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22-6-13 09:40:04

2022国考辑判断中分析推理解题方法分享

分析推理在近几年的公职考试中频繁出现,但由于题干过长,大部分考生害怕浪费时间,直接选择放弃,进而造成了失分的局面,那如何才能高效解题呢?今天我们就分析推理解题方法结合例题和大家分享一下。
    方法一:排除法
    【例】有三户人家,每家都有一个孩子,他们是:小花(女)、小芳(女)、小明(男)。孩子的爸爸是刘生、马峰、王强;妈妈是朱凤、陈静、郑婷。对于这三家人,已知:
    (1)王强和郑婷不是一家人;
    (2)马峰的女儿不是小芳;
    (3)刘生家和陈静家的孩子都参加了女子舞蹈培训班。
    根据以上条件,可以推出:
    A.刘生、朱凤和小花是一家
    B.王强、陈静和小芳是一家
    C.刘生、郑婷和小芳是一家
    D.王强、郑婷和小明是一家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根据条件(1)可以排除D项;根据条件(2)可知马峰的女儿为小花,因此马峰和小花是一家人,排除A项;根据条件(3)可知刘生家的孩子不是小明,又由(2)可知刘生家的孩子不是小花,因此刘生家的孩子是小芳,排除B项。因此,选择C选项。
    方法二:最大信息法
    【例】有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三人,其中甲不是银行职员,乙不是教师,丙不是公务员。教师比乙年龄大,丙在三人中年龄最小。
    根据上述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是教师
    B.乙是公务员
    C.甲不是公务员
    D.丙不是银行职员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为分析推理。第二步,分析题干。根据“最大信息法”,丙出现次数较多,从丙开始入手进行推理。已知:丙是年龄最小的,而教师比乙年龄大,所以教师不是最小的,故丙不是教师;又因为丙不是公务员,所以丙是银行职员。又已知乙不是教师,所以乙是公务员,那么甲就是教师。因此,选择D选项。
    方法三:确定信息法
    【例】小溪根据学习计划制定了阅读书单,准备阅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论语》《道德经》《诗经》七部名著,每部均要阅读,但是她的阅读顺序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阅读《道德经》之前要先阅读《三国演义》,阅读这两部著作之间还要阅读另外两部著作(《诗经》除外);
    (2)第一部或者最后一部阅读《西游记》;
    (3)第三部阅读《论语》;
    (4)阅读《诗经》要在阅读《道德经》之前或者刚刚阅读完《道德经》之后。
    如果小溪首先要阅读《三国演义》,则可以确定她的阅读顺序是:
    A.第二部阅读《水浒传》
    B.第五部阅读《诗经》
    C.第五部阅读《道德经》
    D.第二部阅读《红楼梦》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根据“首先要阅读《三国演义》”和条件(1)可知,第四部阅读《道德经》;再结合条件“《诗经》不在两部著作之间”和(4),可知《诗经》在《道德经》之后,即第五部被阅读的著作是《诗经》。因此,选择B选项。
    方法四:代入法
    【例】某部门新录用甲、乙、丙三名工作人员,他们各自的籍贯为江苏、安徽、浙江中的某个省。张红、李梅和王芹对他们的籍贯有如下猜测:
    张红:甲是浙江人,乙是安微人,丙也是浙江人;
    李梅:甲是浙江人,乙是江苏人,丙不是江苏人;
    王芹:甲是江苏人,乙是浙江人,丙也是江苏人。
    已知,对甲、乙、丙的籍贯,上述三人均猜对1个,猜错2个。
    根据以上信息,以下哪项是可能的?
    A.甲是江苏人,乙是安徽人,丙是浙江人
    B.甲是浙江人,乙是江苏人,丙是江苏人
    C.甲是安徽人,乙是浙江人,丙是江苏人
    D.甲是江苏人,乙是安徽人,丙是安徽人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题干唯一信息“三人均猜对1个,猜错2个”,选项排列整齐,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A项:如A为真,张红真假信息为“错对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如B为真,李梅真假信息为“对对错”,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如C为真,张红真假信息为“错错错”,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如D为真,三人均满足1个对2个错,不符合题干要求,可以推出。因此,选择D选项。
    总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国考辑判断中分析推理解题方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