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大家都在讨论苹果缺乏创新了,以技术革新著称的公司,竟然已经开始在宣传视屏中大篇幅介绍新款iPhone的打磨工艺。这种“有亮点要上,没有亮点制造亮点也要上”的行为背后,究竟是苹果公司的创新无路,还是有着其他因素的影响呢?
对于苹果公司的加速发展,仅以iPhone为例,一直存在着忧虑——在软件革新并不明显的情况下,一味的以硬件技术革新作为宣传点的苹果还能走多远?
一直以来,苹果的经营理念,都是以人性化和用户体验为上的。以iPhone手机为例,最简单的例子,是在用手机打电话时,只要贴近脸部,iPhone便会自动关闭屏幕省电。类似这种并非多么高明的红外感应技术,却被诸多公司所忽略,于是一个个个案的累积,成就了苹果非凡的人性化用户体验。客观来说,每个成功的商业帝国背后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诺基亚王朝的崛起在于其无以伦比的生产链以及性价比。但单纯的性价比优势只能归结于其“物性”的优势,而苹果所追求的“人性”,却更容易俘获消费者的心。
可惜,一个很直观的问题摆在苹果面前,这种人性化的优势,往往体现在一种对于品牌本身的认同,其体验的提升是一次性消费——简单来说,从诺基亚换成苹果会获得人性化体验,但是从iPhone4S换到iPhone5,这种体验的涨幅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于是我们得到的结论便是——人性化的用户体验是苹果的战略而绝非局部战争的战术。这种战略的定位可以为苹果争取到更多其他品牌的用户群,但是对于实现自身用户的产品升级,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所以“人性化”应该是苹果帝国的梁柱,却并非构建其成长的砖瓦。
于是我们开始疑问,如果不是产品的人性化设计,那又是什么在成就着苹果帝国的发展呢。于是另一个苹果的营销方式摆在了我们面前——软硬件打包销售。苹果的产品背后,有着自身开发的iTunes以及App store两大软件平台支持,仅以这两点上,苹果的定位就甩了微软、诺基亚这种单纯的软、硬件开发商一条街。据说,当苹果用户安装使用的软件应用数量达到七个以上时,一种非常坚固的用户忠诚就建立了,这种用户很难再转投其他品牌阵营。于是,这种软硬件打包的营销方法使得苹果以不多的产品投入,反向提高了其硬件的销售以及达成了对用户忠诚度的维护。
但说到底,苹果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围绕着iPhone等硬件的销售上,而软件平台对于苹果的盈利助益并不明显。这一点从财务上的分析最能说明——自2008年7月10日推出以来,App Store已经给开发者带来了10亿美元收入。而根据苹果与开发者之间的三七分成比例,App Store到目前为止的总营收约为14亿美元。另外一方面,在应用价格方面,苹果81%的应用是免费的,下载量达40亿次,付费应用占19%,平均售价为1.49美元;App Store的毛利率约为44%。但自App Store推出以来,苹果已经获得了337亿美元的毛利。这也就意味着,公众所推崇的App store,其为苹果公司真正获得的盈利,事实上只有1.89亿美元、占苹果全部盈利的1%。
到此,我们逐渐明朗了苹果的真正获利来源——仍然是围绕着以iPhone为代表的硬件产品的销售。于是这就引出了笔者在文章开头所道出的问题——一味的追求硬件升级来达到用户升级的苹果,在这条路上究竟还能走多远。
在这个问题上,苹果必须正视的一件事是,当下产品的升级过程中,其硬件的提升是否还有充分的意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iPhone3G时代玩的是愤怒的小鸟,到了iPhone5时代,这种游戏方面的需求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仅以iPhone为例,其在大型应用上的体验绝对拼不过专业设备,而小型应用对于硬件的需求并不会随着换代而显著提升。更有一线数据显示,在所有iPhone用户中,有20%是没有安装任何App的,换句话说,有20%的苹果iPhone用户仍然认为手机只是手机。
于是,在手机只是手机的用户眼中,苹果的更新换代对于其实际体验并不会产生质的飞跃——短信息和电话所需要的硬件支持是微乎其微的,而人性化的追求并不会在不同型号间产生质的飞跃。而这种问题并不止存在于“手机只是手机”的用户身上。特别是在软件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减缓的当下,苹果对于硬件升级的追求,正在逐步将新款机型从“高端”变成“鸡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