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卷(一)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至今已向社会释放出下岗职工约3000万人。目前,包括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等在内的城市低保对象约2200万人。此外,1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也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道。市场体制在带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的同时造成了新的贫困群体:城镇的下岗、失业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职工。据社会统计专家朱庆方测算,城镇贫困人口约有3000万人,贫困面为8%左右。
弱势人群的出现,是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的集中显示,而关注弱势群体,即是关注改革和改革进程。 实际上,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较为集中的诸如就业问题、农民减负增收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都直指弱势群体的援助问题。到了现在,我们必须承认,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农业农村改革、税收、法律援助、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盘点一下这几年“两会”的一些关键词,我们可以列举出不少抢眼的词语:如市场经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和谐社会。这其中,我们感觉“和谐”离大家最近,让百姓感受最深,它包容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和谐”是我们追求的共同愿望。但要真正让社会的每一分子都享受到和谐之美,就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吃饭、穿衣、住房问题,解决好他们看病难以及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而要实现这一切,则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逐步建立,关注弱势群体应该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
2、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一批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在我国,目前主要包括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城乡贫困人口、部分老龄人口以及少数临时遭遇灾祸的人员等。虽然,“弱势群体”的落脚点在“群体”,但它主要表达的不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而是一个主要表达性质的动态概念,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弱化”特征和趋势将更加突出和显化,几乎成了全球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政府首脑会议上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就是: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分享繁荣的过高期待与快速变革和调整的现实所驱动的。全球化伴随着更多的贫困、失业和社会分裂,而这些贫困、失业和社会分裂却恰恰存在于孤立、边缘化的暴力行为中。许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对未来——自己和他们孩子的未来——的危机感正在加剧。
国外一位资深的政策分析家提供的数据表明,在全世界欢呼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同时,全球仍有10多亿人仍然生活在日益恶化的贫困状态中,其中主要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儿童、老人、失业者和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这位分析家还对触目惊心的全球社会不平等事实作了形象的概括。1996年,世界人口中最富有的五分之一拥有的收入是最贫困的五分之一人口的30倍。到1997年,富人的平均收入比穷人多了78倍。占世界人口12%的非洲只拥有世界贸易和投资的1%。 而且,如果没有积极的救助和各种制度化的保障,全球化是很难从总体上改观弱势群体状况的,弱势群体将永远被埋葬在社会的最底层,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害者。
尽管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对弱势群体贫困状况的定义可能有不同看法, 但在全球化进程中,弱势群体边缘化和贫困化趋势的加重却是不容忽视的。贫困对社会造成的后果无疑是破坏性的,它会对教育的成效、健康和就业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冷战期间,大量的贫困现象常常是与所谓的“第三世界”相联系的,而现在这种边缘化的倾向也开始出现在以前的“第二世界”中。既使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本身,一部分人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也开始在全球化中变得愈来愈贫穷。如在一些去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工人劳动岗位的丧失程度要大大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的失业人数几乎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生活水平下降和失业带来的心理效应和社会效应无疑会影响到自杀、暴力犯罪、精神失调、家庭危机的发生率,而且因收入下降而产生的这种影响还不会就此止步。
具体到我国而言,改革开放所进行的资源重组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社会分化程度进一步拉大,这一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凸现,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本来,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是发生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的时期。原来的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的农民和老弱病残的人口中,他们远离社会的中心,且具有较长时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惯性,似乎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无意识”现象。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快速发展,而作为社会中心的城市本身却并没有均衡地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幸福,相反,还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新生弱势群体,这不能不特别令人瞩目。再加上这一现象又与WTO、全球化等新生事物纠缠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多变的现象。具体来说,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可能使传统的弱势群体这一动态群体产生新的变化,从而出现一个新生的弱势群体现象。
3.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和金融、贸易等服务性行业将被迫参与到全球性的竞争中去,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有限市场竞争中生存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许多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和准备不够将陷入倒闭的危险。失业下岗人员的数量将会进一步上升,而传统行业的就业空间会进一步压缩,如何适应WTO和全球化的挑战,可能是每一个企业和城市居民今后不得不考虑的重点,尤其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单位”体制内的人群,生活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与失业下岗相伴随的是,城镇部分居民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失业意味着失去全部的生活来源,加上城市相对较高的生活支出,其结果只能沦为新的贫困群体,其社会地位也将从一个原来比较高的层面急剧下降。为了生存下去,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将会被迫卷入各种犯罪和反社会活动,用非法手段获得经济制度拒绝提供给他们的东西。
处于边缘状态的城市农民工生活状况日益令人担忧。数量较多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具有“城市人”与“农村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农民向工人的“过渡人”,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同时又是一个既难被传统农民认同,又难被城市居民接纳的“边缘人”。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他们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事城市职工不愿干的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却享受不到或不能完全享受所在单位正式职工和城市居民应有的福利待遇和其他权益,所获报酬也比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在努力建设好一个个城市的同时,却不断地受到城市方方面面的排斥,并随时都有被解雇而流浪在街头的危险。到目前为止,这个群体已经达到上亿人的规模,事实上已构成了城市社会特有的“二元结构”中的“一元”,成为城市社会特别应当关注并加以保护的一个新生群体。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全面进入WTO,这些新生的弱势群体,如果继续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制度化保障,他们的生活状况将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和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新生弱势群体大都属于相对贫困,而相对贫困与相对剥夺感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在相对贫困的基础上势必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特别是由于新生弱势群体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差距悬殊的不同群体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社会,相对丧失感、相对剥夺感更为强烈,而且具有这种相对剥夺感的人数往往超过了现有弱势群体的范围,表现出一种“晕轮效应”。
4.曾策划制造12起血案的职业犯罪者张君,将暴力取得作为获取利益的方法。但他及同伙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进城打工者。他们在要寻求机会又相对贫困的状态下,屡受挫折,犯罪人格在弱势境遇中得以培植。张君自述,“我走上这条路,主要原因是贫穷。我家在农村,12岁时母亲得癌症没钱治,去世了。父亲也长期患有肺结核,家里一贫如洗,所以我想发财。”“我买到第一支枪那天晚上,一夜没有睡着,一直把枪抱在怀里。我在想,有了枪,权力、金钱、女人、荣誉,什么都有了。”
2003年沈阳“1·18”银行抢劫案开创了持械、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的国内先例,手段之凶恶令世人震惊。案中主犯张氏三兄弟从小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父亲早丧,母亲先后四次改嫁,全家仅靠张母微薄的收入和民政部门的救济金生活。在法庭上,张显辉解释犯罪动机非常简单:“没钱了,就抢呗。”
河北石家庄爆炸案的制造者靳如超是一个残疾人,其仇恨与报复情绪的积累,与其生活中受到社会歧视,缺乏社会同情不无关系。
最近,农民工王斌余讨薪受辱,激愤之下连杀4人,被一审判决死刑,成为社会热点。舆论普遍对王斌余抱以同情,而是否应对其轻判,法学界激烈争论至今未平。王斌余悲剧的代表性在于,一个身处弱势群体之中的人,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终于酿成血案。透过这个孤立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弱势群体犯罪之所以发生,与社会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和心态失衡现状的忽视有直接关系。
弱势群体犯罪首先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绝大多数情况这种犯罪都是作为维持温饱或立足于城市的方法,这和青少年犯罪是为了好玩或者其他目标的犯罪有很大的区别。一位因诈骗而入狱的务工人员表示,“我怕死,更怕穷”。被群体接纳是任何一个人的本能,弱势者获取经济利益也往往是为了获得他人尊重,从而改变被社会排斥的现状。这种犯罪已不同于以往人身犯罪中被害人常常与犯罪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起到诱因作用等情况,很多犯罪是对无辜的对象实施侵害,犯罪手段的升级表明了犯罪心理恶性的升级,但这种发泄往往只使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有时弱势群体的犯罪的触发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只是想改变不平等的遭遇,或对生活中一件小事的处理不当,都会引来严重后果。
弱势者在满足自身低水平的资源要求时,会因所使用手段的越轨而侵犯社会的总体利益。只要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社会要求勤劳致富,有人却制假贩假;北京要防沙尘暴,有人却在草原上挖甘草、拉发菜。这些都是弱势者脱贫手段与法律的冲突。然而,面对在矿井内被淹死而得不到补偿的矿工,你能指责他缺少法律意识,未签订劳动合同吗?面对上千万之众在城市中从事“三陪”等灰色产业的农村女孩,我们能说她们不愿意勤劳致富吗?不能,这就是弱势群体的弱势所在。如果伸张权利,他们就可能失去工作,如果讲究道德,她们可能在城市中无立锥之地。
5、在解决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政府是无疑是主导性的力量,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政府理应扮演主导性的角色。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分析19世纪中叶的法国农民时所说的:“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在某种意义上讲,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城市扶贫政策是嵌入在各种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之中的,旨在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以反贫困为专门目标。改革政策的设计者对于城市贫困的相对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对于城市反贫困的系统考虑,以致现行的反贫困政策具有明显的对策性、应急性特点。
在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职工生活受到影响,政府就要求开展“送温暖”活动,并动员工会系统帮助困难职工,或者要求银行增加贷款帮助困难企业度过难关,或者要求企业发掘潜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当企业困难表现出持续性而不得不走向裁员时,政府才意识到完善失业保险的重要性,并出台“再就业工程”和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政策;当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无法落实时,政府才一再推进“两个确保”;当这些政策都不能奏效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受到高度重视。从这种意义上说,现行的城市扶贫政策实际上是“救火”政策,哪里起火,就应付哪里,没有长远的目标和周密的考虑。
6、14年前,一批法学界和经济学界的中青年学者聚首京城,讨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话题:效率与公平。与会者达成一个共识:在现阶段中国,应当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其意思是,首先要把经济搞上去,只有在财富增长的基础上才可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平;同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解决好公平问题,以便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那时,把公平摆在“兼顾”的位置上,实际上含有“一时还有些顾不上”的意味。而之所以“顾不上”,无非是说实现分配公平的物质条件还不够。现在看来,这个认识是有局限的。十几年的经验证明,首先,公平的要求并不仅限于分配领域;其次,实现公平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
农村进城人员绝大部分是务工的。他们没有从事投资经营的资本,只有劳动力。他们当中许多人缺乏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那“累、脏、险”的工作。在每一个城市的每一条新铺的道路上和每一栋新盖的大楼中,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当城市人潇洒地享受生活时,有许许多多的进城农民在为他们提供着保洁、保安、装修、搬运、保姆等各种服务。但是,从城市“父母官”到普通居民,很少有人把他们看作城市的成员。这些人没有户口,不能享受社会保险。他们的孩子不能在城里的学校里念书。他们在工作场所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护,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的现象十分常见,领不到工资和工伤事故得不到赔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他们常常居住在狭小拥挤、秩序乱和卫生差的边缘社区。他们还要为取得在城里居住和工作的资格支付多种费用。此外,他们还常常遭到公安、城管、工商等等执法人员的粗暴对待。可叹的是,城市的人大、政协和政府很少把这些人的福利和权益保障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他们就外来人员讨论的议题,更多的是如“管理”或“治理”。
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证明,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从保护弱势群体做起。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消费者是弱势群体,我国都已经为保护他们的权益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在我国,进城农民也是弱势群体,可是现在还没有保护他们的专门法律。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有关部门迄今为止还没有提出保护进城农民合法权益的立法计划。
7、“共生(symbiosis)”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意味着“不同种的生物共同生活”。社会学将其借用过来,意指人类社会不同群体、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关系, 其实质上是表达异质群体结合的一种社会方式。“共生”与“共同”不同,“共同”意含当事者共同具有某些价值、规范和目标;而“共生”则是以异质者为讨论的前提,尽管在价值、规范和目标方面有所差异,但是正由于这些差异,才使相互间在生存过程中能够建立更加“相互生存”的关系。共生发展就是各异质群体在共生关系的基础上谋求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针对弱势群体的政策选择上,首先需要确立的价值理念就是,无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发展潜能如何,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与所谓的“强势群体”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一种“共生发展”的关系。
然而,要实现社会“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共生”关系,社会弱势群体就有必要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以抵御强势群体可能附加的支配关系。但这种利益共同体的结合及其相应效应的发挥,是必须有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作后盾的。因此,建立在共生发展理念上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扶助弱势群体不可或缺的政策选择途径。而“社会支持”,简单地说就是“在社会环境里改善人类生存的力量或因素”。 尤其对弱势群体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就整个世界而言,全球化趋势的可能结果是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代价太大,必须在努力提高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扩大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积极的社会支持措施,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竞争力。
三、作答要求
1.阅读给定材料,请就材料所反应的主要问题写出不超过300字的摘要。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5分)
2、给定材料3中提到了“晕轮效应”,请结合“给定材料2、3”,简述城市新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字数不超过300字。(20分 )
3、请根据材料5中提到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 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提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方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400字左右。(25分)
4、请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弱势群体问题,以“公平和效率”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1000字。(30分)
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200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
《申论》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1.阅读给定材料,请就材料所反应的主要问题写出不超过300字的摘要。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5分)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一批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在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对于弱势群体也越来越关注。在世界范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弱势群体范围蔓延,从而由贫困带来自杀、暴力犯罪、精神失调、家庭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和进入WTO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城市新生弱势群体开始出现和壮大,随之带来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问题令人堪忧和弱势群体犯罪等问题。要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为主导型力量,建立完善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摆正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竞争力,使之在社会中和谐共生。
2、给定材料3中提到了“晕轮效应”,请结合“给定材料2、3”,简述城市新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字数不超过300字。(20分 )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
一是为适应WTO和全球化的需要,国内相对较底层次的就业空间进一步压缩,大量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致使本身处于资源短缺和发展潜能有限的弱势群体的就业更加困难。
二是生产能力无限性与消费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许多企业用低工资的手段来降低劳动力成本以提高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本身消费能力就十分有限的弱势群体家庭预算支出急剧下降,其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是WTO和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新的威胁,农民群体在逐渐产生分化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传统农民将陷入边缘化的危险。
四是城市无业者、新移民、贫民的数量进一步上升,成为城市新的弱势群体。由此,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
3、请根据材料5中提到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 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提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方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400字左右。(25分)
政府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发挥主导性作用:
一、政府要进行相关的立法,以法律法规形式确保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公共机构通
过对弱势群体保护行动的计划、政策和法律服从,承担起执行这些法律规章的责任。
二、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或选择,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政府还要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公共政策倾斜和公平就业机会。建立失业保障基金,同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设立退休养老基金;设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对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改革,投入更多的资金到社会保障中来,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三、政府有责任把公共服务工作的触角伸向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办急事、难事和好事,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
四、政府应建立扶贫监测体系。把扶贫纳入宏观调控之内,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一套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制度,以便及时调控和采取对策。形成统一的扶贫管理体系,使扶贫工作制度化、社会化。
4、请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弱势群体问题,以“公平和效率”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1000字。(30分)
关注弱势群体 兼顾公平和效率
近年来,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引起“两会”的特别关注,并进入决策层的施政视野,这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兼顾公平”。 14年前,中国学者在讨论“公平和效率”问题时,把公平摆在“兼顾”的位置上,这实际上是含有“一时还有些顾不上”的意味。但现在看来,这个认识是有局限的。十几年的经验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效率优先”固然重要,但“兼顾公平”更不能荒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把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是我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同时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转变,预示着我们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阶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公民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平等地保障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合法权利。其中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在我国当前具有尤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而且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弱势群体己达1.4亿人左右,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1%-14%。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必须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特殊群体。若漠视他们的利益需求,则势必会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造成新的社会不公现象;也势必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危及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安全运行。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国家和社会应当关注社会公平,只有公平了才能实现贫富和谐。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社会不是要消灭收入差距,而是要调节收入水平过分悬殊,取缔非法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抑制社会矛盾。而实现贫富和谐,关键是要解决好社会弱势阶层的过低收入和贫困状况。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任务,客观上都要求我们应当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同情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公众一般的心理趋向,也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人文关怀优良传统的表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应当两者兼顾,反对割裂两者关系,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错误观点。重公平轻效率会使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重效率轻公平会使社会陷入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不稳定的境况,这都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既不能追求效率而丧失公平,又不能为追求公平而损害效率,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公平而不失效率,有效率而不失公平的理想和谐状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