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题人的想法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做完一百四十题,这就是出题人对考生的最大考验,绝大部分考生都无法从容做完,因为公考是选拔性考试,那么,就必须通过试题的数量与难度来进行选拔,两个小时做一百三十五题已经是极限了,不到一分钟就要做一题,如果再往上加题量,出题人会面对考生巨大的反对压力,这两年的考题从一百四十题下降到一百三十五题就是一个证据。
那么,不能加题量又要让大部分考生考不高,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难度,这里有两个手段,一是加长题目的字数(比如片段阅读),题目越长,考生阅读就越花时间,但这个方法有先天限制,就言语来说,片段阅读长度不可能申论的材料一样,而选词填空材料越长,给我们的线索就越多,难度反而降低了。另一个手段就是增加难度,就言语这一模块来说,语句排序题的出现及其题量的增加就体现了这一命题趋势。只要考生做这一道题花费了一分钟以上的时间,哪怕是做对了,出题人也赢了,因为你在这里超时了,就意味着耽误了其他题的做题时间,这也就是难度不大但很耗时间的资料分析被安排在最后的原因。
二、排序题选项的特点
经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排序题是个技术活,靠难度来给我们制造障碍。在分数统计中,排序题是得分率较低的一项,一些考生是认真做了,没选对,但更多考生失分,是因为看到排序题就头大,心烦气躁,怕耽误太长时间,于是随便选了一个。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排序题有着它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给我们节省不少时间。
首先,它的选项给我们一些帮助信息。先考察它们的首句分布情况,通常在四个选项中,往往有两个选项的首句是一样的,以下是2012年国考两题排序题的选项:
A. ④②⑥⑤①③ B. ②④⑤⑥①③ C. ②④①③⑤⑥ D. ④①③②⑥⑤
A. ③⑥①②⑤④ B. ③①④⑥②⑤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⑥②⑤③①④
这种选项的首句分布情况就是一种提示信息,让我们确定首句是由六句这个范围缩小到了两句,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两句中确定一个首句,这样就省下了在确定首句步骤中读其他四句的时间。
尾句的特征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