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最近,山东邹平黄山中学推行所谓OKAY智慧课堂项目,要求高一每生要交2800元买平板,引发家长和学生不满。对于这项收费,校方称钱不是学校收取的,而是企业收的,学校不算违规。当地教育部门表示,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必须按照坚持自愿的原则,邹平黄山中学的收费行为很难判断是否坚持自愿原则。 (12月14日新华网)
12月13日,是山东邹平黄山中学OKAY智慧课堂项目收费截止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学校采访了部分正在给孩子交钱的家长,他们多数无奈地表示交费“不自愿”。黄山中学1600多名高一学生中,目前已有1000多名学生交费。关于这项收费,校方称不是学校收取的,而是这个项目的企业收的,学校不违规。(大众网12月14日)
2c96b47947f71a60a0dc6f9f6702c33302.jpg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燕赵晚报然玉:在基层教改急欲破题的大背景下,各式各样的“先锋试验”也泥沙俱下。这一次,又有中学迫不及待抛出所谓“平板教学”、“智慧课堂”,唬人的噱头让人眼花缭乱。然而,技术变革、理念创新是一回事,费效评估、利益分配则是另一回事。动辄要求家长们花费数千购置平板电脑,校方在此事上的汲汲营营与强势霸道,不免令人生疑:一场明显草率的教改实验,背后很可能是种种不可言说的内情。
校方回应称,购买平板与否纯由个人自愿,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迫收费”。但显然,这套说辞并不具备任何说服力:即便没有赤裸裸的强买强卖,那种柔性胁迫已足以让学生和家长乖乖就范。
突兀而轻率的“平板教学”,一方面构成了对学生、家长最直接的利益侵害,由此招致“利益输送”的猜疑并不冤屈;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基层教育者对教改的投机和冒险心态。在很多时候,一些学校所推行的教改举措,都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教改尝试,已经异化为对“流行概念”的跟风套用,以及与之相关的软硬件的堆砌。之前“视听教育”理念红极一时,很多学校就疯狂采购、装备价格高昂的影音系统;而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的方兴未艾,又有一大批学校借此推销各式app与硬件终端--试问,看似热闹的一轮轮改革试水,其中有多少教书育人的善念,又有多少浑水摸鱼的私心呢?
@广州日报马进彪:不可否认,“智慧课堂”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它可以使学生节省很多重复性抄写的时间,也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完成作业,还可以让老师随时随地批改作业,这都有利于学生和老师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更高效地使用时间。但是,这些都是它的工具性,而不是它的智慧性。
对于“智慧课堂”这个概念,现在已经炒得很热,但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总认为,教学上的一切事物只要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就叫“智慧”了,这其实是将它的工具性误当成了智慧性。其实,对于教学来说,真正的智慧性,只能来自于人,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思辨性启迪,而不可能来自于哪怕是目前最高端的平板电脑。
因此,对于“智慧课堂”的概念,不应无边无际地夸大它的先进性和适用范围。对它的工具性,该用还是要用,对它的长处,该发挥还是要发挥,但它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只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因为,在传统授课方式中,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课堂氛围,才是教师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华所在,这是任何电脑都无法取代的。
@中国青年报冯海宁:很多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学校的话几乎就是命令,学生和家长只能服从。而且,学生之间会有对比甚至攀比心理。部分学生交费后,其他学生为了避免“不合群”,不得不交费。何况,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学生不交费,就会被调班”。有家长指出:“我家孩子怕被分班分出去,所以交了钱。”
虽然该学校称这个钱并不是学校收取的,是这个项目的企业收的,学校不算违规,但这一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该项目是学校引进并向学生推销的,收费行为也发生在校园内。
关于教育乱收费,教育部门已经三令五申。然而,仍有一些学校在打“擦边球”。对这种做法要特别警惕。该学校之所以这么做,一种可能是与项目公司之间存在某种交易,另一种可能是为了追求教育政绩,把引进“平板教学”当成一种探索先进教育模式的形象工程。
在一些地方,学生家长的负担已经很重,一些负担不为外界所知。比如有朋友诉苦:孩子的学校组织义卖活动,布置班级展台就花费上千元,全部由学生家长出资;学校组织一场校内演出,每个学生演出服装等都由家长购买……也就是说,有的负担是看得见的,有的负担只有家长清楚。希望教育部门好好摸摸底。
@人民网羽生:实际上,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智能设备运用在学校教育当中,已成为近些年来的趋势和潮流。比如许多高校推出的Mooc(慕课)、网络公开课,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部分中学、小学推出的多媒体教室,将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还有一些学校甚至推广无纸化教学,将电脑、智能移动终端等设备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作业、考试的电子化、网络化……这些创新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问题。
俗话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高科技武装课堂,必然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然而钱从哪里来?花在了哪里?相关的技术设备质量怎样?学校与企业之间有没有猫腻?这些都必须说清楚、讲明白。更何况网络技术服务、智能设备等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投入,也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这次黄山中学的“平板教学”之所以饱受质疑,就在于每个学生2800元的费用不仅太高,而且招标、采购过程不透明,相关信息未公开,导致疑窦丛生,令人迟疑。因此,在引进先进技术之前,必须要做的就是建章立制,明确规则和标准,将招标或采购过程公开,让资金使用透明,这样才能确保不会“好心办坏事”,也避免不守规矩者钻了空子。
然而,关于资金的问题尚可以解决,亦有定论。更多人关心的是,一味强调设备、技术、模式的创新,是否反而忽略了真正的教育需求和教学效果?目前,很多人已经将“互联网+”、高科技等视为天然的“进步”和“正确”,似乎只要连上网、用上新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这可能恰恰忽略一个前提:再好的技术和设备,也不过是教学的辅助、学习的工具,是“末”。而教学质量才是“本”。本末倒置,只会让教育本身发生异化;把手段当做目的,不仅浪费了金钱,也耽误了孩子。这也就难怪,黄山中学所在的济南市,有几所学校曾经免费推广过“平板教学”,但教学效果一般,最后也只能放弃。
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教育领域的成功也往往得益于这种进步,然而学校教育终究不是追潮流、赶时髦的秀场,探寻知识、塑造人格、培养孩子,才是最被珍视和推崇的价值。因此,说到底,一切不以改善教学质量为目标、不以学生获益为出发点的改革升级,就只能沦为华而不实的冒险,成为偏离了轨道的航行。
@工人日报张西流:信息社会,学校引进“平板教学”并非不可,问题是,在多大范围内推广?成本谁承担?根据报道可知,济南曾有学校免费推广过“平板教学”,但效果一般,已放弃使用。这难道不是“前车之鉴”?何况,邹平黄山中学推广“平板教学”并非免费。2800元一台平板电脑--所有学生都负担得起吗?校方称是自愿,但多数家长表示“并不自愿”。学生在校门口排队打电话催家长送钱,便是明证。校方称相关费用不是学校收取的,可如果没有学校的“鼎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平板教学”能轻易进学校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2011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严禁向学生强制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它商品,不得强制学生统一订购各种教辅材料、学具、报刊杂志等。学校因教学需要确需购买的,应从公用经费中列支。再者,根据有关规定,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必须按照坚持自愿的原则。
学校单方为学生“定制”平板电脑及“平板教学”,并且帮助企业收钱,跟学生和家长商量过吗?学生在学校、老师面前能有多大的“自愿”空间,不难想象。不听老师的话,今后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怎么办?学校要推行“平板教学”,学生没有平板、不买平板,还怎么上课?
学校与“平板教学”项目之间的“合作”令人生疑。如果这中间确实有猫腻,那么有关部门显然应该调查清楚,因为这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如果这样的“合作经验”被其他学校拿去“学习实践”,后果更严重。
知满天解析: “平板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一大创新倒也无可厚非。但有几个前提:一是经过科学测试和充分论证;二是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三是学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者,应当对项目收费、项目实施等事项负总责。
然而,由于学校在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资金的情况下,只能让学生自掏腰包。高一新生每人2800,包括一个平板和上网费用。2800,在邹平县相当于一个什么概念?说实话,这样的结果,除了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之外,而且因为效果一般,部分学校已经叫停了这种模式,最重要的一定是,平板教学还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可以肯定的是,就黄山中学的现状来说,还是不合适搞“平板教学”的,如果非要硬着头皮上马,不仅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教学改革态度,还会给民众造成一种学校和企业之间有猫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怀疑两者之间存在利益输送。因此,笔者认为,监管部门非常有必要叫停黄山中学推行的所谓“平板教学”,同时,也要对这件事彻查一番,坚决不让任何乱收费行为污染了纯净的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