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1|回复: 2

2015年政法干警文综备考:二十八大高频考点(中国古代史)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4-11 16: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25.jpg

025.jpg

      考点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国家政权。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考点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主要兼并战争:
    (1)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
    (2)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3)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合纵家:公孙衍)
    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连横家:张仪)
      考点三: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2)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⑥统一度量衡。
    (3)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影响/结果:商鞅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四:诸子百家
   


      考点五: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①赋税沉重。②徭役繁重。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起义军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第二年,农民军在秦军进攻下,遭巨大挫折,吴广、陈胜先后被部下杀害。②由刘邦、项羽等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3)历史意义:①陈胜、吴广发动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的汉初统治者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②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他们高呼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六:文景之治
    ①原因﹕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②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考点七: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考点八:丝绸之路
    (1)路线: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
    (2)意义:①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出发,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考点九:秦汉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力提倡儒家学说,还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王充——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在《论衡》一书中。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他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张衡——发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神医,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10
发表于 2017-4-11 16: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点十:淝水之战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
    (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考点十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齐民要术》:作者是贾思勰,北朝(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王羲之:我国古代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考点十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联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评价: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了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考点十三:三省六部
    (1)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②六部为尚书省下所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2)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考点十四:隋唐科举制度
    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发展,唐太宗加试经史、杂文,武则天创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加考诗歌;明清八股取士;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1)隋朝创立,唐朝完善: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2)实行科举制的意义:①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科举制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考点十五:安史之乱
    原因: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政治十分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一是外重内轻:唐玄宗为加强边境防御,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军镇(称藩镇),长官叫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总揽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不听中央节制,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二是军备废弛:唐朝中央兵士多是市井之徒,不能作战;地方兵器腐朽,不能使用。
    经过:755年,管辖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攻占洛阳、长安。两年后,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洛阳。后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763年唐军终于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影响: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①安史之乱破坏了北方的经济。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将拥兵自重,不服朝廷管辖,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③边防空虚,边疆地区不时告急。④北方人口南移,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考点十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初统治者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受田一百亩。其中二十亩可以传给子孙,叫作“永业田”;八十亩归农民使用,死了以后由政府收回,叫作“口分田”。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谷物二石,叫作“租”;纳绢二丈或布二丈四尺,叫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规定年龄限制。
    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租庸调制,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十七:两税法
    原因:唐朝中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考点十八:隋唐文化
    雕版印刷术:①发明: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盒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表现:唐末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僧一行: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千金方》: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写出的医学著作,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考点十九:澶渊之盟:(宋与辽)
    (1)时间:在宋真宗统治时(1004年)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的双方在边境的贸易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418
发表于 2017-4-11 18: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点二十:经济中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④南宋时,完成转移;⑤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等。
      考点二十一:行省制度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主要内容:①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②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③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影响:①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③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二十二: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宋代指南针(也叫罗盘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他创制“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事,比英国类似的历法早了800多年。他著有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该书记述了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郭守敬:元朝杰出的科学家。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宋词: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兴起于五代,盛于两宋,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①北宋苏轼:词豪迈奔放,意境开阔,雄浑壮观,“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豪放派。②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婉约派。③南宋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爱国忧民的爱国豪情,豪放派。
    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①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有关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②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淳朴。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绘,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记述了从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考点二十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主要措施:(1)政治上:①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加强对百官和百姓的监督;②太祖大杀功臣并废除宰相制度;③设立廷杖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已发展到了顶峰。(2)思想上:①八股取士,钳制人民的思想;②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妨碍社会进步,拉大东西方差距,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二十四:明末农民战争
    原因:①明末统治腐朽。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掌握特务机构,残害人民。②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田赋加重。③明末,陕北连年灾荒,官府照旧催逼租税。
    经过:明朝末年,王二在陕北首先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闯王”高迎祥的义军,是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张献忠攻陷武昌后,建立大西农民政权,用“大顺通宝”。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继任闯王。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农民拥护,攻克西安,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用“永昌通宝”。
    意义:明末农民起义军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着我国的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二十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过程: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1662年初,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意义: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考点二十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初期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作出巨大贡献,其主要表现:
    1、平定三藩叛乱。清军入关前,明朝的耿仲明、尚可喜和吴三桂等将领,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先锋。清朝封他们为藩王。三藩手握重兵,割据称雄威胁着国家的统一,I673午康熙帝下令撤销三个藩王。吴三桂首先举旗叛乱,耿精忠、尚可喜相继响应。康熙果断地调兵遣将,进行镇压。经过八年的战争,平定了三藩叛乱。
    2、设置台湾府。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3、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清军入关的时候,沙俄乘机入侵,强占我国雅克萨等地。为了保卫边疆不受侵犯,1685年和1689年,清政府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取得雅克萨自卫战的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何题。1689年,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4、蒙古:准噶尔部是蒙古族的一支。1690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5、新疆: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6、西藏: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考点二十七: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康熙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十八:明清文化
    【科学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揭露和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学识渊博,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合实际的学风。他身体力行,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富有价值的著作。他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王夫之: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6 20:45 , Processed in 0.086578 second(s), 11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