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回复: 0

时政热点:用大数据聚焦“四风”是改革大思维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6-9-10 0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第一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用大数据聚焦“四风”是改革大思维。

2015年,截至11月30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2128起,处理4323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9011人。2015年共通报曝光问题6110起,占查处问题的五分之一左右。(1月3 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如果不是中纪委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或许我们也难以准确知晓全国有多少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查处,当然更不知道还有这么干部被查处的消息竟然没有被通报。应该说这个中纪委的反“四风”年报确实戳中了要害,也抖出了猛料,不仅让公众感到愕然,而且也对地方纪委形成了倒逼,不过从从严治党的层面看,这种大数据的审视干部违规行为更是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改革思维。
“互联网+”时代,中纪委如何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治国理政战略?显然不能继续沿用老办法,而是要与时俱进。从中纪委近年来的具体举措来看,确实也做到了求新求变,做到了因时而变。
2013年开通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平台, 2014年设立的“四风”举报直通车, 2015年开启手机客户端,2016年元月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不仅形成了“网报刊”一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互动发展的传播格局,而且构建了“一网一端一微”的立体传播形态。用大数据来综合分析反“四风”情况,显然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延伸和延续,同时也向地方纪委传递出了明确信号,全面从严治党并不是在框架和理论上进行取势,而是要从改革创新的思维思路上去破题开局。
客观而言,“四风”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搞运动式的歼灭战,而是要持之以恒的打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掐住七寸,如何切确制导?显然需要对现有的各种违规违纪进行切确分析。在2015年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到处理的43231名党员干部中,省部级有8人、地厅级441人、县处级3818人,受处理的县处级及以上级别干部人数比上年增长51%,其中地厅级增长123%,县处级增长45%。
通过数据分析,这就为地方纪委提供了明确指向和重拳打击措施。亦如切确扶贫一样,在“四风”问题的查处上也要做到切确锁定,切确打击。这对于地方纪委来说,也是一种新思维,不搞大海捞针和普遍撒网,而是瞄准病灶,重点施策,“四风”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对干部违纪违规的查处并不在于要把某些党员干部“一棍子打死”,而是在于治病救人,在于警示更多的人,换句话说是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底层群众的角度看,近年来地方纪委对党员干部违规违纪的查处和通报力度都有所加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注重一些典型案例的通报,而对于更多的干部违规违纪信息却成了“内部文件”。
从中纪委的大数据分析来看也应验了这个问题。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2128起,但通报曝光的则只有6110起,占查处问题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通报曝光的地厅级干部占处理人数的19%,县处级为17%,并且还有“零通报”存在。显然地方纪委存在一种“捂盘”心态,同时也为一些党员干部释放出了一种错误信号,无形之中也助长某些歪风邪气和“四风”问题。如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然就会对症下药,重点对干部通报问题较真碰硬。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公时事政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9 05:32 , Processed in 0.075567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