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7|回复: 0

2016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模块练习题含详解(20)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19: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10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
    出固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 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
,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是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www.gkz6.net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6.划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慢镜头加以重映
    B.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C.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D.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7.作者在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金属球经过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C.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D.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8.作者用来说明“人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采取行动的事实是( )。
    A.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B.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C.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D.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9.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10.作者认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
    A.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
    B.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C.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的研究
    D.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
    参考答案和详解
    6.【答案】D。解析∶铅块和金属球的例子是为具体说明“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观点所举的,故D为答案。
    7.【答案】D。解析∶比对原文第三段,D是为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所举的三个例子中的一个。
    8.【答案】C。解析∶比对原文第四段,C是为说明“人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所举的三个例子中的一个。
    9.【答案】C。解析∶A为无关项,短文没提及“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文中引用“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是为了引出“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这一观点。B与原文“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gkz6.net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不符,排除。“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并且“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在文中没有依据,排除D。故本题答案为C。
    10.【答案】D。解析∶由全文最后一句话即可得到答案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7 09:38 , Processed in 0.053064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