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新时代乡村价值新发现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新时代乡村价值新发现。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南学院基地 曾天雄、曾鹰、曾丹东
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为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奏响了农村与城市全面发展“协奏曲”。
乡村振兴不仅是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历史交汇期乡村文化发展提出的新任务。从主要矛盾的转化来看,城乡发展失衡、乡村发展滞后,这些构成了严重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尊重乡村基础上再发现和提升传统的乡村价值。
巨大而飞速的社会变迁,使得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地方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乡村治理灰色化等问题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境况,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因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一旦缺乏对乡村价值体系的体察,就难以适应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更谈不上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因此,如何以乡村价值系统为基础,发现与提升乡村内在价值,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是当前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二
乡村振兴取决于乡村能否治病强身、转型发展,是否立足于发展与振兴基本规律。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首先要深刻理解“城乡融合”,这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个全新提法。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新定位、新理念,它意味着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凸显乡村价值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供给为保障,重塑城乡关系。针对严峻的“乡村病”,我们必须改变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僵化格局,加快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格局。
一是疏通资本、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城乡融合新格局。二是顺应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三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推进农村一业融合发展,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城镇居民休憩新去处、农耕文明传承新载体。
三
当前,乡村图景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社会主体由稳定性转向流动性,社会结构由紧密性转向松散性,社会生活由同质性转向异质性,社会价值由一元性转向多元性,社会治理由威权性转向碎片性。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按十九大报告所要求的,“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是要精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优化乡村人口结构,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质量,造就一支真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要大力推广地方乡贤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使村民操守更有法度、价值更有引领,最终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要格外警惕城市资本以“乡村振兴”之名裹挟农民,避免出现泡沫化的农村农业“三产化”。毕竟,不是所有农村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民宿经营的条件,都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首要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四是要真正确立村庄经济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以乡村文化共同体作为乡村重建的内生动力。农村精英流入城市,造成农村文化支柱力量的抽离,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传统的常态性社会关系结构。所以,我们要从村庄文化共同体建设切入,促使经济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共生互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我国新时代的一个战略转型,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我们要立足国情农情,立足本地条件,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美好生活不应该只是经济上的“富”,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只有把乡村文化振兴与国家资源下乡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把握巨变时代乡村建设的“牛鼻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