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7|回复: 0

2019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8-12-4 18: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有一些典故还在不同场合被多次引用。这些典故有着深厚内涵的理念表达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可以学习这些典故,作为提高申论表达能力的素材积累。
    1、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解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进行的答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天下”,特指天子统辖的区域;“公”,按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共”的意思。其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也就是说不把国家当做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它反映了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引用率最高的一则典故,多用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讲的“天下”与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而所讲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2、信念
    国虽大,好战必亡。
    ——(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
    解读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司马穰(ráng)苴(jū)所著。《仁本》是《司马法》的首篇。司马穰苴倡导以仁爱为本的义战主张,提出“以战止战”的安邦大略,既反对轻战,又反对忘战。他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辩证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国虽大,好战必亡”,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必须持谨慎态度;“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战争危险。
    “国虽大,好战必亡”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对外演讲中多次论及这一富有东方智慧的观点。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纵观历史,任何国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3、为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读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后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其《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爱国为民的写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在谈为官之道时多次引用。他指出,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心无百姓莫为“官”。他要求党员干部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将范仲淹这句名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笃行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读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着手。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
    在讲话文章中6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他的实干兴邦思想。指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够成功。
    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蹄疾而步稳”就是对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另类表述。
    5、任贤
    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
    ——(战国)《韩非子·显学》
    解读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起的道理。“州部”指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为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这句话意思是说,宰相都是从基层州部锻炼上来的,猛将都是从基层卒伍中摔打出来的。
    在讲话文章中6次引用韩非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他的人才观。指出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
    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欠发达地区、工作复杂的地方、挑战性强和困难较多的领域是培养干部的一个重要部位,也是选人用人应关注的地方。
    6、敬民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解读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是他在山东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在讲话文章中6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这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民干事,为民担当,不计毁誉,处处体现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高度自觉,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构建伟大的中国梦。
    7、劝学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末民初)王国维《人间词话》
    解读
    《人间词话》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说,是对历史上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王国维发现,成功有其共同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中得到体现。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王国维将此句解读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瞻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尽管遇到百般困难,还要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意指人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日渐成熟,豁然开朗,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论及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时,多次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并详加阐述: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说,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8、辩证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解读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说,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
    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9、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解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汤之《盘铭》),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
    谈创新时,曾多次引用3600年前的这句古语。一贯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10、立德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解读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圣人,就不能有个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2007年又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百姓心为心”这句古语对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甚大,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相关内容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5 08:00 , Processed in 0.06613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