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美术馆是培养公民视觉素养的魅力场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美术馆是培养公民视觉素养的魅力场。作者:钱初熹
编者按
“共享·交融——2018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70家美术馆的业界同行和特邀专家学者围绕面对当前校外教育机构的挑战,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何提升理念,探索馆校合作路径等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钱初熹的发言由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开端与发展展开,分析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进行了展望。其观点具有较强的启示性,本版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转变:从“象牙塔”到公共课堂
20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筑波大学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时,经常在美术馆度过周末和假期。学成归国不久,上海美术馆教育部主任马楚华邀请我周末到美术馆为市民作有关日本设计教育的讲座。我得知1999年上海美术馆设立了教育部门,从此,美术馆教育在上海美术馆中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上海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编辑与发放宣传期刊《上海美术馆之友》,建立专门的网站“上海美术馆网站”,举办各类讲座,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沙龙,志愿者协作美术馆教育人员开展教育活动,设置开放式的电子阅览室和美术图书室,开设“美术工作坊”等。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当初开展美术馆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美术馆教育,提高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来馆参观,并为美术馆培养稳定的观众群。
2008年6月,当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艺术博物馆教育方向博士学位的杨应时(现为中国美术馆教育部副主任)得知我在美术馆公共教育方面已有研究成果,欣然推荐我参加“为教育的艺术空间——中美美术馆教育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这次研讨会还设置了儿童工作坊,开展在美术馆公共空间中的教育推广活动。我认为,这一研讨会是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里程碑,标志着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精神愉悦与艺术修养是自身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美术馆日趋关心,利用美术馆来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人数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受邀先后到上海浦东新区市民馆、喜马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21世纪民生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等处,以教会上海市民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为重点进行了多场讲座。许多观众听完讲座后都意犹未尽,希望能有进一步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方法的机会。由此可见,开展以鉴赏美术作品方法为重点的教育推广活动很有成效。
1997年至2017年这20年间,我个人参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发展的经纬,也折射出我国美术馆办馆理念的重大转变,即从陈列经典美术作品的“象牙塔”转变为让人们能够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提高艺术修养的公共课堂,美术馆已成为大众接受优质美术教育的独具魅力的公共场域。
视觉素养培育:现状与问题
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以来,无处不在的图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传统意义上读写能力仅限于识字能力,如今我们需要以不同类型的读写能力来阅读或撰写不同类型的文本,其中离不开视觉素养。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事任何一门工作的人都要高度依赖视觉素养,视觉素养已成为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素养。
站在培养公民视觉素养的角度,我们来审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美术馆纷纷设置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目前,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主要形式为:1.语音导览或志愿者导览;2.公共讲座;3.艺术体验工作坊;4.开发美术作品的衍生品等。从总体看,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形式仍然缺乏多样性,大多数教育活动是单向的。各美术馆主要采用语音讲解、公共讲座和宣传小册子的方式来传递美术知识,尚停留在讲解作品的层面。特别是公共讲座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在美术知识的传递方面过于专业化,对于普通参观者来说就显得偏难偏深,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真正体验与理解美术作品并切实达到提高视觉素养的目的。
近期,一些美术馆为了吸引来馆者,引进国内外现当代艺术作品,增强了作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性。但如果没有通过公共教育对作品进行深度导览的话,缺乏对现当代艺术作品解读技能的来馆者仅仅获得了表层的乐趣,并没有达到解读与理解作品的层面,更谈不上达到提高视觉素养的目的。
展望:从欣赏者成长为鉴赏者
我们需要转变美术鉴赏的理念。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学家提倡在进行美术鉴赏时,鉴赏者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与美术作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以获得无私利目的的“美感经验”。20世纪60年代之后,一些学者认为美感经验并不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验,他们提出“艺术体验”的概念,提倡人们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日常生活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情境互相联系。
近年来,国外的美术馆配合展览推出了与日常生活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情境互相联系的公共教育活动。例如,2017年夏季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设置了“五感体验国宝”的专场,观众可以坐在榻榻米上(用当时日常生活的视角)观赏日本画家长谷川等伯的作品《松林图屏风》,并可以闻到松树的气味,感受风吹到自己身上,身临画家作画时的情境,从而将对传统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日常生活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情境互相联系。
我们要积极开展以指导来馆者学会美术鉴赏方法为重点的公共教育活动。一方面,在美术馆公共讲座中增设指导来馆者学会艺术体验方法的讲座,指导他们学习用多种方法鉴赏美术作品,与作品、艺术家互动。另一方面,美术鉴赏学习单是一种易行且有效的公共教育方法,美术馆教育部门要结合展览积极开发帮助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学会美术鉴赏方法的学习单。
此外,美术作品衍生品的开发也应转变知识灌输的方法,建议积极开发引导来馆者学会美术鉴赏方法的文化创意产品和书籍。
目前,各美术馆主要采取的是美术馆主导的互动模式。其实,馆校合作模式有多种,包括“提供者”与“参与者”模式、美术馆主导的互动模式以及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等。笔者建议美术馆与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合作,为达到提高中小学生视觉素养的目的,根据展览的特点与中小学生美术鉴赏学习的需求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以提高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效率。
“不在美术馆,就在去美术馆的路上”。通过开展以培养视觉素养为重点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公民从欣赏者成长为鉴赏者,所获得的视觉素养对于激发情感、陶冶情操、在工作中迸发解决问题的创意,将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钱初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