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考申论名言警句之《习近平用典》
公务员,就是设立为公,服务人民,群众一员。其本质和属性便是许党报国,履职尽责,执政为民。在申论笔试或公务员面试中经常会运用到有关于敬民爱民的论证语言。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有所积累,现整理如下十条:【敬民篇】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典出:《尚书·五子之歌》
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典出:《管子·牧民》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统治者如果乐于做民众喜爱的事情,民众也会与统治者同乐;统治者担忧民众担忧的事情,民众也会为统治者分忧。
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2013年7月11日)
典出:汉·王充《论衡》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向群众收集意见和问题。
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典出: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6.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释义: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师心自用,无所厚薄。
时下,许多引发政府与民众矛盾的举措,诸如上马环境污染项目、违规征地与拆迁、变卖国家资产等,其背后,要么是官员“拍脑袋”决策,要么是从一己私利、政绩出发,这就是以“己心”代替“民心”,需要肃正。
7.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宽厚的行为,莫过于让民众安乐。最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爱民”是立场,更是要求。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虚头巴脑地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为了“政绩”而做出伤害群众利益的事情。
8.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明·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
释义:治国理政的要害,莫过于使民安定;使民安定的方法,则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
农耕时代,“流民”不仅会影响经济、影响民生,而且会带来政治动荡。因此,“安民”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能让民安?张居正说,要体察他们的疾苦。隐含的后半句,是给人民解决令他们疾苦的问题。但这种“察其疾苦”不能流于“来了看看、慰问两句、送点东西”的形式主义花架子,而是真正地考察使民众疾苦的问题,想出对策,解决问题。
9.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习近平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
释义:这首封建时代官吏所写的对联,生动写出了地方官的定位与责任。对官吏来说,虽然名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官吏真正的“衣食父母”。在习总书记心中,像焦裕禄那样,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能“遂了平生意”。
10.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群众生活无小事。水价上调一分、公交涨价一毛,或是办证不用来回跑、少一道审批手续,对民众来说都是影响极大的事情。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其意也在于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放过与群众有关的任何细节。每一分错误,在群众那里都会加倍负担;每一分改进,也都会具备乘数效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