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世界银行为什么点赞中国营商环境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世界银行为什么点赞中国营商环境。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王丹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中国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32位,位列第46名,系世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的最好名次。在“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的今天,这份报告的出台具有标志性意义。
首要的是“知法守法”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世行研究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让开办企业需要的时间减少10天,使投资率增长0.3%,带动GDP增长0.36%。
从硬件上看,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落实。通过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支付等流程再造,真正实现了“减时间、减环节、减成本”,增强了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从软件上看,营商环境便利化的提升源于政府监管理念、执法手段的转变。完美的制度需要切实有效的执行。监管执法的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重点应放在破除市场藩篱、优化办事流程、防范市场风险、惩治违法行为等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越是面临国际竞争,越要降低制度成本,让市场更加开放、监管更加透明、企业更加安心。
进一步来看,世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贯穿企业运营整个周期。每项指标都要求提供具有拘束力的规则依据,即以一国市场法治的健全程度为主要判断依据。由此,科学制定、系统梳理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相关领域的制度体系,增强其知晓度、清晰度、稳定度,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
法律的知晓度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如何让市场主体在纷繁复杂的制度体系中了解、知晓对其有约束性的规则并严格遵守,是监管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不仅要对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梳理,使之更为清晰,而且要以简便易得、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得各项营商行为于法有据。
法治的清晰度、稳定度直接影响市场的预期和信心。一个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政”的制度环境,无法做到真正的稳商、留商。坦率地讲,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夸大承诺,事后则随意变更;或因人事变更、规划调整、政策变化等原因出现违约而不承担相应责任,造成投资付诸东流,让企业家忧心忡忡。唯有以确定性规则保护企业家产权,打造公平、透明、稳定的市场环境,才能让人放心投资、安心创业、专心经营。
稳定预期,坚定信心
近段时间里,有关民营企业地位的争议,增加了民营企业家的焦虑。为此,中央频频发声,给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在这种背景下,世行营商环境报告的出台,可以说是从权威第三方的角度,对中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保护非公经济付出的努力予以最大肯定。
世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在过去一年里为中小企业改善营商环境实施的改革数量创下纪录,位列全球前十。世行官员解释,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大步向前,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培育创新和私营企业的高度重视。
从法治建设角度而言,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价值。2017年末,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再审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进一步发挥了司法保护产权的示范效应。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坚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还需更多具体的措施落地。要对照民营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出台针对性举措。特别是,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获得贷款、减税降费、去产能、环保等问题上,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
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和内需市场,拥有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拥有稳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环境。只要能够消除各类企业家对营商制度环境的担忧,让他们对产权保护基础和改革方向有稳定预期、坚定信心,中国的经济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总之,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必然要经历阵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实现经济转型、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基础。改变营商环境恰如移风易俗,需要久久为功。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稳定信心和预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