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编外人员告诉你,“上岸”前后的区别
人生有许多的选择,有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早早进入社会苦苦打拼。也有人寒窗十余年,大学毕业后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还有人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以“编外人员”的临时工身份,苦熬多年。而我就是后者,2009年毕业后,我在政府和党委部门做了11年的“临时工”,从下定决心参加公考,足足经过5年的公考征程后,最终在2020年终于顺利上岸。“上岸”前后对我来说,在身份认同、工作状态、福利待遇和思想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上岸”前后各方面的感受。(一)身份认同感方面
当我还是一名“临时工”时,在工作中,是没办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的。上班时,身边都是领导,不论是刚考录的办事员还是科员、科长、处长,目光所至都是领导,而自己作为一名“临时工”,自卑的心理常常莫名占据思绪。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5年原来工作的单位有一个可以去香港大学学习的名额,当时直属管理的科长已经确定让我参加,但是在单位党组会讨论的时候,单位领导在会上一句“建议让在编同志去参加”,让我的学习机会就此失去。从那天起,我一改多年得过且过的心态,下定决心参加公考,争取早日“上岸”。
(二)工作方面
日常工作中,“编外”身份的我,不论是参加大到全县型的活动还是小到下乡镇检查工作,安排给我做的工作只有打印资料、摆放台卡、驾驶车辆等一些几乎不需要学习、没有任何技能提升的细节工作。连刚经过公考新招录的应届毕业生,往往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采用在网上搜索到的陈旧落后的工作方法来指导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我们,在工作落实的方向性问题上,几乎不会接纳我们提出的意见。
(三)福利待遇方面
福利待遇在正式员工和编外人员中是区别最明显的,编外人员每个月只有五险+2000的工资,而正式员工却有五险一金+职级工资+津贴+绩效+补贴等等,一年下来两者收入有着2-3倍的差距。
(四)思想上的转变
当我“上岸”正式成为一名公务人员后,角色认同感有了,不再有莫名的自卑;工作接触面广了,可以学习到更多新的业务知识,甚至在2020年一次全县性的大型工作中,终于把自己对工作的想法落实到工作细节上,并在全省获得了先进个人;福利待遇方面也提高了。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下,我在思想上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每天的工作感觉充满力量、生活中也感觉充满了激情。可以说,“上岸”改变了我的工作状态、生活态度,对我的人生观有了改造的,更改变了我的人生。
或许,刚毕业的同学们还没有一定要上岸的念头和决心,个别同学在进入党委政府部门做“编外”人员时还会沾沾自喜,认为已经进入体制,但是,作为有多年“临时工”经验的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了解清楚地看到入编后与未入编的迥异,如果你怀有入编梦,希望你也能朝着自己希望的目标努力,加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