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回复: 1

2017年公务员申论热点:以怨报德的苛刻正是见义勇为的克星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4-12 2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备考阶段,华图网校教你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申论科目更上一层楼。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注重细水长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17年公务员申论热点:以怨报德的苛刻正是见义勇为的克星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在商场被偷后,成都的陈女士用发帖来宣泄自己心情,并公开抱怨后来才提醒自己的男性路人。不谴责小偷却埋怨提醒者,陈女士遭到网友集体炮轰。几天后,帖子中的男性路人以当事人身份跟帖解释,称自己当时离陈女士较远,是追上去才提醒,之所以未动手,是因为小偷有几人,自己也担心打不过等。事情原本可以到此为止,但陈女士又抱怨这名男性路人应该以“跑几步,假装喊我”等提醒自己,再次遭到网友炮轰。这场隔空论战引发诸多网友热议。(11月2日《成都商报》)
   

196-16110P92PA0210.jpg

196-16110P92PA0210.jpg

     申论热点模拟题及详细解析
     模拟题
    对于两位当事人的言行,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解读】
    遭遇小偷,很不幸,被人提醒,虽然是在被偷之后,则是一件幸事,毕竟,遭遇偷窃,越早报案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女士应该感谢男路人才对。可是陈女士显然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男路人本应在小偷实施偷窃时即见义勇为,避免自己遭受损失,而非在小偷得手之后才出面提醒,所以男路人做好事做得不够彻底,也不够勇敢,“不是男人”。
    且不说即使目击了偷窃的全过程,男路人也要有个识别、反应并采取行动的过程,即使是出于胆怯、害怕报复、寡不敌众等原因没有当场制止,而仅仅是进行了事后提醒,男路人的行为仍然是值得肯定的。换作陈女士,面对当时的情景,也未必会有男路人的举动,就像男路人之外的其他路人一样。
    在陈女士看来,男路人有义务保护自己的财产,也有义务面对小偷见义勇为,这样的逻辑不仅混乱,而且有害。要求别人承担更多的义务,尤其是对于别人来说并不必要的义务,无论其打着什么样的幌子,本质上所反映的恰恰是当事人的自私自利。在这位女士眼中,别人对于她的安全,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财产安全,都有义务提供保护,保护不力,便是错,甚至是恶。
     【参考分析】
    对此事件,公众观点趋向于认为女子不该提出过高要求,不应该强求他人见义勇为,主张被盗者欠提醒者一句“对不起”或“谢谢你”。
    这位提醒陈女士的男路人之所以被她批评,甚至以“你是不是男人”相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积极采取行动的那个人,谁采取行动她就批评谁——如果当时无人提醒她,她的批评的矛头所指向的,可能就是所有沉默的人们,讥讽所有沉默的人们“不是男人”。积极行动者得咎,是对善意的极大伤害。
    为了实现自己自私自利的目的,要求别人为了自己见义勇为,而且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种要求是极不道德的。对于提醒者来说,提不提醒也与他是不是男人无关,因为,提醒不是义务,而是道义。所谓道义,就是你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去做,做了就应该被感谢、被赞赏,不做却不应该被谴责、被责难。
    求全责备是对善意最大的伤害。每个人都对来自他人的善意表示感谢,才会激励人们释放更多的善意,而无论这个善意是大还是小。每个人都要明白,别人没有义务一定要对你表达善意,而你却有义务在他人对你表达善意时回报以善意——感谢也是一种善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谁更应该被批评,显而易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064
发表于 2017-4-12 2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出对策】
    从道德的角度来说,能在违法犯罪行为实施之际,就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制止,确属最理想化的状态。不过,要真正达到这种层次并不容易,受到诸多外部条件的影响,比如自身能力的限制,还比如当时所处的环境因素。正因如此,提倡见义勇为也好,制止违法犯罪也罢,都要量力而行而非勉力为之,付出更多不必要的代价。这样的悲剧在现实中有很多,有的人明明自己不太会游泳,却下水救人,结果人救不上来反把自己的性命搭上。
    帮不帮是一回事,全力帮又是另一回事。助人者所认为的全力,与被帮助者所认同的全力,可能存在差异,但不应成为抱怨的理由。相比于完美的道德标准而言,更具操作性和更接近实际的践行更可贵,也更值得褒奖和提倡。进行道德的苛求,不是对道德的保护而恰是伤害。
    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道德的标准要求可以高一点,不过却不应成为僵化的教条,并作为对正确与错误的评判依据。一个人只要内心向善,那么其无论采取何种表现方式,作出了多大的努力,其行为都应当得到肯定。
    其实,就应当怎么做的“道德手段”而言,要不要做的“道德动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解决了要不要做的认识问题,那么才有如何做的技术性处理。现在用技术性的问题去进行方向的质疑,这无异于一种本末倒置。抱怨“提醒不及时”有失道德理性,也是对道德遵循者和实施者的粗暴伤害。
    在众多评论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评论:“你们就吵去吧,我仿佛看到小偷正在一边偷着乐……”的确,恐怕小偷最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的确,开口提醒比不上见义勇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见义勇为的勇气和能力,而别人也没有为你的损失而负责的义务。对男子来说,他是一个比较理智,并且保留善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以一当十的能力和勇气,做到这种信手而为的善意,也已经是尽力而为了。不能出手阻止恶,但也能够限制恶。当然,男子完全可以做的更好,比如说拍下对方的照片,或者出言惊动小偷等行为,但面对对方人数众多的状况下,相比更多的人会保持沉默的状态,男子的行为已经很勇敢了,值得赞许。
    与之相对应的陈女士的状态却有些无理取闹,带着一些泼妇的刁蛮。没有人有义务去为了你的利益冒风险,对你好的只有你自己的亲人朋友。一个陌生人,能够坚持在道德之路上开头提醒,已经是足够了。你的求全责备,不过是无理取闹罢了。换一句网络流行语——“我又不是你爸妈,凭什么惯着你?”,这也是为什么陈女士的话语一出,就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原因了,以怨报德,无怪如此。
    公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道德只站在大多数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 14:39 , Processed in 0.085888 second(s), 11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