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8|回复: 0

2016年行测备考:言语理解十大经典怪题点评(1)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19: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题:
    消防战士李隆: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 ( )希望,用生命 ( )生命。
    A。点燃 换回 B。带来 挽救  C。扩展 激活 D。连接 拯救
    答案:C
    点评:
    这是09年某省的一道真题。题目原文节选自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第九位:消防队员李隆——男儿榜样。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隆的颁奖词: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明显出题人是一位比较感性而情感丰富的人,选中最富于跳跃性、最没有相关性的那个选项作为正确答案。“扩展”“激活”两个在冷冰冰的IT领域最熟悉不过的字眼,却莫名其妙跳跃到一位消防员的颁奖词中,这量两个着实是怎么看都不像正确答案的选项竟意外中彩,成为决定几千人命运的特殊符号。
    凭心而论,这位出题人,您能不能考虑一下辛辛苦苦学习的考生们,这样的试题真的能考出考生的水平么?真的能测试出一个人潜在的行政职业能力素养么?
    第二题:
    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______和______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直 坚强 B。感恩 非凡 C。善良 倔强 D。真情 执着
    解析:C
    点评:
    本题与第1题出自同一份公务员考试试卷,同时,题干正文同样是出自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不过这次的主角是:唐山十三农民兄弟——大爱至朴
    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相比较来说,这道题还是勉强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的。横线处的词语是用来修饰“行动”的,那么A项中“正直”一词就显得十分突兀,“正直”的含义是公正刚直,这道题中并不存在不公正之事所以A项直接排除。B项中“感恩”一词存在逻辑错误,救援者与被救者“素不相识”,那么,救援者不可能怀着感恩之心去做这次行动。D项中的“真情”是名词,不能修饰“行动”,也应排除。所以相对来说就剩下C项。
    此题的变态之处不在于答案有争议,而在于它的出处。同一份试卷,居然从同一个感动中国的活动中编出两道匪夷所思的题。
    第三题:
    牺牲在抗灾前线的年轻战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______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______的那束光。
    A. 沉重 明亮 B. 阴森 耀眼 C. 黑色 最亮 D. 慌乱 绚丽
    解析:C
    点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武文斌——死的光荣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本题与第1题、第2题出自同一份公务员考试试卷,同时,题干正文同样是出自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点评人,无语。
    第四题:
    一位长者对一个青年说:“批评和侮辱,就跟泥巴没什么两样。你看,我大衣上的泥点,是刚过马路溅上的。当时擦一定会很糟,所以就等到泥巴干了再去处理。”但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假如泥点变成了油漆,大衣变成了玻璃,再依据上面比喻中的逻辑,就适得其反。生活给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逻辑,他们互不相同,也许还会打架。而我们奉行什么样的逻辑,全取决于自己。
    最适合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异杂逻辑
    B. 批评与侮辱
    C. 事物具有辩证性
    D. 生活中的逻辑不是单一的
    点评:
    本题正确答案为A。无须解释,因为解释也解释不通。本题材料本身是一篇名为《异杂逻辑》的文章的正文部分,所以本题属于极其变态但是确实有正确答案的公考试题。
    第五题:
    设立最底工资的的初衷是维护低收入的贫穷工人,到头来这些人却找不到工作,有最低工资的规定,顾主当然是选聘生产力较高或较可爱的了,在美国,最底工资增加了种族歧视----支持这种结论的研究很多。最底工资制度让一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
    A. 一些雇主有种族歧视 B. 工资太底不能维持生活
    C. 没有了报酬上的就业优势 D. 生产力不能满足顾主的要求
    点评:
    本题正确答案为C。由于需要考生结合生活常识和经济知识来做推理,所以搞得很多考生面对这道题的时候,心中充满无限的挫败感。
    其实本题脉络是非常清晰的。
    首句确立观点,第二句和第三句对观点进行了论证。
    文段的观点是“设立最低工资让贫苦的工人找不到工作”,那么我们分析其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时,必须围绕最低工资设定带来的直接影响。
    理解第二句话是解题的关键。一些生产能力较低或者被歧视的种族的工人以前可以通过降低自己的报酬来争取工作机会,现在有了最低工资的限制,这些人失去了在报酬上竞争的优势。同等报酬下,雇主会选择生产力高的或者自己不排斥的人种(所谓较“可爱”)。所以这些工人失业的直接原因不是生产力低,而是最低工资的设置让其失去的就业的机会。所以D是不正确的。
    换一种理解的方式,对于一些考生来讲,理解起来应该更容易:
    最低工资制度转化到雇主的角度就是付给工人的报酬问题,由此确定影响工人就业的是报酬因素。根据文意,在工资一定的情况下,条件相对优越的工人会被录用,也就是录用工作能力水平与报酬水准相对应的人,那些生产力较低不值得雇主付出同等薪酬的工人则没有了机会,而他们想将工资降低到与自己的能力相应的标准,其做法却不被法律认可,所以他们失去了报酬上的就业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7 17:30 , Processed in 0.057100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