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6|回复: 1

2018年国考行测真题模拟练习-言语理解与表达(8)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10-9 1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36~40题。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往往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深入思考。长期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巧妙操弄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还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①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中就会有错误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
    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②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思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③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行矫正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另一重大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
    大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④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36.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 )
    大脑预设人脸一定是凸出来的,不可能是凹进去的。这种类似的预设在“大部分”状态下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演化过程中,它们已经被写入大脑的默认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学家制造出脸向内凹的人脸模型,在人类的视觉与大脑解码系统中,我们看到的人脸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7.关于认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
    B.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
    C.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
    D.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38.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39.下列哪组词语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大脑容易受骗( )
    ①无意识信息处理 ②思考捷径 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过载 ⑤知觉假象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40.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
    A.很多认知现象是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治的
    B.大脑由于进化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
    C.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可靠与完美
    D.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骗局
    答案解析见下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10
发表于 2017-10-9 19: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b]
    36.【解析】C。题干中的这段文字以“人脸造型凹凸”为例,主要讲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大脑默认的预设”,根据话题一致原则,前文提及“大脑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后文提及“我们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故应放在③才符合文段逻辑,C项当选。A项,①前后文论述的是大脑对世界的“理解”和创造出来的假象;B项,②所在段落论述的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D项,④处强调的是无意识的信息处理。A、B、D三项均没有提到“预设”这一话题,衔接不当,排除。
    37.【解析】A。定位到文章第五段,根据“大脑常常需要选择……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及“科学家把这种……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可知,“认知的不可穿透性”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A项当选。
    B、C两项中的“知觉假象””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为知觉意识之前,分别出现在第三段与第七段,与“认知不可穿透性”无关,排除。
    D项的“相对不重要的信息”为无中生有,排除。
    38.【解析】A。横线在最后一段,横线前指出“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即强调“意识不到庞杂信息的处理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接下来通过“但是”进行转折,前后语义相反,横线处应强调“意识不到庞杂信息的处理过程”带来的危害,后文的内容是对横线处危害的解释说明,A项“任何选择”对应前文中“大脑的选择”,“代价”即表示危害,与后文对应,当选。
    B项中“无意识”无法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排除。
    C项强调的是“对重要性的判断”,而文段重在强调“意识不到庞杂信息的处理过程”的利与弊,转折后文段阐述的应是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而非谈论大脑的判断是否正确,且填入之后与后文衔接不畅,排除。
    D项“因时而异”为无中生有的表述,且信息本身是否重要不是文段的重点概念,与文段内容衔接不当,排除。
    39.【解析】B。全文首段提出观点,即我们的大脑容易受骗,后文通过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容易受骗的原因,即“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漏洞”,“知觉假象””“思考捷径”“无意识信息处理”分别对应文段第一、二、三点,B项当选。④“信息过载”为首段大背景描述,非大脑容易受骗的原因,③“意志力薄弱”属于无中生有,A、C、D三项均排除。
    30.【解析】C。全文开篇提出观点:大脑容易被既定观念限制而陷入骗局,随后通过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大脑会陷入骗局的三个原因,对开篇的观点进行了详细解释说明。整篇文章为总分结构,观点即为重点所在,C项的“大脑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完美与可靠”是对“大脑容易被骗”的同义替换,表述契合中心,当选。
    A、B两项“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正”“由于进化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均为文段根源二中论述的内容,表述片面,排除。
    D项强调的是“‘人们’被骗要如何应对骗局”,与文段观点的“‘大脑’容易被骗”强调的主体不一致,且整个文段强调的是即便我们搞清楚了大脑运转的机制,我们仍然没法规避那些骗局,排除。
    知满天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zhimantian.com/)祝您公考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5 15:21 , Processed in 0.060255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