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时期士阶层是否世袭,以士在当时只能担任卑官小吏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担任重要官职的卿大夫是否世袭,且如果理解此世袭从对象而言不必是世职——即世世代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从主体而言不必是某一家庭的世袭,而可以是从一个大家族乃至从整个大夫阶层中选拔,只是这一阶层之外的人绝对无法觊觎。那么,如此较宽泛意义上的世卿世大夫看来就确实不仅有确凿的证据可证明普遍存在于春秋时代,也有相当的证据和理由使我们能推测它亦存在于春秋以前的社会,包括存在于西周时代。
这段文字表明( )。
A. 春秋时期士阶层的是否世袭与当时只能担任卑官小吏的士无关
B. 担任重要官职的卿大夫是否世袭是判断士阶层世袭的重要标准
C. 春秋时期士阶层的世袭既不必是世职也不必是某一家庭的世袭
D. 世卿世大夫不仅普遍存在于春秋时代还存在于春秋以前的社会
2.
鲁迅的时代,是一半满清、一半民国的时代。他出身于破产的士大夫家庭,他受过封建社会很深的洗礼,他受过戊戌政变后的洋务教育,嗣后,留学东洋,又受教于章太炎先生,并参加了光复会。入民国后,他又做过多年北方官僚社会的小京官,也可说是闲差事。直到“五四”的前夜,他才得参加思想革命的运动,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从此以后,他就公开地成为宗法社会的逆子,士大夫的叛徒,逐渐养成他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地位,可是他自己却又那样虔诚地愿意做一个“革命军马前卒”。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 )。
A.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
B. 鲁迅甘愿当“革命军马前卒”
C. 鲁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
D. 鲁迅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特点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
【解析】文段根据判断春秋时期世卿世大夫的存在标准,推断世卿世大夫存在的时期。A项,与文段主旨无关;B项,没有时间限制,即应为“判断春秋时期士阶层世袭的重要标准”;C项,偷换概念,“士阶层”应为“担任重要官职的卿大夫”;D项,确定世卿世大夫存在的时期,对主旨概括最准确。
2. C
【解析】文段第一句讲述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其他的四句都是讲述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C项为正确选项。AB两项都属于鲁迅生活经历中的一个阶段;D项,文段没有提及鲁迅的精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