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提高城市屋顶及道路面的反射能力,可能在成本极低的情况下降低地球大气温度。降低幅度虽然很小,但可被测量。在《环境研究报告》中有研究者表示,因为屋顶及道路占城市表面积的60%以上,使用淡色材料能把平均反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使得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多达0.07摄氏度。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新型材料能大幅降低室内温度
B. 城市路面占城市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C. 人们在探索缓解全球变暖的新途径
D. 深色材料的表面的反射能力强
2.
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环境好到可以与江淮流域媲美,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可是后来黄河却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变,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破坏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从而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开垦荒地,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这段文字表述正确的是(
)。
A. 黄河发生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B. 黄河一直以来都是祸害频繁,黄河流域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
C. 黄河发生变化都不是人为的,都是因为气候的转变引起的
D. 黄河成为民族忧患主要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的恶性循环
3.
学术人格,首先是指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坚定地立足于学术本位,敢于蔑视权要,勇于坚持真理,甘于寂寞,忠于自己选择的事业,不为现实得失所扰,不为名誉利锁所羁,不避艰难,乃至不惜为之献身的人格精神,有着这样主体人格的学者,往往与荣华富贵无缘,甚至要时常忍受贫困潦倒之类的人生患难,或者遭到某种社会力量的迫害。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中当然是不乏这类学术人格的。
下列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能忍受贫困潦倒的学者就是有学术人格的主体
B. 有学术人格的学者可能会遭遇某种社会力量的迫害
C. 中国知识分子中许多学者具有学术人格
D. 有学术人格的学者必须能够坚持真理,甘于寂寞
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
。
A. 人不可满足于现状
B. 生命不息,探求不止
C.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D. 答案不是唯一的,明白这点尤为重要
5.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只需要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这句话描述了浅层地温能(
)的优点。
A. 廉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可循环利用,完全不浪费
C. 成本低、清洁无污染、可循环使用 D. 能源丰富可无节制开发
答案解析:
1. C
本题属于细节推断题。文段没有提到降低室内温度,排除A项;B项错误,原文是“因为屋顶及道路占城市表面积的60%以上”;D项错误,由文段可知,浅色材料的表面反射能力强。故选C。
2. A 本题属于细节推断题。B项错误,黄河流域古代、现在一直有人居住;C项错误,有人为的因素;D项“主要是”无法从文段中推出。故选A。
3. A 本题属于细节推断题。A项是错误的,有学术人格的人可能要忍受贫困潦倒,但并不是说忍受贫困潦倒的学者,都是有学术人格的主体。故选A。
4. C 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前文谈到的是生活中的答案问题,排除AB项;D项没有表明“不放弃探求”。故选C。
5. C 本题属于细节推断题。A项“取之不尽”不正确,B项“完全不浪费”不正确,D项“无节制开发”不正确。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