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假日出游不仅仅是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更是一个人文明素质和修养的展示平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个人的举手投足不仅关乎自身,更是决定了你在别人眼中是何风景。名胜古迹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个人文明出游这道“人文景观”也是必不可少。个人的文明举动会使更多的人享受更多的风景,悦人悦己。因此,破解不文明出游方式难题已经迫在眉睫。
[权威论述]
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习近平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习近平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已超过10%。未来5年,中国将有7亿人次出境旅游。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美山川、多样风情,我们热情欢迎各国旅游者来华观光度假。——习近平
[重要性分析]
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的文明素养之所以不可或缺,就在于它是秩序的重要源泉。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只不过,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也来源于“礼”;文明素养,不仅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更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恪守。
旅游中每个公民都是一张国家“名片”,其所展现的素质风格、行为习惯都代表着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横扫世界的背景下,我们亟须打造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旅游是一个“窗口行业”,平时不会被注意到的不文明行为在旅游活动中容易被关注、被放大,推广文明旅游无疑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抓手。通过关注文明旅游,我们可以扩展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从而提升国民的整体文明素养。
[问题分析]
旅游不文明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少数游客素质差,法制意识、规则意识淡薄,只图一时之快,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违法。
二是相关部门监管履职缺失,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到位,没有起到足够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是公众虽然对不文明行为非常厌恶,但在现实中大多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敢、也不愿当场制止举报,怕惹麻烦上身。
[启示]
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则意识淡薄或缺失,不仅仅关乎于个人素质,也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从个人角度看,规则意识的有无,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参考对策]
让文明旅游成为常态,根本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公众是旅游的参与者,规则的遵守者,民族素质的传播者,公众自觉遵守文明旅游规范是根本。不文明行为的约束,全然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倚仗每个人对自身行为加以自律,文明防线是来自内部的自我树立,也就是说要从我做起,提高自己作为游客的自觉性。文明旅游其实很简单,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不乱涂乱画、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绿地等等,遵守社会道德与文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影响他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结合实际制定旅游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同时,景区管理单位应该提高管理水平,比如在景区内树立警示标志、加强昼夜巡查检查、将不文明游客列入“黑名单”等,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游客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旅游法规。
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建立全民规则意识需要不断涵养;社会文明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从个体文明到公共治理的全面提升。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娃娃抓起,学会尊重规则,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认为“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