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3|回复: 0

浙江省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训练二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21: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句表达
    (一)病句判断
    31、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我们应该把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武装自己。
    B、我们把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武装自己。
    C、我们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应该武装自己。
    D、我们应该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
    答案:D
    32、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这个山区的风景对于我已经熟悉了,能够一一地说出来。
    B、这个山区对我很熟悉,能一一地说出风景的佳处来。
    C、这个山区的佳处对我熟悉,能一一说出来。
    D、我对这个山区的风景是如此的熟悉,能一一说出它们的佳处来。
    答案:D
    33、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来:( )
    A、我们的代表团刚一到达,就热烈地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B、我们的代表团刚一到达,就受到当地人民热烈的欢迎。
    C、我们的代表团刚一到达,就受到当地热烈人民的欢迎。
    D、我们的代表团刚一到达,当地人民就受到热烈欢迎。
    答案:B
    34、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来:( )
    A、他经过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B、他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C、他经过第二次考试,已经被录取了。
    D、他的第二次考试已经被录取了。
    答案: C
    35、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来:( )
    A、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B、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C、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每个人的深思。
    D、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应该值得每个人所深思。
    答案:A
    36、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来:( )
    A、北京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B、北京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出土的新文物。
    C、北京博物馆两千多年前展出了新出土的文物。
    D、北京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答案:D
    37、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 强刻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B、不少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 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C、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有些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经过顽强刻苦的 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D、有些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不少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 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答案:B
    38、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尽管前几年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他一点也不灰心。
    B、他尽管前几年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他一点也不灰心。
    C、前几年他尽管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他一点也不灰心。
    D、前几年他无论遇到了多少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一点也不灰心。 答案:A
    39.科学家发现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发现可能会解答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即每过一年,一天要延长0.5秒,据此预测,再过2亿年,一年将只有250天了。
    对“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的解答,最准确的是:( )
    A.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延长
    B.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缩短
    C.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D.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40.有人也许认为,“写文章只要不妨害所表达的义理,材料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义理是文章的灵魂,大凡写文章,不会不关注这一点。这种关注就应包含对支撑义理的材料的审慎核查与选用。
    对画横线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批评了只重视表达义理,但是不重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B.肯定了既重视义理的表达,也重视材料细节必须真实的主张
    C.批评了借口不妨害表达义理,而忽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D.肯定了材料对表达义理的作用,不主张苛求材料细节的真实
    41.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遍,更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那样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也只能是违反毛泽东思想。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那就连一般问题也解决不了
    B.那就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C.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D.那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42.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孔子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是“礼”和“仁”。“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精神原则。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孔子发展了前人的学说,把礼和仁统一起来了
    B.孔子认为礼和仁是区分庸人和圣贤的根本标志
    C.孔子把礼视为立身之本,并用仁来补充规定礼
    D.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礼”人格
    43.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这话没错。但也不必为此走向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__________。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坏人读了好书受益甚微
    B.好人读了好书取其精华,坏人读了坏书取其糟粕
    C.好人读了好书好上加好,坏人读了坏书不可救药
    D.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参考答案与解析]
    [39]这是一道语句理解题。“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所表达的内容前文没有交待,
    所以只能从后文中理解。后文叙述了一个现象: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了。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延长,说明地球转动的速度减慢了,所以这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地球自转的速度越来越慢。而选项D是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显然不对。选项A和B是关于“地球运行的时间”的结论,显然不确切,因为所给材料中只涉及地球每天运行的时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0]这也是一道语句理解题,要正确理解一句话,需要正确理解话里的“字眼”。这句话中的“眼”是“也许认为”,“认为”往往显示说话人的态度是不赞成。所以根据这一点,首先可以排除B、D两个选项。说话人反对的观点是“只要不妨害所表达的义理,材料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这是一个偏正复句,表达的重点在于后面的分句,前面的条件“不妨害义理”是后面的结论“无所谓”的条件。由此可知,说话人比评的是以不妨害义理为理由忽视材料真实性的看法。而选项A是转折关系,没有体现这种条件关系,所以不正确。只有C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1]这是一道补充复句的选句填空题,属于语句理解类型。把复句补充完整,首先要理清复句的逻辑层次关系。所以要注意句子中的关联词语。本题要补充的复句有三个分句,把关联词语摘出来是:如果……,(
),更……。可见有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最外层是一个假设关系,因为第一个分句有“如果”。第二个层次是一个递进关系,因为最后一个分句有副词“更”。而要补充的小句应该在内容上和最后一个分句构成递进关系。和“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构成递进关系的是“不能解决问题”,这正是选项B所表达的内容,选项A“解决不了一般问题”、选项C“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选项D“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能和它构成递进关系,只有B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42]这道选句填空题要求补充段落,属于篇章理解类型。做这类题目要求要具有篇章格局的基本知识,同时理解整段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逻辑上的连贯。本题给出的这段话,属于总—分—总的格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提出论点:孔子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
    第二句话解释孔子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第三句话展开具体解释“礼”和“仁”的主要内容。要补充的是第四句话,这一句话是结束语,应该具有总括作用,所以选项D比较合适。选项A中有“发展了前人的学说”,这是原文中没有出现的内容,所以不恰当。选项B概括的是区分贤人和庸人的标志,而原文只谈到了理想人格,没有谈到贤人和庸人的区分问题,所以这个选项也不正确。选项C是对“礼”和“仁”的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还是属于“分”的内容,不适合作结束语,所以也不是正确答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3]这也是一道补充段落的选句填空题。这种题目要特别注意作者的态度倾向。这段话的论点是不要夸大书籍对人品格的影响。菲尔丁的话说的影响很大的情况:读了书成了坏人,而说话人想说明的是书对人影响不大的情况:读了坏书不一定就成坏人,所以选项D比较恰当,而选项A“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选项B“好人读了好书取其精华”、选项C“好人读了好书好上加好”都是指书对人品格影响大的情况,不是恰当答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4.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B.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文学作品
    C.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D.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45.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委托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女足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其收益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女子足球队改善生活和训练条件,开展交流与合作,培养选拔后备力量。
    下列表述,符合文义的是:( )
    A.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将解决中国女足所面临的问题
    B.广泛开展交往合作,是培养和选拔女足后备力量的保证
    C.中国女足的活动,由受委托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运作
    D.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已确定了管理机制和运作规则
    46.胚胎组织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充分,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如果将胚胎组织注射到受外伤的成年人体内,可有效防止伤口疤痕的形成。成年人血小板中的一种生长因子可加快伤口愈合,研制具有抑制这种生长因子作用的药物,在伤口出现12小时内,将该药敷于伤口部位,伤口愈合后亦无疤痕。
    关于上述医疗措施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
    B.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改变自然愈合的状态
    C.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处血凝速度明显降低
    D.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的愈合过程相对缓慢
    47.鲁迅和青年们谈话,不爱用教训的口吻,从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做出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鲁迅对青年的教导,与众不同,追求一种独特的方式
    B.鲁迅对青年进行教育,宽容大度,启发他们自己觉悟
    C.鲁迅对青年进行教育,善于引导,鼓励他们弃旧图新
    D.鲁迅对青年的教导,讲究形象性,启发他们明辨是非
    48.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惟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辨证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文义的是:( )
    A.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由利与弊组成
    B.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C.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答案与解析]
    44.这是一道寻找中心论点的题目。所给的这段话最后一句“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就是作者观点所在。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几个词说明作者的态度比较委婉,并没有完全肯定就“是”,所以最恰当的选项是A,“可能是……”;而选项D在语气上就太过于肯定,所以不是正确答案。选项B和C和这段话的意思不符合,也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45.这一道题让应试者指出哪句话的意思在材料中说过了。做这种类型的题,一定要按照材料的话去“抠”,即使选项的表述是真理,材料中没说过,也不是正确答案。选项A提到发展基金将解决女足面临的问题,但材料中没有提到“面临的问题”,“部分用于”也不是“解决”的意思,故不正确。选项B有“是……的保证”的词语,但材料中所提到的开展交流合作、培养选拔后备力量这两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没有依存的条件关系,不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没有提到对女足进行管理,选项C也不正确。而选项D正好是这段话第一句话所谈到的内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6这段话中陈述的两种医疗措施,都是为了伤口愈合后不留疤痕。而一般情况下,伤口愈合后自然会有疤痕。所以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都是改变了自然愈合的状态。选项A是只符合注射胚胎组织的方法,选项C和D只符合抑制生长因子作用的药物,都不是正确答案,只有B表述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47.这道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鲁迅先生引导教育青年采用的方式。这段话中提到的是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来教育青年。而“比喻”“故事”的特点是十分生动形象,所以选项D“讲究形象性”最确切,而其他A、B、C选项只是说到方式独特、大度、善于引导,都没有提到方式的形象性,所以都不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8.这也是一道判断哪种意思在材料中出现过的题目。这段话讲的是利弊的辩证关系。每件事都有利有弊,指的是其影响、结果。而选项A说每件事都是由利和弊组成的,说的是构成,故不正确。这段话只是谈到利弊的关系,而没有谈到做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故选B、D都不正确。这段话引用了《淮南子》的话,说到“病之为利,利之为病”,意思是弊也可以是利,利也可以是病,所以选项C“可以转化的”是正确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5 14:54 , Processed in 0.062192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