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回复: 0

省考言语理解表达:词语辨析部分(7)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21: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1.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甲|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乙|的所在。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界限 举世瞩目 B.界限 举足轻重
    C.范畴 举足轻重 D.范畴 举世瞩目
    81.【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词语理解。界定是指不同事物的分界,范畴是指类型、范围,属于“超出”应接“界限”;从“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甲|”可以看出,这段话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现在的情况都是举世瞩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最恰当的是A。
    82.所谓中介系统,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各种实体性工具和非实体性工具。客体信息场,主体的神经系统,某次具体认识中主体所凭借的知识背景,以及认识的 (
)手段——仪器、电子计算机等,都是决定着主体认识能力的中介系统。
    ( )中填入词语,最恰当的是( )。
    A.具体 B.检测 C.可靠 D.物化
    82.【答案】。解析:D。本题属于词语理解。手段是中介系统的内容之一,从手段后面的“仪器、电子计算机”这两个例子,可以知道,手段是指中介系统中的实体性工具,因此,最恰当的应该是“物化”,答案是D。
    83.诗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甲|的打量。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乙|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别具一格 点石成金 B.别具匠心 明察秋毫
    C.别具匠心 点石成金 D.别具一格 明察秋毫
    83.【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词语理解。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风格;别具匠心是指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所以别具一格更适合|甲|,点石成金比喻把平庸的事物写得精彩;明察秋毫比喻把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点石成金与后面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答案选择是A。
    84.“五四”前后西方文化大引进,新的政治、科技词语大量|甲|,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方面的新词语尤为活跃,如“知识经济”“特区”“下岗”“炒鱿鱼”等等。核裂变之际,各种微粒高速碰撞,便产生新的微粒。语言现象|乙|。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涌现 与此雷同 B.诞生 与此雷同
    C.诞生 与之类似 D.涌现 与之类似
    84.【答案】D。解析:政治、科技词语是因为西方文化引进后带来的,而不是诞生,所以|甲|应该是涌现;雷同是指不该相同而相同。类似是指大致相像。所以与之类似更符合|乙|,答案是D。
    85.我学外国文学有这样的经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因而我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甲|,须|乙|那些非我所有的,使其终于为我所有。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玩赏花卉 吸纳 B.开疆辟土 征服
    C.玩赏花卉 消化 D.开疆辟土 占据
    85.【答案】B。解析: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这句话讲的是文学兴趣的拓展,因此“开疆辟土”比“玩赏花卉”更贴切;后面“使其终于为我所有”已经表达了占据的意思,因此|乙|应该是征服。所以答案是B。
    40.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_______,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_______,在某一细节操作上做出榜样,并形成_______,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无法_______。只有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细。
    A.明察秋毫 周密 威慑力 搪塞
    B.明辨是非 周祥 使命感 推脱
    C.抓大放小 透彻 好习惯 塞责
    D.高瞻远瞩 入微 内聚力 敷衍
    40.【答案】A。 解析:“明察秋毫”对应“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周密”
对应“细致”。“威慑力”对应“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搪塞”对应“马虎”。
    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都对“词”进行了考察,而且这两年的考察力度明显加大,连续两年出题20道,考察的也比较全面,包括了“成语使用”、“关联词使用”、“同义词的辨析”
等等 。在成语的使用这方面
,一定要做到“四看”,一看成语的意思是否与句意相符,导致成语的误用,大都是由于误解成语的语意,二看成语与其它词语搭配是否得当,三看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是否恰当,四看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与语境相符。做到这“四看”,成语使用的问题难度就不大了。关联词的使用上,首先考生必须了解8种关系的关联词:并列关系:又……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承接关系: 一……就…… ,首先……然后…… ,便…… ,……於是……
,……才……,……接著……。递进关系:不仅……而且……,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还是……。 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
假设关系:如果……就……, 假使……便……,要是……那?……。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不管……也……。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於……因此……,
既然……那?……。同义词多是为了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精密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者为了适应各种语体风格的需要,而不断创造出来的。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掌握充分的材料,做到“求同”、“辨异”,即找出同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辨异的思路可取“意义、用法、色彩”三方面,共有七法。一辨词义轻重。比如“希望—盼望—渴望”,词义由轻到重。“希望”只是一般的态度,“盼望”就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二辨范围大小。比如“事件—事变—事故”,范围由大到小。这一组词都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活动;“事件”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引人注意的特殊事情,范围大;而“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政治性事件,范围小;“事故”又是带有意外的不幸因素的一种事情,它的范围更小。三辨感情色彩。比如“成果—结果—后果”,“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是褒义词;“后果”指不好的结局,是贬义词;“结果”则没有什么褒贬的意义,是中性词。四辨语体色彩。比如:“母亲—妈妈”,前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经常在书面上使用,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经常在口语中使用。五辨具体概括。比如:“河流—河”“书籍—书”,前者表示集体的、概括的事物,后者表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六辨侧重方面。比如:“抵挡—抵抗—抵御”,都有用力阻挡、制止敌对力量的意思。但“抵挡”着重于阻挡、挡住,是比较被动的行动;“抵抗”着重于反抗、抗拒,是主动、积极的行动;“抵御”着重于防御、阻止住,常是用相当多或相当强的人力、物力抵挡。七辨搭配对象。比如“交流—交换”,但“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如“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如“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同义词的辨析做到以上“七辨”,难度也不会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4 12:51 , Processed in 0.073326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