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佳教育
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预计将于下半年举行,现在距离考试还有比较充裕的一段时间,抓住这段时间积极备考是应试者现在应该着手开始的工作。下面,京佳教育公考研究专家就结合以往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中逻辑判断的考试特点,就“真假推理”中涉及到的两种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为考生朋友进行详细地解读,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命题非此即彼的关系,其真假情况必定为“一真一假”:“所有的S都是P”和“有的S不是P”是一对矛盾关系,“所有的S都不是P”和“有的S是P” 是一对矛盾关系。 【例1】在超市里有四个存物柜,打开柜子后发现,第一个柜子里写着:“所有的柜子里都装着购物袋”,第二个柜子里写着“本柜子中有购物礼品”,第三个柜子里写着“本柜子里没有食品”,第四个柜子写着“有些柜子里没有购物袋”。
如果只有一个柜子里的描述是真是的,以下肯定为真的是( )。
A. 所有的柜子里都有购物袋 B. 所有的柜子里都没有购物袋
C. 所有的柜子里都没有购物礼品 D. 第三个柜子里有食品 【京佳解析】D 矛盾关系。第一个柜子和第四个柜子里写的话是一对矛盾关系,两者必然一真一假。又只有一个柜子里的描述是真的,因此第二个和第三个柜子里的描述都是假的。根据第三个柜子里的话为假,可知第三个柜子里有食品。故选D。
【例2】家里有四个孩子,分别为甲、乙、丙和丁。一天,放在餐桌上的糖果少了几颗,母亲问是谁偷吃了糖果,四个孩子各有说辞:
甲说:我们中有人偷吃了糖果;
乙说:我们四个都没偷吃糖果;
丙说: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偷吃糖果;
丁说:我没偷吃糖果。
如果四个孩子中有两个说的是真话,有两个说的是假话,则说真话的是( )。
A. 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B. 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C. 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D. 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京佳解析】A 矛盾关系。甲和乙的话是一对矛盾关系,两者必然一真一假。又因为四个孩子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两人说的是假话,因此丙和丁的话也是一真一假。假设丁的话为真,则丙的话也为真,与上述推理矛盾,因此丁的话是假的,丙的话是真的。根据丁的话是假的,可推出丁偷吃了糖果,进一步推出甲说的是真话。故说真话的是甲和丙。故选A。 二、反对关系 1. 上反对关系
上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的关系,其真假情况为“可以同假,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所有的S都是P”和“所有的S都不是P”是一对上反对关系。
2. 下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不成立的关系,其真假情况为“可以同真,不能同假,至少有一真”:“有的S是P”和“有的S不是P” 是一对下反对关系。
【例3】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
(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 )
A. 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 B. 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C. 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 D. 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 【京佳解析】D 上反对关系。(1)和(2)是一对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又只有一个断定是是假的,所以(3)一定是真的,进而可以推知(2)是假的,那么(1)为真。综上可知,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全程肯定命题为真,则特称肯定命题一定为真,D项一定为真。故选D。
【例4】期末考试后,有三位学生先后找到老师询问考试结果。老师尚未结束阅卷,因此每次都回答的模棱两可。回答第一位学生时说“有人没过”,回答第二位学生时说“放心,总有人过的”,回答第三位学生时直接吓唬“你没过!”。事后证明,老师的回答只有一次是正确的。
可以推断,此次考试的结果是( )。
A. 全部都过了 B. 全部都没过
C. 仅有第三位学生没过 D. 过的人数不确定 【京佳解析】A 下反对关系。老师的第一次回答和第二次回答是一对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又因为“老师的回答只有一次是正确的”,因此老师的第三次回答一定是错误的,故第三位学生通过了考试。那么老师的第二次回答是正确的,故第一次回答是错误的,即所有人都通过了考试。故选A。
京佳教育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