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6 16: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 解析: 本题属于经济常识题。(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故答案为D。
2.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常识。题目要求解释原因,AD并不是解释原因的,所以可以排除。选项C不能作为解释购买保险成为有些国家的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的原因。题干中提到“私人保险支出越多的国家往往越富有,在这些国家,购买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也就是说,在富有的国家里,购买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二是保险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3. 解析: 本题属于地理常识题。日食,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故D错误,答案为D。
4.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常识。B选项,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首次将之称为“丝绸之路”即被广泛接受,而不是皮罗德,表述错误。C选项“丝绸之路”没有经过美洲。D中的新丝绸之路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横贯亚欧大陆,途经中国东西部和中亚、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不只是17个),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陆路通道。故答案为A。
5.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常识。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性,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这句话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规律。故答案为A。
6.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和成语辨析题。根据最后的“两者再次找到契合点”可知前面也是在强调二者的相似性,一拍即合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或比喻两人意见容易一致,不符合语境。相辅相成指相互补助,互相促成,也不符合语境,因此排除AD项。第二空借鉴与评价不搭配,因此排除。故答案为C。
7.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第一空,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窜改就指改动,因此第一空使用篡改更为恰当,排除AC两项。驱除是指驱逐,排除;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邪祟等)。这里用“祛除”符合语境,排除D项。“溶解”指物质成为溶液的过程,而“融解”的意思为融化,句③只能用“融解”。故答案为B。
8. 解析: “认同”有三层含义:1,认为一致、相同;2,认为彼此是同类,具有亲近感或归属感;3,赞同。创新性人才对既成的事实具有批判精神应该是不“认同”。“拘泥”:固执,不知道变通。此处强调的是求异思维,善于创新,含有此意思的是“不拘泥”。故本题选A。
9.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根据第一空,通过,“部门、地方”、“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以及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知,部门和地方没有彻底进行改革,即可以说是受到它们利益的掣肘和牵制;这里不能说诉求,词义与语境不符;不能选阻挠,阻挠词义过重,在改革中,在简政放权等方面部门、地方不会做与政策相反的事情,只能说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部们和地方利益者可能会消极对待,但根据语境不能是阻挠。排除AB。第二空,整体上作者对“部门、地方”的感情倾向消极,“樊篱”比喻对事物的限制,一般用于旧的思想、观念等的突破。束缚指捆绑,指约束限制。两者相比较,樊篱消极色彩比束缚重,更适合语境色彩,根据择优选项原则,故本题答案为C。原文出自《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0. 解析: “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虚张声势”指假装出强大的气势。“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表贬义。“豪言壮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文段说明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言论激烈、出格,用“危言耸听”修饰最为恰当。故答案为A。
11.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第一空是形容那些留守的老弱妇幼,“看守”、“留守”不如“守望”合适,因为“守望”除了“留守”,还带有“盼望”之意,更能表现出他们那种特有的心态,排除 B、D。再看第二空,“担当”与“重任”搭配恰当。故答案为 A。
12.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空格前有顿号,说明前后两词意思相近相关,即空格处所填之词应和“扬短避长”所表达的意思相近。“扬短避长”在这里有舍本逐末,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的意思,B项“削足适履”有“不合理的牵就凑合”的意思,二者意义最相近,都有不合理地迁就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B。A项“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以次货充好货。C项“委曲求全”比喻顾全大局,暂时忍让,是积极意义。与原文不符,故而排除。D项“弄虚作假”比喻耍花招,用虚伪面目或假冒物品行骗。均是贬义,与要求不符。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13.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A项担当痛苦显然搭配不当,排除;B项用承担来修饰痛苦,与题目愿意不符,排除B。忍受是指把痛苦、困难、不幸的遭遇等勉强承受下来;遭受痛苦也能表达出此意,只是程度较忍受稍轻。第二空,痛苦可以减轻,但是痛苦是不能阻止的,排除D。故答案为C。
14. 解析: 本题考查主旨概括。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成本决定了绿色燃料的发展速度”即为主旨句,后面内容都围绕主旨句展开论述,解释绿色燃料在成本上仍需大量投入,故正确答案为B。
15.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过剩,是由于贫困家庭所占有的自然资源和拥有的物质资本,不能满足家庭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规模效益”要求。故答案为D。
16.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段主要阐述了日本文字在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时期,均受到汉字的影响,C选项正确。易错选项B和D,B选项“汉字在日本的影响和地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文段主要论述的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D选项“日本文字与汉字的联系”过于泛泛,也不正确。A项漏掉主体汉字,显然不正确。故答案为C。
17.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这段话以仙人掌为主题,第一句谈了仙人掌的生长环境——虽然生长在“沙漠、悬崖”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但是它依然坦然无忧,笑迎日出日落,说明它生命力的顽强;第二句谈到了仙人掌安身为乐、无忧为福,说明了它情趣的自然。故答案为C。A项中“风骨是秀爽的”原文没有提到;C项中“精神是高尚的”没有提到;D项中“平常的花瓶”没有提到。
18. 解析: 本题属于态度观点题。选项A可以直接从文段中找到,但它不是本文段主要要表述的观点;文段中并没有提及皮肤的结构与皮肤的功用,所以可以排除C ;选项D,在文中并没有提到,所以也可以排除。由文段中“冬天出汗时,皮肤干燥,再加上这些部位与外界接触、摩擦,皮肤变得厚硬又缺乏弹性,当活动张力过大时,就会引起皲裂”,我们可以得知B能够正确反映文段的观点。故答案为B。
19.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题。由“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认为只有孔子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可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认为“经”跟“经纬”之“经”有关系。故答案为C。
20.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题。D项表述过于绝对,文中的表述为“而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的木材(如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而不是“使用以前不用的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等”。故答案为D。
21. 解析: 本题考查几何问题。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切下的正方体的边长为6分米,第二次切下的正方体的边长为4分米,故最后剩下部分的体积是10×8×6-6×6×6-4×4×4=200立方分米。故答案为B。
22. 解析: 本题为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问题。解法一(直接法):如果全部合格可得300×6=1800(元),而实得1752元,则损失1800-1752=48。由题意可知一件不合格损失6+18=24(元),则不合格品件数为48÷24=2(个),合格品件数为300-2=298(个)。故答案为D。 解法二(方程法):设合格品件数为x,则不合格品件数为300-x,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x-18(300-x)=1752,解得x=298。故答案为D。
23. 解析: 设B孔的流速为x时才能保证用96小时恰好装满此桶。从A孔流入同时从B孔流出,如果通过A孔的速度为3升/小时,说明桶中蒸馏水的蓄积速度为(3-x)升/小时。64/(3-x)=96,解得x=7/3。故答案为C。
24. 解析: 设孙速度为X,张速度为Y,那么X+Y=20/2=10,由于题目中他们的速度一直没变,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小孙返回甲地肯定也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2个小时里头孙比张多行了2公里,可以得出:X-Y=1,所以X=5.5。故答案为C。
25. 解析: 本题考查平均数。总的平均分=总的分数/总的人数=(20×80+30×70)÷(20+30)=74。故答案为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