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大作文书写应如何讲好道理
就申论申发论述题型而言,文章书写的过程中,观点论证部分是比较难且所占篇幅较多的部分,因此,也是学生在学习备考过程中的难点。论点论证的方法主要有理证和例证两大类。那么,接下来的几篇,中公教育专家将围绕理证法进行详细的介绍,保证我们在论证过程中内容充实深刻,论据丰富有效。在本文中首先要分享的理证法方法就是“原因”分析法。换言之,就是围绕论点分析原因,以达到论证的目的。即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在原因分析的过程中,一般要注重原因分析的深刻性和全面性。这里重点补充原因分析的角度:主要为主客观、内外因、层面分析、主体分析等分析角度。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结合案例逐一进行讲解:
一般来讲,内因是指事物自身的内在的条件和因素,例如思想、态度、观念、能力等;外因是指外在的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例如:经济资本、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等。且围绕一个主题,原因可能会有多个,需要我们对相关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问题。而在答题中,原因分析的越深入越全面,也会让我们的论证越充实有效。一般而言,分析原因常用的角度为:主客观、主体分析法、层面分析法等方法。那么在此篇中,我将结合例题集中进行解释,辅助同学更好的理解。
【例题】要分析“行人闯红灯屡禁不止”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方法一、主客观分析法
主观:行人规则意识不强,存在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漠视交通法规;
客观:
1、监管力度不足:违法成本极低,难以形成威慑力;且各项制度无法长期执行,缺乏长效机制,管理容易反弹;
2、宣传引导不到位:全社会并未重视闯红灯的危害;
3、社会风气的影响:根据犯罪心理学的著名理论“破窗理论”,社会环境中的部分行人普遍不重视红绿灯,且闯红灯后处罚极低,其他人纷纷效仿,形成“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级事物。
4、交通环境拥堵,生活节奏快,使得人们普遍存在急躁焦虑的心态,加剧了穿红灯行为;
5、机动车不让行,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行人在恰当的时间通过马路的时间,行人担心时间太短无法通过,便选择以“闯”的方式通过;
6、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例如在一些车流量大的拥堵路段,过街天桥、安全岛、地下通道等便民设施匮乏;
……
方法二:主体分析法
主要是从“个人(行人)、社会环境、政府(交管部门)、机动车司机”等主体的角度对方法一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此处不做展示。
方法三:层面分析法
主要是从“思想、制度、操作(监管、处罚等)、利益”四大层面进行分析。
【论点展示】
让规则之根深扎社会土壤方能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之难。近年来,汽车的保有量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出行拥挤的苦恼中,各大城市纷纷上演“人车抢道”的大战。这不仅给群众的出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使交通秩序陷入拥堵的恶性循环,更拖慢了城市的文明进程。近年来的种种“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行人自身缺乏规则意识,漠视交通法规之外,还有相关部门监管处罚不严,虽有电子眼、警示牌、督导员等措施,但缺乏连续性也使“行人闯红灯”愈加肆无忌惮。此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给行人规范出行制造了新的拦路虎,由于生活节奏快,行人为了“抢”时间,加之机动车不让行,加剧了行人闯红灯的必然性。因此,要破解“中国式过马路”这一难题,必须要多管齐下,从行人观念、制度完善及长效落实、强力监管及建设必要的出行设施等方面,让规则深扎社会中,才能让“中国式过马路”不再重演。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原因分析是考生写文章时进行道理阐释的重要角度,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多去尝试利用不同的原因分析角度多进行书写的练习,慢慢就能领会原因分析的真谛,如此,才能在争分夺秒的考试时间里创造出高质量的论点论证。同时,也需要大家在平时勤读勤看一些时政新闻热点,为内容积累更多的素材,提升语言的规范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