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篇署名为某贫困县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网上流传甚广。文章历数贫困户享受的种种补助扶持名目,羡慕贫困户的待遇,还在结尾写道:“当贫困户是一个多么光荣而伟大的事啊。所以,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贫困户!”
文章虽然假借小学生之名,用了戏谑夸张的笔法,但文中所描述的“扶贫养懒汉”现象,在不少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如北方某省某县年底召开人代会,多位村支书反映,一面是各种短工用工需求供不应求,一面是一些贫困户年关悠闲,拿着各种补助喝酒打牌混日子,有的闲在家里嗑瓜子睡大觉,短工不打,小钱不挣。他们既不抓住眼前的工作机会,也不为明年谋算准备。有扶贫政策兜底,这些人懒出了“底气”:反正有政策做靠山,再穷也能吃饱穿暖,再懒也酒肉不愁。
——出自《新华网》
近日来一篇署名为某贫困县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网上流传甚广。文章历数贫困户享受的种种补助扶持名目,羡慕贫困户的待遇,还在结尾写道:“当贫困户是一个多么光荣而伟大的事啊。所以,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贫困户!”,对此文章中讽刺的精神贫困请谈谈你的看法。
影响分析:
一是影响扶贫总体进程,一人掉队,会拖大家后腿;靠扶贫款度日的现象不仅没有真正达到扶贫目的,还会造成财政方面的浪费。
二是影响扶贫政策落实,扶贫扶出了懒汉,,会使广大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产生怀疑,也会让群众对政府工作缺乏信任,影响政府工作开展。
三是影响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就像文章所写,这种靠扶贫款度日,游手好闲的生活可能会影响到青年人的作风,树立错误的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
原因分析:
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制度和个人两方面原因:
制度方面,在于扶贫方式:过去的扶贫方式过于注重输血,忽视造血,更多是以钱财物救济的方式进行扶贫,致使贫困户没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愿,更多的是依赖外部扶持,而不是自己主动去脱贫。
个人方面,在于教育水平:许多贫困人员,如李某,身体健康,却受教育程度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不懂如何脱贫。
解决对策:
实现精神扶贫的具体举措:
(1)转变扶贫理念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加大对自主脱贫的宣传力度,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注重把贫困人口吸纳到现代产业中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引导青壮年贫困人员积极就业,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的信心和决心。
(3)注重教育扶贫,从儿童教育抓起,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也要正确报道说明各种精神贫困的弊端和不当之处,引导青年人正确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