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6 18: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1.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根据人们对法的现象的认识阶段的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两个阶段: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和情绪,是对法律现象的自发的、不系统的反映形式。如题干中人们通常认为夫妻吵架动手纯属家务事,外人不应干涉;公安机关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而简单轻率处理家庭暴力投诉甚至不管。法律思想体系则是法律意识的理性阶段,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故答案为C。
2. 解析: 本题考查科普常识。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比上层空气更冷,所以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故答案为B。
3. 解析: 本题属于文化常识题。习惯上戏班、剧团被称为“梨园”而非“杏园”,A选项错误。京剧行当中的“净”指的是男性花脸,B选项错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经典曲目之一,而非京剧,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4.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故A、C、D错误。故答案为B。
5. 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常识题。“闽”最早出现在周朝,西周时福建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秦始皇二十六年设置闽中郡,治东治(今福州),福建为闽中郡辖区的一部分。从此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台湾府。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台湾从福建分出设台湾省。故答案为B。
6.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检察是指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专职检察院)为了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而审查一定法律事实的活动,因此第一空用检察不合适,应用检查,排除BD选项。流传指传播开或传播下来;留传指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此处用留传比较合适。故答案为C。
7.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厘清”指澄清、查清楚,其支配对象往往是“关系”“原则”“任务”等。“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如理清头绪、理清思路。题干中支配的对象为“职责与定位”,应用“厘清”。“干涉”一般指过问或制止,多指管不应该管的事情。“干预”一般仅表示比较关心、过问别人的事情,没有强行管制。而就感情色彩而言,“干涉”态度更为强硬,多为贬义,“干预”则较为中性一些。故答案为B。
8.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策划:通过精心安排的宣传和手段,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操作。策动:谋划鼓动策动闹事他在策动一些人造反。在此并未有造反之意。因此选择谋划合适。故答案为C。
9.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词语搭配。第一空A、D项“观照”、“消除”与“精神”搭配不当,故排除。第二空,“穿透”与“阻隔”为固定搭配,而“超越”与“阻隔”不搭配。“岁月阻隔”需要“穿透而不是超越,且穿透与剧中的力度也更搭配。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10.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辨析。第一空,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难道: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第一句想强调实行矿泉水“实名制”是一种创新,故排除D。第二空,焕发:①光彩四射;②振作。基本意思: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一般是指精神面貌。散发:①分散发出;②释放出某种东西;③披散着头发,指解冠隐居。此句形容的是生命,故选焕发最为恰当,排除AB。第三空,“凝结”指聚集,指气体因为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或者液体遇冷变成固体,多用于形容物理变化;也用来表示心血等的集聚。“凝聚”指凝结、集中,聚集,积聚,汇聚。第三句是经历灾难,在灾难中凝聚了无尽的力量。故最优选项为C。
11.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先看第一空,妨碍: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妨害:较妨碍来说,语义较重程度较深,侧重的是损害的结果,对象常接的是“健康”等,故排除BC两项;第二空,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用“妨害”更恰当,排除A项。故答案为D。
12.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根据“很久以后充分发挥了钢铁构架结构的各种潜能”可知,很久以前,建筑师没有能充分发挥钢铁构架结构的各种潜能,因此可推断,最初钢铁是作为一种“补充”或“次要”手段应用于当时流行的建筑的,排除 C、D 两项。“模式”意为事物的标准样式,发挥潜能需要冲破“模式”的局限;“摆脱”意为冲破束缚和障碍而获得自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本题可从第一空突破,“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光明”比喻正义的或者希望的。“开端”:事情的起头、开头。与前面的“略见”搭配,希望、光明和开端均不恰当,“略见端倪”是惯用搭配。故答案为C。
14.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在文中提到“法律是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某种显现”,并未提到法律的最高价值,故排除B。文中提到“法律是人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技术手段’”,并不是指法律的基本功能,故排除C。选项D法律的绝对作用文中也未提及。从文中“也是”“归根到底”等关联词可以看出其后的语句是文段欲强调的内容,而“传达意义的符号”“人对于世界的反应最终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这两句话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法律,是法律的精神所在。故答案为A。
15.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题。“救市的确要救房地产,但是救房地产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房价下跌.一直跌到让多数老百姓能够承受为止。”阐述了房价跌到多数老百姓能够承受的程度,就会拉动住房消费。故答案为C。
16.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这段话主要讲的是物质文明的问题,引号里面的话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并由此得出结论:物质文明给精神文明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再分析四个选项可知,选项B、D都是对引号中的话的总结,过于片面。选项C在原文段中没有提到,只有选项A涵盖了原文段的内容。故答案为A。
17.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题干主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司法程序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而对公民权利造成伤害,并且这种伤害缺少必要的保障和弥补机制。A选项只是造成执法侵权的原因,不能选;B、D选项则只是通过题干而推导出来的结论,并不是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能选。故答案为C。
18.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这段提出巫文化“意外的促成了农业生产经验的发展”,且举例说明巫文化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的。故答案为B。
19. 解析: 本题考查意图推断。作者开篇对逻辑源自“先验”提出质疑,即:“到底有无超越具象事物的抽象逻辑存在”,紧接着对这个疑问进行层层分析,得出结论“无疑,承认先验逻辑的存在,势必陷入独断论的泥潭或陷入神秘主义的窠臼”。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是否定逻辑源自“先验”。故本题答案为A。
20.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短文从城市的竞争力谈起,主要侧重于讲软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而软环境又取决于市民整体素质。由此可推出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城市竞争力有很大影响。A项未把落脚点归于城市竞争力上;B项则过于绝对化,与题干不符;C项把硬环境和软环境放于同等地位,与文意的侧重点不符合。故答案为D。
21. 解析: 尾数法:8×9×9。故答案为D。
22. 解析: 假设购入价为X,则(X+960)×80%=X-832,X=8000。故答案为A。
23. 解析: 组合问题,25个里面任选两点,方法为25×24/2=300。但是车票有往返的,所以300×2=600。故答案为B。
24. 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问题。根据题意可得,4×5+3×(4×6+3x)=110,解得x=2。故答案为D。
25. 解析: 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张师傅完成甲工程的工作效率为1/6,完成乙工程的工作效率为1/30;李师傅完成甲工程的工作效率为1/18,完成乙工程的工作效率为1/24。张、李二人可以同时开工,张师傅单独做甲工程,而李师傅单独做乙工程,6天以后,张师傅完成了甲工程,而李师傅完成了乙工程的(1/24)×6=1/4,乙工程还剩下1-1/4=3/4,由张、李二人同时进行,即还需要天数是3/4÷(1/30+1/24)=10天,10+6=16。故答案为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