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4|回复: 0

2016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表达练习(7)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19: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之书,不同年龄读有不同年龄的体会,不同境遇读有不同境遇的领悟。小时候背诵经典,可能还不能领会其中要旨,但是背熟了,就成为一个人知识积累的一部分,长大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自然会慢慢领会其中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的道理。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经典何以为经典 B.经典能常读常新
    C.经典阅读具有阶段性 D.经典的精髓需慢慢领会
    32.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路边的小花,纤蕊若斯,带露绽开。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这段文字意在表达:
    A.旅行需要细细品味,用心感受 B.旅行会带给人诗意般的享受
    C.旅行可以去除杂念,净化心灵 D.旅行应该学会享受,摒弃功利性
    3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34.①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
    ②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③只觉得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④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⑤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⑥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
    ⑦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⑧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便成死症。
    将以上8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B.①⑤④②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35.孔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排“言语科”第一,口才当然没得说,可他仅因为白天睡觉一小节,就失去了孔子的信任。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毕竟是圣人,很快就领悟到言易行难的道理,不轻信人言,而要察其所为。
    根据这段文字,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知易行难是世人的常态
    B.衡量一个人要言与行结合
    C.与行相比,言更容易博得旁人的好感
    D.与言相比,普通人更侧重对行的考察
   
    参考答案及解析
    31.【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常读常新。后面通过引用名言、举例等方法来论证什么是常读常新,即不同年龄、不同境遇阅读经典会产生不同体会与领悟。由此可见,文段主要谈论的是经典具有常读常新的性质。正确答案是B。
    32.【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美景,说明置身于这样的旅途中,可以化解胸中块垒,可以荡涤尘世污秽。A项“用心感受”不是文段意在表达的内容,排除。B项只提到旅行给人的美的享受,对其化解胸中块垒、荡涤尘世污秽的功能没有涉及,排除。D项“功利性”属无中生有,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D。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C。解析:文段论述的中心是“埋伏和照应”,根据前后照应和句式一致原则,⑤②紧密相连接在①后,排除B、D。“斧凿痕迹”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呼应,⑥句应接②句后,同时④句也是对③句的解释,正确顺序应为②⑥③④,故本题答案为C。
    35.【答案】B。解析:文段最后一句是对孔子弟子宰予的事例及孔子所说话的总结,它强调的是“不轻信人言,而要察其所为”,B项的表述与此一致,为正确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7 03:41 , Processed in 0.050512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