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和市场价格稳定
一、热点概况10只口罩850元?近日,北京一药店借疫情“坐地起价”,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理,面临最高300万的处罚。无独有偶,河南省郑州市一超市一斤白菜定价近7元,被罚款50万元。
受肺炎疫情的侵袭,口罩成了抢手货,甚至有一些城市的部分居民直喊“买不到口罩”。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有人高价买到的口罩竟还是假货!日前,有网友爆料称,浙江义乌有700万只假3M口罩即将流向市场。对此,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及警方随即介入。1月29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浙江省义乌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警方调查发现有人在微信上销售仿冒3M防护口罩,已有5人被刑拘,具体案情需警方公布。
每逢出现重大灾难时,总有人动歪脑筋,想乘火打劫牟取暴利。尽管如此,当前还是有不少企业主动纾解国难,积极参与防控疫情,或捐款或捐物,或提供建议,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书写了可赞可敬的暖心故事。
二、各方观点
人民网:春节期间,物价有所波动,都在情理之中。但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坐地起价,趁火打劫,不仅给民众添堵,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也是给防病救灾添乱
澎湃新闻:按家义书记的话讲,凡是这些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发国难财的人,要罚得他倾家荡产。要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多措并举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和市场价格稳定。
新浪财经:口罩作为个人防疫的“盔甲”,被视为打赢防疫战的关键一环。而这些黑心商家利用市场紧俏局面生产销售假冒口罩,利欲熏心是毫无疑问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大批流入市场,给疫情防控工作挖的坑,又得花多大的代价去填?
央广网: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造谣传谣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底线,不打击不足以平民愤,不打击不足以保安全,不打击不足以护稳定。
三、深度分析
(一)针对疫情期间,口罩等一些防疫必需品存在的问题:
1.个别人在这个问题上打“歪主意”,不啻为发“黑心财”。
2.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防疫效果,也是全民合力抗疫中的一个突出短板
3.相关部门没有真正做到对制假售假行为实行全链条打击。
4.信息公开力度不够,若没有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信息,会造成群众恐慌。
5.电商平台没有严格把关,存在销售假口罩现象。
6.口罩的正常供应量与防疫情势下的口罩使用需求存在矛盾。
(二)针对靠疫情发国难财的现象,可以采取的对策:
1.相关部门还需顺藤摸瓜,真正“对制假售假行为实行全链条打击”。同时,也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信息,避免恐慌。
2.对于口罩等重要的防控物资,各电商平台尤其需要针对性强化“入口”把关,彻底压缩问题口罩的流通交易空间。
3.要打击假冒口罩这一非法市场, 一方面要绷紧监管之弦,堵住“后门”;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市场规律,加速解决口罩供应的短缺问题,大开“正门”。
4.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及时加强口罩等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监管,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共同维护好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
5.企业应该主动纾解国难,积极参与防控疫情,或捐款或捐物,或提供建议,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6.广大群众积极监督,发现串通涨价、哄抬价格或者其他价格违法行为的,及时拨打12315举报。
四、参考文章
发国难财,必须快查严惩!
10只口罩850元?近日,北京一药店借疫情“坐地起价”,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理,面临最高300万的处罚。无独有偶,河南省郑州市一超市一斤白菜定价近7元,被罚款50万元。
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这是典型的发国难财,被依法惩处,咎由自取。这也给其他商家敲响了警钟,非常时期,更须恪守法度,不讲道义、无视法律,终会付出代价。
春节期间,物价有所波动,都在情理之中。但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坐地起价,趁火打劫,不仅给民众添堵,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也是给防病救灾添乱。
发国难财惑乱了人心,扰乱了市场秩序,既冒犯了民众,也触犯了法律。我国《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明确规定,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情节较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也强调,“严厉打击防控物资囤积居奇等行为”。不良商家,务须严惩。特殊时期,杀鸡就要用牛刀。
商家在商言商,追逐利润实属正常,但不能见利忘义,置法律法规不顾,置商业伦理不顾,置大众情感不顾。处罚无良商家并非目的,而是要通过维护法律尊严,发挥震慑作用,维护市场秩序,最终稳定人心。
当前,有不少企业主动纾解国难,积极参与防控疫情,或捐款或捐物,或提供建议,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书写了可赞可敬的暖心故事。
我们不奢望所有的企业都能这样,也无意对商家进行道德“绑架”,但是,面对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疫情,企业无论大小,都无法置身事外,都有责任自觉投入防控疫情的阻击战。想浑水摸鱼地捞一把,难逃道德审判和法律制裁,占了小便宜吃大亏。
当前,防控疫情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要做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要拖后腿,不要使绊子,也不要节外生枝,更不要将手榴弹往后扔。最大程度凝心聚力,我们才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来源:人民网)
别让防疫必需品问题为防疫添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袭来,口罩成了抢手货,甚至有一些城市的部分居民直喊“买不到口罩”。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有人高价买到的口罩竟还是假货!日前,有网友爆料称,浙江义乌有700万只假3M口罩即将流向市场。对此,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及警方随即介入。1月29日,有媒体从浙江省义乌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警方调查发现有人在微信上销售仿冒3M防护口罩,已有5人被刑拘,具体案情需警方公布。
防疫关键时期,口罩俨然成了“硬通货”。作为最主要的防控物资之一,个别人在这个问题上打“歪主意”,不啻为发“黑心财”。从目前来看,除了一些地方查处到“天价”口罩现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假口罩现象也在多地出现。这让不少人似乎进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可能是买不到口罩,另一方面,“你买到的口罩可能是假的”。这种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防疫效果,也是全民合力抗疫中的一个突出短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个案而言,“浙江义乌的700万只假口罩将流向市场”的传闻,算是突出案例。根据目前警方公布的信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对于网传的“口罩生产加工作坊”,当地警方通报称,“执法人员经检查,现场为网店经营场所,无生产加工人员”,也即暂时并未发现假口罩的生产情形;但忧的是,警方确实查处了多人在网络上销售假冒口罩,而这些口罩到底从何而来,却仍是未知状态。这不由得让人疑问,到底有多少假口罩流向了市场?“700万只”的传闻到底是如何而来的?生产假冒口罩的窝点是否被查处了?对此,相关部门还需顺藤摸瓜,真正“对制假售假行为实行全链条打击”。同时,也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信息,避免恐慌。
与上述传闻相对应的是,还有媒体报道,买到问题口罩的消费者大多都是通过电商平台及微商购买的。这也要求,在当下特殊时期,对于口罩等重要的防控物资,各电商平台尤其需要针对性强化“入口”把关,彻底压缩问题口罩的流通交易空间。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要实行线上线下的监管联动,既要借助各地方间的治理协作,线下追踪假冒口罩的源头,也要密切关注网上的假口罩销售信息。甚至,在多数家庭都“宅”在家的当下,线上的监管可能显得更重要。
还要看到,口罩出现“脱销、涨价、假货”,普通民众买到放心口罩成为难事,其背后症结还是在于口罩的正常供应量与防疫情势下的口罩使用需求存在矛盾。如日前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就透露,中国口罩的最大产能是每天2000多万只,这个产能与全民性需求相比,落差是很明显的。因此,要打击假冒口罩这一非法市场,一方面要绷紧监管之弦,堵住“后门”;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市场规律,加速解决口罩供应的短缺问题,大开“正门”。当正规口罩的供应能够满足民众的基本防疫需求,假冒口罩的存在空间自然少得多。
目前已有多地查处到了问题口罩现象,这启示各地监管部门不能低估假冒口罩的出现几率。而随着返程高峰的即将到来,口罩的使用需求或仍处于上升期,在供应状况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假冒口罩问题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必须有针对性的预防。无论如何,不能让口罩问题为防疫添堵,拖累社会的防疫效果,严厉“打假”与合力“保供”都不能少。
(来源:光明网)
市场监管总局: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
2月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做好口罩等防疫用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守住安全底线。继续加大防疫用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管执法力度,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总体稳定。
会议强调,要开展好野生动物市场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交易。注重发挥12315热线及平台的作用,及时处理涉及野生动物交易活动的投诉举报。加强与农业农村、公安、海关、林业部门的协作配合,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努力消除源头风险,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
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作用,主动发声,讲好市场监管战“疫”一线故事;持续曝光典型违法案例,对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加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谋划,确保疫情防控和重点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