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7|回复: 0

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热点的选取来源解析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6-24 15: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关推荐:2016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暑期班火热报名中!
    一、热点搜集对于申论备考的重要意义
    “得先机者得天下,赢申论者赢公考。”公务员考试的实践表明,国考通关成败,很大程度上系于申论成绩的高低;而申论高分的取得,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在于获取信息的不对称优势——应试者能够通过热点话题或热点素材的搜集整理,先期掌握考试的命题内容范围,进行有针对性、高效率的复习准备。
    所谓热点,固然是一定时期内引起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事件或话题;但在申论考试中,热点有特定的含义,给定资料的内容,大多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的反映,热点就是申论给定资料的素材,资料就是热点方方面面的信息围绕着一定主题有规则地排列。给定资料对热点材料的取舍,作答要求对热点考察的角度选择,体现着考试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如何认识热点问题,就是考试的主题。只要考前对试题所考到的热点有所了解,就能够理解试题的内容,把握命题的方向,保证作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而考前热点准备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越高,作答的准确性越大,得高分的几率也越高。
    准备热点是申论备考的第一步,起着引领方向、积累素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应考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把申论复习看做一个完整的、连贯的链条,那么热点搜集就是复习链条最底端的一个环节,牵动着此后的所有准备动作,决定着备考方向的精确性,进而也就影响着考试的成败,甚至考生的命运。因此,申论的前期备考中,热点话题的搜集整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考生必须高度重视热点搜集,并按照正确的原则和恰当的标准进行热点的搜集整理,建立完备的热点素材库,争取自己的准备最大限度地与国考实际命题重合,这是真正的制胜先机。
    二、国考申论热点所应具备的四大特性
    申论热点的搜集不是凡有皆备的,也不是见热必收的,更不是随心所欲、撞上什么就收什么的。热点搜集需要原则、标准上的理论指导,保证精力使用的正确方向;也需要一点技巧、方法的点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国家级申论考试的热点,既有其规律又有不确定性,是必须把握一点辨别的标准的。
    对于国考申论可能考察的热点,很多考生反映不知如何把握:在众多时事热点中,从何下手整理出申论可能会考的素材?即使摸索到了可能的考点,又如何进行准确有效的备考?所以,有些考生在接触热点的整理时,往往表现得心态浮躁。
    专家总结申论研究中的热点素材搜集实践认为,备考申论热点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前者会造成我们浪费大量的精力,身心疲惫,不利于整体备考;后者会造成巨大的备考漏洞,无法对申论题材做全面把握。通过研究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考试题材与当年时事热点的联系,不难发现,能够作为申论考点的时事热点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与政府工作的关联性。只有与政府职能、政府工作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密切关联的热点问题,才具有成为申论命题题材的可能,而与政府工作完全无关的社会问题不管多么火爆,都不可能成为国考申论命题的题材。因为申论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从政府角度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分析的观点和解决的思路,检验社会现象或问题是否能够成为申论选题,必须首先从“与政府工作的关联性”标准出发。例如,2005年、2007年、2009年国考所考察的“三农”问题,即属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而2004年考察的城市交通管理、2006年考察的突发事件应对、2008年考察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2009年考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优化升级等问题,全部与政府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职能紧密相关。
    二是问题性。能够成为申论命题题材的热点,必然是近期发生的、或长期累积的有待解决或改善的事实或观念现象,纯属积极、正面的、仅仅值得肯定或推广和弘扬的事物不会成为申论命题的题材。这就是说,申论的热点都带有问题性质,是需要改善和解决的对象。例如,2007年“保护好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土地命脉”这一主题是针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破坏土地、滥占耕地”这一问题,2008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针对“片面推进经济发展”这一错误倾向,2009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申论题材的“问题性”,直接作用是体现对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导向作用则在于引起准公务员的忧患意识,为进入职业角色做准备。
    三是宏观性。国考考察的问题带有宏观性和普遍性,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对全局和长远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过于具体和低层次的问题,只涉及一时一地的微小事物,无关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和事实,决不能作为国考申论命题的热点。例如,2009年国考考察的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就具有长期性、普遍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须由强调总量速度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有限的耕地的矛盾需要时刻注意粮食安全,都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国考对这种问题的考察,带有很强的战略意义,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如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高度吻合的,热点的准备显然要注意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动向中发现信号。
    四是非敏感性。国家级公务员考试万众瞩目,动见观瞻,申论题材又是考活的、动态性政治话题,题材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会被全社会评头论足,过于敏感的话题、有失观瞻的话题,与国考的政策性、严肃性不符的话题,一定不会进入国考题材。例如,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通钢事件反映的国企改制问题、七五事件反映的民族团结问题等,尽管话题热度很高,但涉及的敏感因素过多,为了维护考试的政治立场正确性、政策导向正确性和内容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国考命题者一定不会以此为命题。如2006年用回顾、反思的方式考察“非典”等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对工作,时效性已过,敏感性已失,如是最新发生、尚未得到妥善处理或明确定论的事件和观点,国考绝对不可能考察。
    关联到政府的形象问题,比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冲突、争议尚未定论、,不可能列入国考的题材范围。
    以上是如何在众多热点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热点中的考点。至于如何整理具体的热点,则属于方法层次,既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三、申论热点的搜集整理流程
    申论热点的基本搜集整理流程是三道工序:查、分、联。首先,“查”就是查明热点的“点”。通过查阅报刊、搜索网络等方式,了解近期(通常是指国考前夕一年之内的时间范围)哪些值得关注的热点,包括事件热点和观点言论热点,发生了什么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存在什么激起热议的言论。接下来,“分”就是分清热点的“热度”。这个热度不是指一般的社会、舆论关注程度,而是综合各界关注程度、国考热点标准等多种因素之后形成的“命题热度”。要利用查阅和检索得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了解观点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利害关系,对其轻重得失、敏感与否进行权衡,参照国考热点的“四性”标准进行辨别,做出结论,对符合国考命题特征的热点就要建立档案,以备深度研究查考;不符合国考特征的,就置之不顾,以保证用力专一、对重点热点的研究力度足够。最后,“联”就是把热点相关联系起来、综合整理,成为一篇可以利用为作答依据的材料。要利用材料形成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为考到同一问题或近似问题时提供作答依据,材料的来源就要尽可能权威,可从党和政府文件、领导人文章讲话、新华社之类权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搜集标准表述,即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包括问题概述、原因分析、治理思路和方案措施等,包括试题可能涉及的问题、原因、评论、对策各个方面,在文面上、头脑中进行综合,对关键性的标准表述牢牢记住,从而为应对热点在申论试题中的出现做好准备。
    在具体操作中,考生可将网上摘取的信息内容复制粘贴,存储成记事本文件,这样可除去网页的原有格式,便于重新编辑使用。
    热点靠攒,思路靠想。热点整理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考生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思考,要建立热点意识,持续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重要观点保持关注。只有平时的观察与思考达到一定的高度,考生才能对各种事件、现象有一个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在具体的申论作答中才会有的放矢。考生如果觉得平时的努力不够,在备考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新华网、人民网、政府网等权威网站上对一年来重大事件的专题汇总,参照上述“四性”标准,从中分析查找国考可能的考点,并加以总结分类,从而为申论备考奠定坚实的素材基础和认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6 14:22 , Processed in 0.067073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