还不行,我们需要做题的速度与正答率,而若想提高速度与正答率,必然要求拥有一些良好的做题方法,良好的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做题的效率,从而使自己的最终分数有了保障。
最后,朱沅祝愿大家能够金榜题名,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
数学运算应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公务员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考生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不完题目,特别是数学运算部分,更被看做是浪费时间的题型。其实很多公考题,不是让考生一步一步的死算,而是考察考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经过对题目的深入分析,甚至不用计算就可以判断答案。因此提高分析能力才是节约时间的最好方法。我们来看几道例题。
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A.20% B.20.6% C.21.2% D.21.4%
答案应选B。
本题最初看来应该采用题设条件所述的过程来进行计算,但是不用计算我们就可以预计过程将会相当繁琐。是不是非得按照题中的过程进行计算呢?我们来具体分析:
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
(1)浓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浓度问题是公务员考试经常都会遇到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的计算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公式是
http://sd.zhimantian.com/uploads/allimg/090619/1023450.jpg
(2)本题的陷阱条件
“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抓住了整个过程最为核心的结果——“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这个条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因为两杯溶液最终浓度相同,因此整个过程可以等效为——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均匀之后,再分开成为400克的一杯和600克的一杯。因此这道题就简单的变成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之后的浓度是多少”这个问题了。
根据浓度计算公式可得,所求浓度为:
http://sd.zhimantian.com/uploads/allimg/090619/1023451.jpg
经过我们的分析,这道看似很麻烦的题目被我们巧妙的化解了,这样我们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给其他的题目。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甲,乙两种含金样品熔成合金,如甲的重量是乙的一半,得到含金68%的合金;如甲的重量是乙的3.5倍,得到含金(62又2/3)%的合金。则乙的含金百分数为多少?
A.72% B.64% C.60% D.56%
这道题目最直观的方法是列方程,设几个未知数,寻找一些等量关系,求解可以得出答案。还没解题我们也可以想象到计算的复杂程度。公考行测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要是用方程的方法解这道题,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我们应该想想别的方法。
据题中“如甲的重量是乙的一半,得到含金68%的合金;如甲的重量是乙的3.5倍,得到含金(62又2/3)%的合金。”可以看出,乙的重量所占比例要是高,则合金的含金量高,乙的重量所占比例低,则合金的含金量低,由此可以判断出,乙的含金量大于甲的含金量。
又因为,有一块合金的含金量为68%,所以必定甲乙一个大于68%,一个小于68%。根据上一段的结论,则推出,乙的含金量一定大于68%,则只有A答案。
从上面的题目都可以看出,行测数学运算题目并不是那么繁琐,关键是我们的分析能力。所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拿到题后首先深入分析,然后再动手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相信大家都会有提高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