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8-11-30 20:19:05

时政热点:中国话剧与时代同步伐 与人民同呼吸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中国话剧与时代同步伐 与人民同呼吸。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话剧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在时代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节点,总是以最敏捷的速度和简洁的表达方式,及时地出现在舞台上,发出时代强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真实地反映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涌现出多部优秀作品,开拓出话剧创作的新格局。
回归话剧“写真实”的传统
上世纪70年代,文艺界重新回归现实主义创作“写真实”的传统,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创作为四个现代化鼓舞士气,如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曙光》《西安事变》《陈毅出山》等;鼓励人们改变旧观念,突破新长征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阻力,清除“唯成分论”的束缚,勇敢创造美好生活的《未来在召唤》《血,总是热的》《报春花》等。这些作品道出了广大观众长期以来想说的心里话,使观众在思考社会、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了信心,激发了他们在新长征路上“再立新功”的勇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此时的人们急需关注、反映社会新问题的作品,话剧艺术家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寻找。
探索话剧的兴起及影响
探索话剧,是话剧艺术家们在思考如何增强话剧自身艺术魅力去赢得观众的过程中,在艺术实践中闯出的一条创新、实验之路。
先是发生于1983年关于“戏剧观念问题的讨论”的开展,随后是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俄国戏剧家梅耶荷德等被介绍到中国,都让中国话剧艺术家的思路得到了开阔。他们逐渐放开手脚,学习、借鉴西方戏剧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并向中国的传统戏曲吸收艺术营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实验与创新,打破陈旧创作观念的束缚,努力寻求舞台呈现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展现话剧的艺术魅力。其中,导演观念的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舞台创作中突破传统的表演方式,引进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手法,把西方戏剧的假定性与传统戏曲的写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以及意识流、电影蒙太奇等创作手法,比较好地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问题,使话剧舞台呈现出一部部诗意化的作品。
1980年后出现的几部话剧即是开先河之作,《屋外有热流》(1980)的推倒“第四堵墙”;《原子与爱情》(1980)的舞台上多场景运用;《绝对信号》(1982)的电影蒙太奇手法运用;《母亲的歌》(1982)的中间舞台、四面观众实验;《挂在墙上的老B》(1984)的心理意识流尝试;《街上流行红裙子》(1984)的写意性舞台设置;《魔方》(1985)的多种创作流派表现手法的综合使用……这些作品不仅没有使所表现的内容“失真”,反而强化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把生活真实提升到艺术真实的层面。《蛾》《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双人浪漫曲》《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等作品借鉴外国荒诞派和象征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以超现实的创作方法表现生活的内在真实,使舞台创作呈现出整体的样式美和时空流动的韵律美,不仅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使得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间,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开掘的作品,但随着学习、借鉴的深入,尤其是受到文化界“寻根热”的影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86年出现的《狗儿爷涅槃》运用戏剧假定性,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的表现方法,将表现与再现、写实与虚拟、荒诞与象征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变得能和观众直接交流,并外化为有意味的戏剧情景。《中国梦》(1987)运用西方现代戏剧手法和传统戏曲表现手法,充分体现出写意戏剧的和谐、完整和充满东、西方哲学意蕴的流动美。《桑树坪纪事》(1988)将话剧表演与音乐、舞蹈相融汇,运用“围猎”的手法,使剧中关键场面产生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该剧演出后在中国剧坛引起很大震动,被称为“桑树坪现象”。这些作品,是探索话剧兴起以后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戏剧艺术在不断革新过程中所闯出来的一条创新之路,标志着中国新时期话剧经过蜕变后走向了成熟。
现实主义话剧创作的深入
探索话剧的兴起也促进了现实主义话剧创作的深入发展,话剧艺术家通过检讨现实主义话剧创作存在的问题,开始寻找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弊病的方法,提升现实主义话剧的创作水平与艺术质量。
突破题材禁区,以写“人”为创作主旨。之前一直很少涉及的个人生活、个人情感、个人思想获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间,过去不敢触碰的题材,也获得了重新表现的空间,由此凝聚成一部部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的话剧作品。如《明月初照人》《昨天、今天和明天》《山乡女儿行》《人生不等式》等从关注女性恋爱、婚姻入手,表现改革开放年代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和自信力的增强,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变化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以新的视角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改“仰视”为“平视”,把“神”变为“人”,在“平视”中写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与伟大精神,以鲜活的生活细节写出他们的平民本色和赤子情怀,表达他们的宽广胸怀、远大理想和对国家民族的突出贡献。《报童》《陈毅市长》《贺龙军长》《北上》《平津决战》《朱德军长》等话剧,塑造出有血有肉、可爱可亲的人物形象。
增强现实主义话剧的艺术表现力,从生活入手,努力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入开掘剧作主题。《红白喜事》《黑色的石头》《天边有一簇圣火》《同船过渡》《三月桃花水》《春夏秋冬》等以个性鲜明的小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人的素质提高与民族精神的提升,展现了来自普通生活的人物成长过程,以及他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顽强意志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岁月风景》《洗礼》《夕照》《北京大爷》《“厄尔尼诺”报告》等描写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人格成长以及他们面临新问题时的种种考验。《让你离不成》《独生子当兵》以喜剧的形式塑造出活灵活现的普通人物,讲述责任与使命的问题,在信仰危机的现实中给人们提供了信心与力量,使观众在欣赏喜剧艺术过程中受到一种精神鼓舞。
话剧创作的多样化发展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于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视与扶持,包括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话剧创作变得愈加活跃。话剧创作的题材不断拓展,创作手法多样,突出的艺术成就是,主旋律话剧创作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涌现了多部优秀作品,如历史题材的《商鞅》《生死场》《立秋》《白鹿原》,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再现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长的经历与挫折;现实题材的《父亲》《郭双印连他乡党》《红旗渠》《焦裕禄》《平凡的世界》等,一改以展示好人好事描写先进模范人物的不足,突出现实人物在复杂社会背景中的情感矛盾与跌宕起伏的思想发展脉络,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革命历史题材的《虎踞钟山》《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古田会议》《从湘江到遵义》《董必武》等,则描写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刘伯承、董必武等年轻时的奋斗历程和为国为民的思想发展过程,以及胸怀天下、为民族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奋力前行的坚韧品格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文艺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话剧创作有了更明晰的方向。这两年出现了一批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积极现实作用,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趣和人文内涵的优秀作品,如《麻醉师》通过对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麻醉师陈绍洋这一形象的塑造,展现“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宣言》把《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思想理念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使深刻的思想产生了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兵者·国之大事》敢于直面当代军队在治军观念中的矛盾冲突,是军旅戏剧在创作观念上的一次突破;《闽宁镇移民之歌》歌颂党的扶贫政策;《平凡的世界》通过小人物的奋斗,展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柳青》塑造了以柳青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鲜明形象,还有《郭明义》《谷文昌》《焦裕禄》,等等。中国话剧还将继续关注现实生活,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从而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时代、人民的精品力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政热点:中国话剧与时代同步伐 与人民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