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9|回复: 0

省考言语理解表达:主旨观点型题目练习题(2)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21: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日本、韩国等一些与中国临近的亚洲国家,其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同时汉文化当中也汇入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成份。因此,尽管在现代文明中汉文化的内涵已不能覆盖所有亚洲东部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但仍不失为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段话直接论述的观点是:
    A.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曾受到汉文化很深的影响
    B.汉文化当中也吸收了其他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成份
    C.汉文化是亚洲东部诸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D.汉文化仍然是现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
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A.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生活方式
    B.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C.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
    D.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8.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
    A.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导致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B.书籍与电视传播信息的手段的异同
    C.通过电视传播信息会减少人们思考的时间
    D.悠久的传统、历史都必须通过书籍来传播而不是电视
    9.
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试图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方案,都期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就是一种体现。这本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运用要与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感情倾向相一致,如果仅仅在技术上简单地模仿和运用,缺乏文化上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再美的“元素”也只会开出“恶之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
    B.在广告中使用“中国元素”要适可而止
    C.在广告中彰显文化特色是重要的营销策略
    D.理解文化内涵是“中国元素”成功运用的前提
    10.
对于假的东西,只是堵,不讲明必须堵的道理,也会有副作用。例如对于假钞,如果只是没收,不指明它的危害,人们反而会产生疑惑甚至不满。对于假道理,除了触犯法律的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依法取缔禁止外,其他的必须揭露批判它假在哪里,危害在哪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讲道理要以理服人
    B.假道理的危害
    C.道理也要打假
    D.对于假的东西,只是堵,不讲明必须堵的道理,也会有副作用
    
    6.解析:本题答案为C。由文末的“因此”可知,文段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因此”后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的重点在“但”后面的内容,即汉文化不失为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这一区域”指的是亚洲东部国家。与此相符的为C项。
    7.解析:本题答案为D。文段以分号相隔,列举了三个事例,符合归纳论证法的特征。故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出三个事例的共同点。由“共同居住”、“与……为邻”,很容易误选C,但是“和谐相处”在第三个事例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中多次出现“以……为生”的字眼,这说的是当地人谋生的手段,即生产方式问题。居住在同一个地理区域的人类,不仅与同时代邻近族群的生产方式不同,而且在以前与现在的纵向生产方式对比上,也是迥异的。由此可知,“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D项正确。
    8.解析:本题答案选A。材料分别介绍了以文字和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下的受众特征,并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导致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即A项。
    9.解析:本题答案为D。文段首先肯定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的做法;接着用“但”字转折,说明如果缺乏对文化真正的尊重和理解,而只进行简单的模仿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此处运用了假设论证法,“如果”后的内容是作者所否定的,与之相反的做法则是作者提倡的,也就是说作者反对仅仅在技术上简单地模仿和运用“中国元素”的做法,提倡在理解文化内涵基础上对“中国元素”进行运用,由此可知,D项正确。
    10.解析:本题答案选C。此题用的是演绎论证法。作者先说明一个一般性的道理,并用假钞的例子加以论证。接着以此为根据,推出打击假道理的必要性。故文段论述的落脚点应该是对假道理的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4 10:01 , Processed in 0.074082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