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 发表于 2016-6-23 15:53:40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六期)

行测
在下列关于举证责任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刑事诉讼中,证人是承担举证责任的主体
B.在某些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也须承担举证责任
C.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承担举证责任
D.举证责任不涉及刑事案件被告方
【答案】C。解析: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但有提供证据和对证据质证的权利。

申论:信访如何实现“理性选择”

信访立法的重点究竟是约束权力还是权利?是保障还是限制信访自由?无论从宪法规定,还是信访功能来看,答案不言自明。
一审稿曾引发争议、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信访条例》,近日正式公布,并将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正式《条例》中,拟禁止信访者自残、用令人厌恶的服装道具等曾出现在一审稿中的多条禁止条目已被删除。
立良法才能推善治。在深圳的信访立法中,如果说建立重大事项信访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负责人接待群众来访等制度体现了一种进步,那么此次将一些遭受诟病的规定删除,同样体现了对民意诉求的尊重,彰显了深圳人大的积极作为。
正如深圳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所言,在一审稿中,“不得使用令人恐惧或者厌恶的服装、道具等方式上访”,表述主观、难以把握;“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应当采用电话或者书面形式提出信访事项”,是对信访人权利的限制、对传染病人的歧视。类似瑕疵,与立法技术有关,也与主观认识有关。
当前,地方性立法经常有相关部门参与起草,这种起草的模式有专业化、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同时也折射着起草者的认识水平,甚至沾染了部门利益倾向。可以设想,如果将“令人恐惧或厌恶”作为判定标准,最终结果必然异化为“令执法人员恐惧或厌恶”;而禁止“自残式上访”的背后,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懒政思维。在“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的语境中,无论是“自我松绑”式的扩权冲动,还是“何不食肉糜”式的禁令,都显得不合时宜。
所谓“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在这个意义上,与删除上述法律条文同样重要的,是对有关部门错误认识的纠偏,是对国家信访制度初衷的重申。
不可否认,不管是权利还是权力,其行使都有边界。就信访而言,信访工作有责任追究制度,信访人也有不得扰乱公共秩序、不得侵害他人权益的义务。然而,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每一部法律都有其价值取向。信访立法的重点究竟是约束权力还是权利?是保障还是限制信访自由?无论从宪法规定,还是信访功能来看,答案不言自明。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深圳信访条例一审稿中的许多禁止性规定,当初会引来如此多的反弹、质疑和冷嘲热讽。同时,它也启示我们,杜绝那些非理性的上访方式,除了启动“行使权力思维”,更要唤醒“尊重权利意识”,认真分析信访人跳楼、爬高架塔、实施暴力、堵塞交通、自残等行为,有多少是“哗众取宠”?有多少是“以闹取利”?有多少是“救济无门”?
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的今天,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信访活动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时期。无论是维权、监督还是建议类的信访,固然会给有关部门带来挑战,但它同时也是新时期改进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而如何发挥信访上传下达、联系群众的功能,如何把信访纠纷纳入法治轨道,鼓励群众更加理性地选择救济渠道,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这是对治理水平的考验,也是对执政理念的检验。


面试
题目一:某同事在一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帮了你,并到处宣扬,在工作中还经常对你指指点点,以致同事和领导对你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你怎么办?
【答案要点】
同事在我工作的关键环节帮助了我,我应该对这位同事表示感激。同事之间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
对于他的宣扬和对我工作中的指指点点,我也会虚心接受,听取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以改进我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同事和领导对我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这是问题,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肯定在自己的岗位上自己的能力特长,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相信领导和同事会改变对我的看法和态度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能够虚心接受同事和领导的批评指正也是促进自己能力的提高成长。所以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成长的前提条件。

题目二:现在城市热衷于改名,将城市名字改为本地的名胜古迹或者名牌产品的名字,比如贵州省贵阳市想要改名为茅台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
对于各个城市热衷于改名字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城市改名有其积极的方面但是也有负面作用。
其积极方面:
1. 城市改名字有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比如贵州改名茅台,茅台在中国的知名度比贵州还要高。
2. 城市改名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和名牌商品经济。
但是盲目跟风地改名,也有不利的方面:比如
1. 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
2. 城市改名难以更改人们已经习惯的现有名字,最后新名字不被认可又不得不改回来。形成反复改名的不良现象。
3. 城市更名动辄花费几百万,包括城市各个单位各个行业以及这种证件的更名活动,在一起程度上会劳民伤财。
对于城市更名热,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能够起到经济文化发展传承的,经过多方考证和认可的新名字是可以接受城市改名的。随意的跟风改名我们是坚决不赞成的。

本习题区选自:《公考资讯每周速递》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包含:“公考资讯每周速递刊”(每周发刊)和“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专题刊”(不定期发刊),每周五为订阅用户免费发刊,内容涵盖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及其他公职类考试的招考信息、备考指导、精品专区及考试练习等。您只需留下电子邮箱在线订阅即可及时了解相关资讯。详细订阅信息请查看网址:http://edm.offcn.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