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6|回复: 0

北京市考录国家公务员

[复制链接]

18万

主题

18万

帖子

5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2579
发表于 2016-6-23 15: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2007全真模拟试题

申论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一)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二)    科技创新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三)    奥运自愿者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四)    和谐社会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五)    政府执政能力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六)    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七)    公车改革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八)    突发性公共危机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九)    网吧管理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十)    投资环境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十一)  传销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十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四)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五)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六)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七)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八)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九)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十)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十一)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十二)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一)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来说,医疗服务上的需求能否被满足以及被满足的程度,基本上取决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力量。
3.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
4.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总体上陷入既不公平也缺乏效率境地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既得利益群体。在前一阶段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部分医疗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以及部分享受较高医疗保障待遇的社会成员。由于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的差别,以及其他体制缺陷因素的存在,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方向的影响不容忽视。它是导致合理的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偏离合理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5.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能力,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要想保证合理用药和药品价格的合理性,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基本着眼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政府干预严格控制药品的生产许可、质量标准、使用范围和价格;二是切断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的联系,实施医药分开。
6.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看病难”问题突出。这些因素包括: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还有不少资源水平不高,公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中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中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近八年来,中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公众经济负担沉重;政府投入不足,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公布的数据,发达国家政府负担卫生总费用为73%,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负担为57.2%,而中国则只负担39.4%,我国政府投入明显偏低,投资比例应该达到发展中国家水平。
7.70岁的杨玉秋曾因看病跑过多家医院。她说,若儿女不在身边,大多数老人生病时去医院很困难。她建议设立社区医生出诊机制,方便患者就医。
8.老百姓,尤其是贫困人群,参不起保、看不起病的原因,除了国家、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条件有限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疗资源的浪费严重,医疗成本过高,导致政府有关部门不得不提高医保和医疗收费标准。据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数据,由于滥开药、滥检查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在20-30%;有的平价药房打出药品降价45%的旗号还有利润;有人用医保卡一天跑10多家医院开药,10天配药数万元,再将开出的药用低价卖给药贩子等类似现象时有报道。如果把上述滥开药、滥检查、药价虚高和保金外流四个方面的浪费和流失加起来,应该在50%以上,可见节流空间相当之大。
9.除公共卫生外,医疗机构之间必须建立在政府监督、指导下的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第一,竞争出效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行各业都在竞争,医疗行业也不能例外。但竞争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竞争,一种是恶性竞争。为什么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一直得不到解决,正是因为我国的医疗行业一直处于一种恶性竞争状态。第二,如果医疗机构都采用大包大揽的计划体制,且不说政府是否真正负担得起,如果医院和医生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与自己的经济收益没有关系,那么医院的工作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到时候患者看病、住院就有可能要排长队(在国外计划体制的医院,也有患者申请住院要排几个月长队的现象),到时候就会出现新的不公平:有权、有关系的就会小病大养,挂床住院,而无权、无关系的弱势群体仍然是“看病难”。
10.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今年6—7月份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调查: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有20例左右;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赔偿100万元左右。据调查,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
11.零点公司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在7个城市以及7个省的乡镇以及农村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无论是公家出的社会医保也好,商业保险也好,什么都没有。这个数字要占到被调查人口的三分之二。在农村有接近 80%的人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看病动辄就上万元钱,简单的每年维持的费用也要好几千元钱。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零点公司对7个省份14个农村3859人的调查显示,因为费用问题而放弃治疗的比例高达25%,也就是四分之一的人。
12.没有医保的患者王大妈,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年轻时不幸患上肺结核而切除了一个肺,从此被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几年前,突然发现的心脏病使王大妈本已虚弱的身体更显消瘦。而巨额的医药费对这个原本拮据的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在价格日益高涨的柴米油盐面前,一家人忍痛割爱,决定选择最为便宜的保守治疗来对付顽强的病魔。如此一拖再拖,王大妈的病情不见有任何起色,反而更加严重了。经验丰富的主治大夫对于王大妈的治疗驾轻就熟,开出了颇有针对性的方案——安装心脏起搏器。可在几万元的费用面前,王大妈和老伴再次沉默了。“我不想治了,我都失去信心了,我想出院,我想回家等死”,王大妈苦不堪言。老伴郭大爷面对妻子低落的情绪更是心如刀割:“这个病要是搁在我身上就轻快多了,是不是?单位管一管,国家管一管,搁到她身上就麻烦了。”
13.医疗费用居民个人承担了近6成。卫生部门认为是由于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仅占8.4%。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
14.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监管 。今后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实施有效监管。但目前各级卫生部门都没有专门监管医院的机构,也缺乏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人才。
15.政府负担公共卫生责任不能变。中国医改不成功,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目前医疗的市场化问题。今后政府还是发挥主导作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对保留的公立机构,一是数量、规模要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卖光”、“改净”;二是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完善保障措施。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不鼓励创收。
16.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理目标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结果。在过度市场化的服务体制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出于对营利目标和自身经济效益的追求,其行为必然与上述目标发生矛盾。对于医疗卫生部门,只要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就必然出现轻预防、重治疗,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病,轻适宜技术、重高新技术的倾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于牟利动机提供大量的过度服务,甚至不惜损害患者的健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全社会卫生总投入迅速攀升、但全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源于此。
17.不能简单和抽象地讨论医疗卫生领域要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要区分这个领域哪些是公共产品,哪些是竞争性产品。多数专家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部分,属于公共产品和服务,应该由政府负责。也有的专家指出,医疗卫生行业的公共品性质,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服务中,即预防和应对突发的流行病、传染病,以及对社会贫困群体(老人和孕产哺乳期妇女)和缺乏工作能力者的健康和医疗救助(包括一些大的自然灾害、战争和重大事故出现以后的紧急伤害处理),这是一个有公共责任的政府的合理边界所在。
18.在国际上,由政府直接和全部提供并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国家很少,只有欧洲少数一些最为发达、国土面积很小、人口很少的高福利国家这么做。大多数国家都借助于政府和市场之间一种合作性的制度来分配医疗卫生资源。例如在英国,虽然全民享受基本的免费(政府通过税收)医疗服务,但政府仍然通过授权或合同的方式向私立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并由私立的社区全科医生来控制每个患者医疗费用(所谓“内部市场”);在美国,虽然也存在为贫困人群和无医疗保险的人群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制度,但大多数民众仍通过加入各种商业医疗保险并主要到私立医疗机构(其中私立非营利的占60%)看病;在加拿大,虽然由公立机构运营强制性的国家健康保险(公民交纳健康保险费),但却由绝大多数的私立非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因此,过分强调医疗卫生行业的公共物品性质,并推导出由政府通过税收来全面提供并购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观点,既在理论上缺乏支持,也不符合实际经验。
19.有的专家认为,医疗卫生体制当中要允许存在相当大程度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我们搞了20多年的改革,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所以有时候感觉很难接受这个说法。但是医疗卫生体制是很特殊的,必须强调公平性。
20.不能把国有企业改革的那一套搬到医院里面去。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没有能力对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作出充分的评估。市场机制没有办法来评估医疗机构的业绩。一个造高压锅的企业,高压锅摆在货架上没人买,说明做得不好,最后得破产。医疗服务不是这样的。所以医疗机构的改革不能用改革国有企业的那一套,比如承包制、计件工资、产权改革。
三、申论要求
1.给定材料中提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下面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300字。(20分)
A.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因为医疗卫生是公共物品,所以应像计划经济时期一样,由政府将医疗卫生包下来。
B.政府应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实施有效监管。
C.政府要加强对医院和药店的管理。禁止医院和医生开单提成。一经发现,在媒体上予以曝光。
D.将医疗卫生服务完全私有化、市场化、商业化。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化过度,而是市场化不足。
E.明确医院的“公益”性质。对属于公共卫生的疾病实行免费治疗。
F.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途径,要让全国有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得起保。
2.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3.(1)给定材料罗列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15分)
(2)请以“评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4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二)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据统计,在中国的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到了16%,另外80%以上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2005年,中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创历年最高,达到17万多件,比上年增长了30%。但是,在这些发明专利当中,仅有18%的申请是来自国内,其余的82%全部来自国外。有关人士表示,“82:18”凸显了目前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所面临的困境。另据有关统计,中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有知识没产权”。
2.一位“海归派”在上海搞了一家节能灯企业。他说,每当看到灯火辉煌的上海夜晚,就有相当心痛的感觉——如果整个上海市区全部采用他生产的节能灯,每年能节省二分之一的电。在当前中国各种资源普遍紧缺、每年闹“电荒”的情况下,节省二分之一的电是相当可贵的,但是,他说:“我生产的节能灯全部出口到欧洲,不敢在中国销售,因为一旦上市,就面临着技术被盗用,而且防不胜防,诉诸法律也是给自己找麻烦。”所以,他选择全部出口。
3.朗科在初创时投资500万元研发的闪存盘,是世界上首创基于USB接口,采用闪存介质的新一代存储产品,也是计算机存储领域二十年来惟一属于中国人的原创性发明专利产品。此后,随着技术产品的一步步更新升级,发明专利被侵权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朗科公司。侵权朗科专利的国内外企业已达数百家,对朗科造成的损失,国内至少几个亿,国外至少十个亿。
2002年9月16日,朗科正式起诉了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厂商侵犯公司发明专利;2004年8月13日,朗科公司起诉索尼侵犯其专利权;2005年2月10日朗科委托美国摩根路易斯律师事务所向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区域法院递交了一纸诉状,将PNY公司送上了被告席。这是中国IT厂商首次在美国起诉当地厂商侵犯发明专利权的事件。
邓国顺回顾朗科7年来成长的曲折经历后说:“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灵魂。企业只有不断推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保持长久的旺盛生命力。”
4.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再次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向世界展示了其航天大国的地位,扬了国威,强化了凝聚力。10月12日9时,当“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冉冉升入太空之时,亿万中国人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中国航天事业新突破的自豪和喜悦。巡天遥看,“神六”昭示于世的,是中国发展新境界:走科学发展之路,谋科技兴国之策,举和平发展之旗,中华民族必将创造复兴新伟业。
5.从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获悉,刚刚全线贯通的青藏铁路是亚洲第一条采用GSM-R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铁路。此外,它还是亚洲第一条采用GSM-R来传输用于列车控制的安全数据的试验铁路,并采用双重覆盖的解决方案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6.清华同方正实践着自己的创新思想,逐步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即依托清华大学的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从学校已有的科研项目中发现、筛选能和市场结合的项目,经过二次开发并孵化出新的产业。这些新产品、新产业一方面可以充实到清华同方的实业领域,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如技术转移、企业重组实现学校的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清华同方以创新孵化为基核,充分发挥了“技术+资本”的战略优势,创建了“以产权关系为纽带,技术注入为手段,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把清华大学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本优势相结合,取得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跨越发展。
7.联想从1990年开始做自主品牌的电脑,今天,联想电脑已经连续十年蝉联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累计销量超过2000万台。在国际、国内厂商同场激烈竞争的电脑市场上,联想电脑能够长时间保持领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技术和产品上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多年来,自主创新已经让联想收获了累累的硕果:自主研发的“一键上网”天禧电脑和“一键恢复”家庭数码港电脑,不仅为联想带来了销售业绩的提升,而且为电脑和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贡献;2003年,成功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超过四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深腾6800”,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前15位的计算机;2005年,联想在国内可信计算领域率先掌握了芯片级核心技术,成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安全芯片“恒智”芯片;2005年年底,以联想关联应用技术为主推荐的闪联标准被信产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由此,闪联标准成为中国第一个“3C协同产业标准”……2006年,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将达到25亿元人民币。截至去年年底,我们在国家专利局申请的专利累计超过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就占了近一半,授权专利累计1100多件,在中国的计算机行业里居于领先地位。
8.“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作为最多的农业生产成本投入和最重要的增产要素,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综合效益,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农业节本增效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现象严重,平均利用率只有35%,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地板结等种种弊端。对比传统方法,通过使用新型肥料后,可提高粮食产量10%以上,小麦、玉米两茬作物每亩增收309元,棉花每亩增收224元。
9.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他用事实证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10.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1.现在我们一些青年人当中,在科研工作中,的确存在着有悖于科学的浮躁现象。做项目的急于求成,一篇文章剪成几篇发表,使得系统的工作变得支离破碎。因此,科学创新对青年人在学习阶段对其论文要有一定的量化要求,但我们考核更重要的是注重质量,注重真正的科学和社会贡献。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植物资源开发事业,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奠定了我国的橡胶生产事业,不仅解决了当时国防和工业的需求。至今我们还在享受这位科学家带来的恩惠。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有其客观标准。我们做的工作,要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自然科学发现的规律应该是可以重复的。自然科学发现的规律在历史上有可能被发展,不可能被根本否定,但若是虚假的、包装的、拼凑的东西是站不住脚的,即便侥幸混过了评委会,历史也会还它本来面目。
12.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立国已成为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国际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呈现出创新竞争的特点。党中央、国务院从新世纪国家振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
13.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14.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处于这一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国家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技术创新,建立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日本、韩国;一种是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依赖,不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社会动荡不安,如南美一些国家。
15.科学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前景与未来命运。为此,必须从国家层次上整合创新资源的角度进行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国、推动国和受益国。2003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4000亿美元,是1992年的40多倍。我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阶段。但是,过去的成就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物耗、高环境污染、低效益的基础上的,如我国中技术、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仅占世界总量的2%和3%;而低技术产品出口占11%,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要改变这种状况,任务极为艰巨。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强大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仅要认真选择技术,更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设计高效的、激励创新的组织和制度。例如在下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是争取成为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世界制造车间,还是成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制造工厂,或是成为以我为主、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制造中心,是国家层次技术创新的重大战略选择和部署。
17.原始创新能力的增强非常重要,这是科学创新的战略任务。而科学创新最关键的是人才。不断发现、举荐和造就具有科学创造特殊素质和潜能的优秀人才则是核心问题。
18.目前已经形成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远不够完善,特别是从才能的角度突破旧的“共识评审”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不拘一格发现、举荐人才,创建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环境是当务之急。参照国际上发现和造就优秀人才的成功经验,我们提出实施“伯乐工程”。
19.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20.“伯乐工程”将设置“伯乐基金”,并依托一批知识深广、经验丰富、道德高尚、识才善任、热心提携新秀的科技战略家、科学家的举荐,发现和造就优秀的科学创新人才。
21.在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有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因为只要创新就难免会有失败。此外,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深圳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大量的法规文件,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不但体现在思想力上,而且体现在行动力上。
22.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三、申论要求
1.请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用300字以内的篇幅归纳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归纳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分)
2.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三)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的序言中写到: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有着光荣传统的北京志愿者将与来自海内外的志愿者携手奥运,通过志愿服务,为北京奥运会增添无尚光彩。志愿者真挚的笑容、友善的行为将唤起每一位奥运会参与者的心灵共鸣,跃升为一道连接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亮丽彩虹,永载奥运史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将坚持以人为本,践行“服务至上、和谐至上”的行动理念。倡导服务精神,激发服务热情,提升服务能力,以创新的勇气、精神和方法,为奥运会和残奥会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志愿服务。以和谐为导向,尊重多样化和差异性,促进不同种族、地域、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志愿者(Volunteer)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物质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志愿者活动很可能比报道的要多,这是因为人们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展其志愿服务。有时人们提供服务是通过诸如宗教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政府机构等组织甚至是通过工作所在地进行的社区服务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社会服务(在国际上,有些国家称为人类服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活动、概念和提法,诸如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志愿者等等。特别是志愿者,由于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和其他组织的志愿者的积极努力,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这表明支援服务在中国正在产生巨大影响,支援精神在中国广泛传播,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
(3)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随着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赛会期间所需的志愿者人数正在逐年增加(见下表)。
1984年以来夏季奥运会志愿者人数
奥运会     志愿者人数(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28742
1988年汉城奥运会 27221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34548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60422
2000年悉尼奥运会 50000
2004年雅典奥运会 60000
据专家估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需要志愿者10万名之上。奥运会对志愿人员的需求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专业性,既需要大量的普通志愿者,从事一般性服务工作,又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志愿者,翻译、技术、医疗、竞赛等方面的服务对专业技能要求高,分工细。这都决定了北京奥运的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位组织方式,必须要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奥运志愿服务的认知,激发广大国民以至国际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建立广泛的社会招募和参与机制,使奥运志愿服务牢牢扎根于最广泛的群众参与之中。
(4)2000年11月由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独立调查显示,94%的北京市民希望成为志愿者为奥运会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参与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除了北京市民这一主体之外,还应吸收全国各地尤其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同胞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共同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和海外侨胞作为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将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队伍极其宝贵的资源。组织者可以集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招募选拔到一批素质高、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满足奥运会志愿服务的要求。目前海外的华侨华人超过5000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这是其它奥运会举办城市和国家所难以相比的。他们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和语言优势,对参与北京奥运会充满热情,将成为北京奥运会海外志愿者队伍的核心力量,也为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提供了现实基础。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客观要求和北京奥运具有的民族向心力与感召力。
(5)雅典奥委会一共招聘了6万多志愿者,这比悉尼奥运会增加了2倍(悉尼2.7万)其中大部分为希腊人,其中中国人也有40多人。从去年开始,雅典组委会就开始在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招募过程中,组委会并没有对自愿者提出任何要求,只要求他们填一份表,写明自己的专长、年龄,然后根据所报的专长分配到各个组别中。另外组委会特别偏重语言的特长,因此在6万多志愿者中,世界上几大语言都全部包括,而各个参赛国家的语言基本都有人会讲、会说。由于组委会更看重个人的特长,因此自愿者中有老有少,既有年迈70岁的老人,也有12、13岁的中学生,尽管年龄差异很大,但组委会对他们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要求所有的志愿者服务一样。经过报名、筛选。组委会最终从几十万人中确定了6万人,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前,组委会将所有的志愿者全部集中到了一起,进行了12个小时的培训,根据分工的不同,培训的内容也不同,但几乎都是围绕奥运相关的专业知识。经过培训后,6万人正式“上岗”,撒向了整个雅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志愿者没有一分报酬,他们惟一所得到的就是组委会发给他们的工作服,而这样一件普通的T恤在雅典任何一家商店是买不到的,一方面杜绝了有人假冒志愿者,而另一方面穿上这样的衣服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荣誉。
(6)提高奥运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志愿服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适应形势,学习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提高服务的品质。北京立志要成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最出色的一届奥运志愿服务,就一定要学习借鉴悉尼、亚特兰大、巴塞罗那等奥运会举办城市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坚持国际化原则,按照国际奥运志愿服务的标准,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一流的服务质量。服务的品质是志愿服务的生命线。
为了能实现北京提出的按照“国际化、职能化、专业化”的标准,“建一流的志愿者队伍,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志愿服务”的目标,奥运志愿服务的协调管理机构,要在社会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科学地做好志愿者的选拔与“服务岗位匹配”工作。分类型、分层次地选拔优秀的志愿者,根据服务岗位的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意愿、服务能力与服务条件进行科学精确的服务岗位匹配。并且要在充分估计服务需求和志愿者可能变动的情况下,选拔和配备好机动后备队伍,做到“岗尽其人,人尽其用”。
为了有效地提高志愿服务的品质和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对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和职业岗位的志愿者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可以根据奥运一般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的不同需要,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建立专门的培训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对志愿者进行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以及奥林匹克基础知识、外语知识、礼仪知识、旅游环保等项目的培训,努力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使之达到奥运志愿服务者的素质要求。经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上岗合格证书,不合格者不能上岗。必要的培训,是创一流服务品质的重要保证。
为了规范奥运志愿服务活动和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志愿服务的使用机构和志愿服务者之间应该订立规范的服务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志愿服务的参与、使用和退出等,都应该有相应的规范程序。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名誉尊严、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必须有明确的保障规定和措施。要建立志愿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使每一个志愿者都能树立起精益求精,追求一流服务品质的意识。对优秀的志愿者和优质的服务,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护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弘扬志愿精神。
(7)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使韩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也使韩国的志愿活动得到了长足发展。1999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时仅首都汉城就有175个志愿者服务团体,共有志愿服务人员近8万人,而全国登记的志愿者更是达到60多万人。随着志愿活动在韩国的开展,志愿者人数最近几年呈不断上升趋势,活动领域也不断拓宽,涵盖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地区社会公益活动、维护交通秩序及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等各个方面。
(8)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奥林匹克运动举行的日子就是最大型的志愿服务期,志愿服务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团结奉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定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奥运会,北京的奥运志愿服务一定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奥运服务。
三、申论要求
1.假定你是北京市政府的工作人员,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撰写一份全面的情况综述,以供领导参考。(50分)要求:层次分明、概括准确、表达简洁、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1200字。
2.结合材料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对策和建议,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评论。(50分)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充分,行文流畅。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四)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的主要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再次表明“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就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阶级、阶层。财富占有上的悬殊,带来阶级、阶层之间的不和谐,甚至尖锐对立。在我国,不可调和的两大敌对阶级已基本消失。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何必要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所有的中国人都可能成为共和国的劳动者、建设者,起码也是爱国者。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也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如何解决才能达到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是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依收入的高中低分布,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3)有着相同目标的人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团体,被称为社会组织。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团组织(即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变化。实际上,“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者之间都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由此,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因为只有达到了三者之间的和谐,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毫无疑问,这仍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调节。我国的社会组织纵向比有所增长,横向比还嫌太少。我们每千人拥有的社团只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当然,和谐与否,在于运用之妙。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4)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自改革以来,国家政策给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似乎会消失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城乡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他们的就业、求学等方面,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
(5)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制度创新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谐的思想在社会学的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或者均衡。可以说,在社会思想家马克思和社会学鼻祖孔德那里对“和谐”都有过详尽的阐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连续用好几个“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形态。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可以说是均衡论的集大成者。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社会系统中不同的要素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被理性所吸纳用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正是规范把行动和社会秩序结构了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则和价值体系。“正是因为社会的规范因素,使得实际社会总体上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而不是战争状态”。这一观点显然对应了我国的现实。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缺乏完善的“规范因素”的时候,不和谐便会出现。所以,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 应该从法治、纪治、德治、习制等方面入手。在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同时,着力要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6)城乡之间不和谐。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和谐,是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的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生活,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这是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乃至包括户口、粮食供应、住宅等“14种制度”组成的不平等现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这使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就业方面和粮油供应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更为严格的还是户籍制度方面的管理。这一制度严格地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自改革以来,国家政策上允许农民工进城,从事建筑、商业及其他服务型事业,并允许城市中的某些国营企业从农民中招收部分临时工、合同工,其他所有制企业和个体户从农村中雇工也不再受到禁止。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农村人口可以说获得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
配第和李斯特将这一现象称为“推拉现象”。也就是说,农业耕地的有限性与人口压力是迫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推力,而工、农之间的收入差异则成为劳动力非农化的拉力。在这样一个双力的作用下,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谋取生存,从而形成了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民工潮。
民工潮是否加速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呢?没有!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改革之初城乡差距迅速缩小,也就是说,一度趋向和谐。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每况愈下,每下愈况。1996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为9%,1997年增幅为4.6%,1998年增幅为4.2%,1999年增幅为3.8%,2000年增幅跌到了2.1%,从2001年起中央采取了一些措施,于是2001增幅提高到4.2%,2002年为4.8%,2003年为4.3%。一方面是农民人均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人均负担加重,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其结果是把城乡差距拉大。城乡收入之比,1978为2.47:1,1984为1.7:1,到1994为2.6:1,到了1997扩大为2.74:1,2003年扩大到3.2:1。这是统计数字,如果再考虑城市享有国家补贴、城市全是现金、农村多为实物等等因素,城乡收入实际上相差5—6倍。这样大的倍数是相当惊人的,也是十分可怕的。据国际劳工组织36个国家的统计资料,绝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均小于1.6倍。中国如此之大的城乡差距是社会的振荡器。
不仅如此,我国社会现阶段既存在一种城乡二元结构,又存在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户籍制度并没有取消,它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逐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化的路径,但是,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等同的机会。他们的就业,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一直处于对立的位置上,突出地表现为市民对农民的歧视,以及农民对市民的厌恶。而这种归属的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农民很难在城市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因此也就更加无法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工作了。于是乎,他们只能利用他们在家乡长期建构起来的社会资本——同乡关系、亲缘关系,在城市中求生存。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就是阶层关系的分布问题。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7)区域之间不和谐。近年来,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这表现在:⑴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从50%上升到59%。与此同时,中西部则相应下降。⑵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下降为75%,西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70%下降为59%。
三、申论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根据材料,概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应从哪几点入手。(满分40分)要求:①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②题目自拟。③字数不多于1000字。
(2)材料中提到了我国目前的两个不和谐的内容,请对这两个不和谐内容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3)请以“关于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建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4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五)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在第2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上,我省有26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有7个席位。
2004年1至6月份,我省个私企业共实现总产值4594.46亿元,销售总额及营业收入3817.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7.84亿元,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96%、25.49%、24.58%。据省工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五年来,全省平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4.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4.03万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在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浙江省,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自民营经济。
(2)随着经营事业的扩展与资本积累同步增长的社会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反哺社会的重要性,纷纷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2003年杭州富阳一位低调的企业家一下子拿出1000万元捐给当地教育部门。在浙江中部小镇横店,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横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文荣不仅办企业吸纳大量当地农民就业,带动老百姓一起走致富道路,还为当地老百姓建起了高中、大学。
(3)民营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家族化经营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优秀人才比较困难。而企业又要发展壮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时只有从家族内部挖掘,结果家族中一些资质平平、能力一般的人进入企业管理层。尽管这些人不比其它员工的贡献大,甚至还要小,他也会因自己的特殊关系而争权夺利、不干实事、颐指气使,自封“元老”,养尊处优并要获得超额利益,这对执行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打击很大,会严重影响到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西子联合控股公司董事长王永福表示深有感触:民营企业素有“机制灵活、产权明晰”的特点,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家族情感”、“家族矛盾”往往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适时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浙江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每年有几十亿元的产值,为了实现企业更高的发展目标,该企业前几年每年引进100名本科(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但今年企业不得不调整了这一引人计划,因为前几年引进的人才有一半多“跳槽”了。位于台州的飞跃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但企业近年来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而另一家生产医药的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很多企业家都表示,人才难留,花了不少时间培养出来的员工,经常一走了之。
(5)时至今日,民营企业在电力、煤气、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和金融、保险、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在调研的企业样本中,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数量很少,有些行业则根本没有,民营企业当然难以在这些行业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在市场准入方面长期存在的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政策,与外资在很多方面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相比,其歧视性显得更加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80多种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个。即使是一些已经放开的行业,民间资本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没有落实,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6)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初期,即以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要目的,在对发行、上市进行审批时,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得到指标。近年来,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增加也大多是通过“买壳”实现的,企业债券更是极少数国有大企业的“专利”。
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后,商业银行基本收回了基层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当前,主要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上都远远不能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种情况事实上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真空地带”。在国家统计局对浙江民营企业的一次专项调查中,有45.7%的企业认为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融资困难,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7)大量的浙江民营企业源于小型的社队企业、集体企业或家庭作坊,开始时只有为数不多的普通劳动力,缺乏资金和技术,所从事的都是简单的加工行业。后来,虽然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最初的产业选择路径依赖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仍然以这些初始产业作为主业。企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主要是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在去年一季度的出口中,一般贸易占九成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仅一点零五亿美元,低于全国二十六个百分点。权威人士曾形象地指出:“浙江的企业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8)在已进行的全国三届“中国名牌”产品评定中,浙江省共有50个产品品牌被评定为“中国名牌”,浙江“中国名牌”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5%,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还是在浙江省,不少企业并不注重信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宁波的小家电、平湖的服装、慈溪的灯具、义乌的玩具……九成左右是贴牌生产。在这些企业中,量多价廉往往是他们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做嫁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温州市长刘奇说:“没有贴牌生产,我们很难摸到国际顶尖品牌的生产、管理门道,但只有贴牌,企业只能是灌木丛,长不成参天大树。”
(9)在绍兴,人们反思欧美对纺织品接连不断的反倾销案;在温州,人们剖析西班牙的烧鞋事件;在宁波,人们说起生产成本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外迁……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浙货最大的优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0)20余年的风光之后,全国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彻底取代了卖方市场,浙江经济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一个“先发优势”,已难以快速牵动浙江经济这列越来越庞大的列车,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某市,除基本农田外,可用于建设的耕地,按去年速度,再有七年,将全部用完。而在全省,土地资源紧缺现象已是普遍存在。2004年夏天为让电于民,义乌2万多家工厂一度全部停工,全国电力缺口1/4在浙江。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近年来还面临严重的“水荒”威胁,结构性和水质性缺水已经开始困扰城乡。慈溪、玉环等城市,去年盛夏高温季节,不少家庭异地大批购买瓶装矿泉水,以补充生活用水不足。
省经贸委、发改委的同志给我们算能源账:浙江的一次性能源,95%来自省外;浙江的经济还属于高投入、高耗能型。去年全省GDP增长14%,用电增加了22%。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发展,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感受格外深切。
(11)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浙商对政府的要求也日益“苛刻”。省长吕祖善表示,浙江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无为而治”,固然释放了民间的创业激情,但也使自己养成了“惰性”。浙江以后应像苏南许多地方政府一样,全力打造“有为”政府。省工商部门开展了企业创牌活动,争取用三年时间,在民营企业中培育1000个知名商号,1000件著名商标,30个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使浙江企业真正走上物理资本和伦理资本双重积累的正道,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抬头挺胸走天下。
已经保持了25年高速增长的“浙江列车”,究竟还能快跑多久?
三、申论要求:
1.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上述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省政府要实现从“无为而治”到打造“有为”政府的转变,下列哪些不属于打造“有为”政府的正确措施?请指出并分别说明为什么,字数不超过300字。(30分)
A.政府应该把该管的管好。比如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应该而且只能由企业自己决定;但在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一定要由政府决定。
B.政府尽可能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倡导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唱主角。
C.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理。
D.营造发展民营企业的社会氛围,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附属机构。
E.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并使它逐步占支配地位。
F.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3.请结合给定的资料,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六)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户籍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我国传统户籍制度正式形成。此条例确立了一套新的户籍管理办法,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多项人口登记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对人口流动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单纯从经济的角度看,1958年起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需的,也是有效的。随后的饥荒之年,如果人口毫无管理地盲目流动,造成的社会危害与社会管理成本将是无法想象的。这个制度在当时对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条例的颁布也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构筑了一道道高墙,而现在为各方人士深感头痛的城乡“二元经济”也由此蔓生出来,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1963年以后,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享受国家供应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从此,中国城乡分离的二元模式初步形成。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文件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处理户口迁移的基本精神: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此规定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
2.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户籍制度在不断的进行调整。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农转非”、“农民自带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大城市的“蓝印户口”、城市户口买卖、城市购房入户等现象逐一涌现出来。
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该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还与粮油关系、劳动人事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紧密挂钩,它从不同方面限制着中国人的迁徙自由。户籍是一道无形的墙,阻碍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墙的一边是城市更好的福利,另一边是农村的公共服务不足。
198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有经营能力、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机关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吃议价粮。给了部分人以“迁徙自由”,农民由此获得了在城市合法生存的权利。
1997年,公安部提请国务院批转《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小城镇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小城镇购买商品房或者有合法自建房的居民,以及与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公安部提请国务院批转《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尤其是第四条:“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这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随母落户、夫妻分居、父母投靠子女等几个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001年5月1日,国家明令取消《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终结了延续近40年的“户粮挂钩”政策,为今后户口迁移制度的改革排除了一个重大制度性障碍。2001年,公安部提请国务院批转《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同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始实施,中国两万多个小城镇中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登记。
2003年江苏省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自5月1日起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取消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统称居民户口。取消“农业户口”。户口迁移将更容易,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就可以获准迁入县城、乡镇所在地。
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吉林、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的户籍制度改革,都开始启动。但公民还期待着更大的举措和突破。
3.传统户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传统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已经在中国生存了将近半个世纪。在这近半个世纪中,户籍制度曾经对中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例如对发展计划经济、对人口统计、提供人口资料、对维护计划经济下的治安等。但是,事实证明,户籍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起着阻碍的作用。具体来讲,传统户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如下:(1)传统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在传统户籍制度下,一个地区很难获得外地的人才,外来人才很难到户口外的地区安家落户,需要人才的地区也无法引进人才,因为它们也解决不了外来人才的户口问题。特别对于那些沿海城市,在这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劳动力需求较大,仅是本地的人口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入外地人才成了他们的迫切需求。传统的户籍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它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妨碍了人口城镇化的正常进行。我国农村积累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严重的压制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全国而言,全国76%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有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他们亟需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一个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农村的共同发展。(3)传统户籍制度导致社会不公平。在传统户籍制度下,城市人口享受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而农村人口却只能用土地来养活自己,而且农村人口必须被限制在农村土地上,不能进城。这对农村人口是不公平的。
4.1991年,36岁的南京某单位职工马某经人介绍,认识了比他小15岁的安徽肥东农村姑娘小芳(系化名),不久两人就结婚了。婚后,马某将小芳接到南京生活,并给小芳找了一个临时工作,婚后两人感情尚好。次年,小芳生下一个男孩。1995年,儿子满3岁了,马某的心思重了起来:孩子户口与妻子在一起,至今还是农村户口,以后上学借读费太高,就业也是个问题。他思前想后,决定与妻子“假离婚”,等孩子户口上来后再复婚。经马某一番开导,小芳也同意了。于是,夫妻二人演了一次“双簧”,以“年龄悬殊、感情不和”为名办理了离婚手续。果然,儿子判归马某,户口迁到南京。夫妻二人如愿以偿,“一家三口”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一起,一切似乎没什么变化。一次小芳上班后突然失了踪,一个星期后打来电话,称要跟马某断绝关系。马某还想追问,小芳一句话把他呛得愣了半天:“我们早就不是夫妻了,你有什么权利干涉我的自由?”原来,小芳在外面有了男友。望着哭着要妈的儿子,马某心如乱麻地向派出所报案,民警表示小芳的行为并不违法,派出所也无能为力。
5.人才配置市场化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人员流动的自由程度,二是工资的市场决定程度。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只有实现80%以上的市场化,才能被认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而市场化程度的要素之一就是劳动力及其自由流动。世界遗产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每年要对世界上1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所谓经济自由化程度的评价。美国是95%,中国大体上是美国市场化程度的一半,被认为是准市场经济国家。
6.北京人才服务中心的主任说,现在外地大专毕业生要进京留京,还需要指标,按条件审批。在京单位特别是“国”字号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事业单位招人,除性别、年龄、学历外,最重要的一条要有户口。这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这种做法出路会越来越窄,发展的方向不应是放宽迁移政策,而应是淡化户口的作用,淡化户口的观念。从实际上取消户籍对人才使用的限制。
7.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姚裕群指出,户籍制度的改革完全顺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户籍制度改革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将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才流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有三次较大的自发的人员流动(三峡工程迁移除外),一次是千军万马奔深圳,一次是海南掏金热潮,最近的一次是“上海热潮”。每次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虽然给当地增加了诸如治安、交通方面的负面影响,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确实为当地经济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认为,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在户籍改革方面有所突破,但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合理配置,也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界限,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它将有力推动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并带来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他强调一些大城市虽向外地人开了一道口,但在开口的背后仍附加了这样那样的条件,特别是北京仍只限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科技人才进京,同时大多数企业单位招工,仍把户口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硬件,使许多人才失去同等竞争的机会,这样将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8.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
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
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
三、申论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及当前户籍制度的弊端?(50分)要求:层次分明、概括准确、表达简洁、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600字。
2.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又存在许多的问题,请你就如何认识“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自拟标题,条理清楚,行文流畅,字数1000—1200字之间。(5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七)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治理公车使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这是一个老话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结合正在党内倡导的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提案等形式呼吁,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财政不堪其重的大包袱。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2)公务车成为主人权力象征。据调查,在某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由此看来,公务用车三分之二用于非公务,这里的利益主体是配车的领导和专车的司机两类。这个结构显然构成了公务用车的利益核心。汽车维修和销售以及配件的销售机构与从业人员构成了公务用车的利益外围。
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目前很多单位大量购买高档小汽车,公车私用相当普遍,公车成为私家的小汽车,老婆不开丈夫开,丈夫不开妻子开。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
2005年12月,安徽六安市有关部门暗访发现,接送子女上学的车辆中,公务用车占到49%。其中党政机关车辆为16辆,占到38%;警车、救护车等专用车辆13辆,企事业车辆为13辆,各占31%。
“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形象比喻,但这种现象随着各地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有望改观。最近一段时间,湖南资兴、浙江杭州、义乌、江苏江阴、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继开展了公车改革,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3)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4)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
(5)公车改革事关党风廉政建设,节省资源和成本,势在必行。如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车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记取和反思。一是标准不合理。公车改革有个卖车买车问题,还有个补贴问题。一些单位制定的公车拍卖标准不合理,给领导的补贴和给普通职工的补贴差距太大,领导捞好处太多,职工吃亏太多。一些事业单位,只补贴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职工根本没有考虑在内。标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公车改革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操作不规范。改革需要规范程序,需要在阳光下进行,才能保证改革公正、公平。一些单位在内部拍卖公车,领导举牌后谁还敢再举?领导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一些单位搞公车改革,关起门来自行出台办法,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不征求、不听取群众意见;一些单位既发补贴又配公车,变相给领导和职工提高待遇,致使群众意见不少。三是目的不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权,堵住腐败漏洞。但是上述种种行为不但无助于取消官僚特权,还助长了官本位的风气。因此,公车改革者首先要认清到底为什么要搞公车改革,是处处站在领导的角度,代表领导的利益,还是出于公心,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如果是前者,处处为领导着想,事事为领导考虑,那公车改革完全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正视和解决这些看得到的问题,以及公车改革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其他问题,才能保证公车改革走上正轨而不变形走样。
(6)有专家认为,公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职务消费制度,推行公车改革,并非是公车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而是国内现行的公车制度行政运作成本太高。完善配车制度,严格用车制度之类的改革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意见集中的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因此,采取“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化解公车刚性消费的最好办法之一。而为防止公车改革后,车辆费用转嫁到其他职务消费项目中,有必要对职务消费的其他项目如通讯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同步改革。
(7)有过半百姓有疑虑领导会不会变相借车。有人担心,公车改革以后,领导干部没公车坐后,可能会采取各种办法“借用”基层单位的车辆,造成变相的腐败。调查显示:19.4%的受访者认为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23.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可能出现这种情况;28.3%的人认为比较可能;还有23.9%的人表示说不清;仅4.5%的人认为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8)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全国各地纷纷进行的公车改革中,有三种模式较为常见:一是全货币化模式,即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二是半货币化模式,即保留公车,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超支自负;三是加强管理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取消“领导专车”,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包括北京一些郊区地方在内的许多地方纷纷选择———全货币化这种一步到位的模式。
(9)公车改革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通盘考虑,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只有系好“安全带”,公车改革才能够安全启动。系好“安全带”,首先要处理好公车驾驶员的分流问题,为他们找到新饭碗;其次,必须搞好相应的配套改革。例如,既要防止公车拍卖中的腐败行为发生,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开辟正常公务用车的渠道,在车辆和经费上切实予以保证等。
(10)公车制度的改革不仅在减轻财政负担和杜绝公车私用两个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而且也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一箭三雕”。车改前,许多公务员都患上了“公车依赖症”,往往因为单位派不出车而影响了工作的进度。实行车改以后,拥有私车的公务员,来去方便,不用再找领导派车;没有私车的公务员,外出办事时也敢掏钱“打的”或租车了。而出租车行业在大中小城市都发展迅速。因此,车改的最大受益者是一般干部。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请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要体现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条理性。(30分)
3.请自拟标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少于1200字的篇幅进行论述。可全面论述,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深刻,有说服力。(5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八)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1  
湖北恩施5.27山洪灾害事件发生在2004年5月27日的下午5点49分左右,当时位于鄂西恩施市城郊的清江大龙潭水电站上游围堰,被从上游狂奔而来的洪峰冲垮,18人被洪水卷走,下落不明。
5月27日早上8点,距离围堰垮塌还有10个小时的时间,恩施在下雨,这是一场已经连下了三天的雨,大雨量预示着洪峰将要形成,围堰将面临考验。那么,事发当天,有关部门是否就围堰垮塌发出了警报呢?恩施州气象台8点15分就做出预报,给清江大龙潭公司打电话通知,当时清江降雨量已经达到了35毫米,未来白天还有30毫米左右的降雨,要他们加强预防,采取预防措施。
大龙潭水电站是气象台的重点服务单位,有重大降雨情况气象台应该及时向工程部门通报。而且围堰自身的特点也使它经不起大洪水的冲击,围堰设计的本身是按照水漫过去,就应该让它通,应该让它垮。也就是说洪水到达一定量后,围堰会自动垮塌。既然按照设计在大洪水面前,围堰会垮,提前十个小时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龙潭水电站接到预报后基本上8点,到下午接近有10个小时,应该还是有时间做预防工作的。
州防洪办是5月27号3点给恩施市水利水产局打的电话,说今天晚上7点钟左右,上游有一个1000流量的洪峰。市水利水产局接到这个电话以后,立即给大龙潭公司打了电话。
刘鑫老人的家就在河边,27日下午他一直在家,然而,他没有接到政府部门和大龙潭公司的任何警示。
无论是8点预警后的十个小时里,还是在下午3点预警后的3个小时里,都没有人在孩子们通过的路上设置路障,也没有人通知苏建华等人撤离?
前天晚上,清江上游再次出现大到暴雨,降雨量达90多毫米,原本已经快速下降的清江水位又开始陡然上涨。清江两岸大部分是山区,支流众多,每当遇到强降雨,江水上涨得很快,水流也会变得非常湍急。这样的水文特点,决定了这个地方历来就是个山洪多发区,进入汛期事先必须做好防范。那么,5月27日洪峰到来之前,大龙潭水电站的施工工地又对洪水做了哪些准备呢?对于很可能要发生的围堰垮塌事件,大龙潭项目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将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呢?事实是,一直到洪水到来时,工人们还在工作,还在砸钢筋。他们没有接到有关洪水的警报。
在遇难人和夺命洪水赛跑的时候,在几百米外的河对岸,等待回家的孩子们却等来了死神。为什么没有人哪怕去拉一根绳子拦住从这条危险道路上通过的孩子们呢?工程部门为什么没有向周围的居民报警呢?他们的回答是:“施工单位只考虑我的施工区范围之内,考虑它的预案。施工区范围以外,我们没有考虑,这一方面也不是我们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发出警示的政府部门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灾难的发生呢?恩施市水利水产局局长姜荣说:“这个城市我们搞防汛的,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8 05:24 , Processed in 0.105905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