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一条大河”为什么能够传唱至今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一条大河”为什么能够传唱至今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 奚洁人
音乐,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属于文化的范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红色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具有一般音乐文化的美学内涵和特征外,红色音乐文化在存在方式、情感体验、创作主体、审美鉴赏、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性。从根源上弄懂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才能准确把握红色音乐文化的基本性质。
红色音乐文化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它是动员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它激活了民族音乐、地方音乐的厚重遗产,激发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可以起到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点燃革命激情、激发奋斗精神、歌颂英雄人物、传播先进典型、服务人民需要与团结教育群众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于音乐学院来说,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把学生培养成为继承红色传统、担当时代重任以及德艺双馨、可堪大用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接班人,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旋律激昂高亢,充满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激励无数爱国人士投身抗战洪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这是用音乐做武器的典范;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素材,基本取材于现实斗争实践。《淮海战役组歌》是在战场上诞生的经典歌曲,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战斗任务,一首接一首地诞生。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文工一团仅创作歌曲就达40余首;许多红色音乐作品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作品的瑰宝。无论从中国音乐史、音乐理论教学角度来看,还是从典型作品的教学分析来看,都是宝贵教材。有些作品,如交响乐《黄河颂》和《红旗颂》等,还是中西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广大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坚持尊重群众、学习群众,善于将民间素材加工提炼为音乐精品。同时,在创作和表演中,又不忘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和提高群众的专业使命。继承红色音乐文化传统,能够防止和纠正不良的审美倾向。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获取幸福生活的思想文化武器
五四运动是红色文化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中国近代新文化划分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两个时期,并指出: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红色文化应该特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新文化,“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所领导”的文化,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新文化。
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就是“红色思想”。李大钊同志曾于1918年豪迈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赤旗,就是代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红旗。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就是这种红色文化传播和影响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北京、上海成了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祥地。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强调,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里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个要素:文化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即共产主义思想所领导的;文化的主体属性——群众性,即人民大众的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文化的社会功能和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即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服务于人民解放与人民幸福。
因此,这种文化的性质、特征和功能,概括来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获取幸福生活的思想文化武器,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尽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有所不同,文化需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功能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没有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加多元、要求更高。我们更加需要凝聚文化的力量,更加需要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坚持文化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服务的方针和目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爱人民,并且“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作品要经受人民的评价和检验;要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富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基础,更具感染力和战斗性
红色音乐作品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理念、审美意识、情感内涵,行为导向等方面,都承载着特有的内涵。
第一,红色音乐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体现了音乐作为斗争武器的重要功能,这是红色音乐的首要标志。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旋律激昂高亢,充满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激励无数爱国人士、热血青年投身抗战洪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这是用音乐做武器激励人民奋斗的典范,体现了强大的动员功能。
在价值取向上,红色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往往呈现出工作任务的目标性和创作的目的性。比如,川藏公路的修建,是一部英勇悲壮的革命建设史诗。川藏公路全长2400余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建设条件十分艰苦。西南军区战士文工团专门创作《歌唱二郎山》这首歌曲,以慰问、歌颂和鼓舞筑路部队。事实上,相当数量的红色音乐作品直接产生于火热的战斗第一线,是鼓舞士气的时代战歌。
第二,红色音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大众化特点以及多样性地方文化色彩。
井冈山、闽南、延安、大别山等革命根据地,是红色音乐作品的集中首发地。这说明,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深厚而广泛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基础。同时,大量革命歌谣、民歌、秧歌、地方剧,还吸收和融入了许多地方性音乐元素,有利于将政治动员内容改编为便于传唱的歌曲、音乐剧等,更具有感染力、鼓动性和战斗性。
第三,红色音乐作品具有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统一性。
红色音乐具有艺术应有的审美功能,在战斗的间隙、部队休整期间,给战士和群众带来欢乐,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对调节紧张疲惫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弥补物质、精神生活的贫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红色音乐文化承载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功能,是教育群众、动员群众、激发斗志、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载体和工具。由于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人民的创作参与度也特别高。
第四,红色音乐作品更贴近革命斗争实践。
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素材,基本取材于现实斗争实践。例如,延安大生产期间创作演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作者身处战斗第一线,作品诞生于战火之中,满腔的革命激情和火热的斗争生活直接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又如,《淮海战役组歌》是在淮海战役战场上诞生的一组经典革命歌曲。它伴随战役全过程,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战斗任务,一首接一首地诞生,直接参与和服务伟大的解放战争。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文工一团仅创作歌曲就达40余首。
此外,还有取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宏大音乐作品。较典型的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大型声乐作品合唱《长征组歌》等。
尽管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和战斗任务、工作目标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歌曲《我的祖国》是为电影《上甘岭》所写,对应的是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但并不妨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传唱至今。
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有助于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我们需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今天研究、传播和进行红色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包括音乐教育在内,大专院校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人格。人格,是知、情、意的统一;理想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在音乐院校中进行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红色音乐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可以将革命传统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红色音乐文化是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红色音乐作品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作品的典范和瑰宝。无论从中国音乐史、音乐理论教学角度来看,还是从典型作品的教学分析来看,都是民族音乐教育的宝贵教材。有些作品,如交响乐《黄河颂》和《红旗颂》等,还是中西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
放眼未来,加强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和熏陶,应该着力完成三项任务。
人格教育——红色音乐文化蕴含积极的政治信仰、爱国情怀、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等人格内涵。
开展红色音乐文化教育,有利于从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道德价值取向、高尚情感涵养、艺术创作和表演能力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全方位地对音乐院校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尤其是,红色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剧、歌剧、戏剧、电影、交响乐等作品,成功塑造了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人格形象和音乐形象,具有重要的人格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示范效应。
同时,那些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者,那些著名的人民音乐家,本身也是杰出的人格楷模。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艺术追求、道德境界,必定会影响到音乐院校学生的人格素养乃至人生道路。
美学教育——红色音乐文化蕴含丰富的音乐人才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美学资源。
一是红色音乐文化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有利于陶冶、涵养学生内心的崇高感,激发他们鉴赏和创作美的作品。
二是红色音乐文化指明正确的音乐创作道路,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基层,贯彻和坚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学原则。同时,红色音乐文化还蕴含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精神和态度。
三是红色音乐文化体现了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群众美学观。广大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坚持尊重群众、学习群众,善于将民间蕴藏的丰富音乐素材加工提炼为音乐精品。同时,他们在创作和表演中,又不忘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和提高群众的专业使命。一方面,坚持科学的群众观点,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又反对和抵制媚俗、低俗和庸俗。继承红色音乐文化传统,能够防止和纠正不良的审美倾向。
实践教育——红色音乐文化蕴含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服务、培养公益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价值。
学习、研究和教育传播红色音乐文化,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益于传承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发扬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有益于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等等。
从历史经验来看,红色音乐文化对于净化社会文化生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易普及、易流传的艺术样式影响下,人民群众将更有奋斗精神、更有主人翁意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