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0|回复: 0

2016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的三大陷阱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1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逻辑填空在言语理解与表达占了一半的比例,而从考生的复习情况和考题的发展规律来看,其难度往往比片段阅读更大,考生失分更多。那逻辑填空失分的原因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做题时,考生往往只是看着选项凭感觉来选,或者说读一读,感觉那个更通顺来选,那么这种感觉基于一些什么样的潜意识呢,要想百战百胜,至少得做到知己知彼,知道问题在哪里。
    其实命题人在设置选项陷阱时,往往也是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来设置,所以,高水平的命题人也真可以称得上高水平的心理研究者。
    第一,受到常识干扰严重。
    学生做题时,往往不分析文段内的逻辑关系、提示信息,而是根据个人的常识来判断答案,比如:
    例1:当体育界、工业界和其他领域中的一些领导者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一种高度的_______意识时,一个社会还是应该更好地为那些即将成为领导者的年轻人灌输一种_______的意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竞争 合作 b.大局 协作 c.写作 分工 d.危机团队
    这道题目学生基本的思路就是代入进去作答,然后再思考一下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意识,从而凭猜测来选择答案,而几乎忽略存在的暗示前后逻辑的词语。
    例2:《拾穗者》本来描写的是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_______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_______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闹 设想 b.平凡 意料
    c.火热 控制 d.忙碌 想象
    做这道题目,许多同学也是会去联系自己对夏收劳动的观察、理解来做题,因此往往会在a、c、d中徘徊。
    这一点是考生常常不由自主去犯的一个错误,从命题人设置的陷阱来看,可以发现,命题人很喜欢从这一角度去设置陷阱。
    第二,个人认识误区。
    人们往往认为命题人的这些文段往往是高水平的,因此措辞方面也会更加优美甚至文艺。所以,学生在选答案时,喜欢选择那些看上去更有水平、文邹邹的选项,
    例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_______世界大势,以战略家的智慧_______未来,以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_______区域合作,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出本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新篇章。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运筹 展望 促进 b. 观察 把握 推动
    c. 分析 赢得 加强 d. 洞察 谋划 推进
    这道国考题其实很简单,“以历史的眼光”说明只能在b、d里面选,但是偏偏有很多人蒙a,就是因为a项的“运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8 06:48 , Processed in 0.053661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