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警惕“伪科普”
本文是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警惕“伪科普”。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2018年10月中旬发布,11月下旬进行笔试。参加本次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要及时备考。【背景链接】
据新华社报道,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头都“科普范儿”,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保健品或医疗器械。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
【提出观点】
“伪科普”文章的炮制,其实是源自一些人处心积虑、有策划、有诉求的刻意“炮制”,背后是一些人见不得光的蝇营狗苟。不少“伪科普”其实是真广告,“伪科普”信息本身是许多不法商家逃避广告审查义务的手段。
【综合分析】
在不少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头都“科普范儿”,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对于这类“伪科普”信息,许多人应该不会太陌生,它们经常出现在朋友圈或者亲戚群里。面对这些“伪科普”,别说一些缺乏相关科学常识的人,就是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也经常缺乏“免疫能力”,时不时“中招”。
原因是,这类“伪科普”信息不是一眼能看穿的粗制滥造的“营销帖”,或者有明确标识的广告,而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认知偏好精心炮制而出。一句话,它就是专门为让人“入坑”而来,其伪装术堪称科普界的“竹节虫”。
可是,“伪科普”就是“伪科普”,不会是真的,伪装得再精巧,也依然“假的真不了”。这种“伪科普”文章,提供的是假信息、假逻辑、假论证,对人当然也就只能造成误导,不可能产生任何正面作用。实际上,在医药、养生领域,由此类“伪科普”造成的伤残、中毒、毁容、延误治疗、病情加剧等恶果,简直数不胜数。
【对策措施】
面对这些“伪科普”信息,其一,受众要有正确的认知,并加强防范。比如,面对某些感兴趣的医疗文章,应多向正规医院医生求证。
其二,平台和监管方面要强化审核与监管。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应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等方式控制“伪科普”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些“伪科普”多是虚假广告的变种,监管部门要拓宽举报渠道,加大对广告主、经营者和发布者的惩罚力度。
其三,需要“真科普”有力还击。“伪科普”之所以兴风作浪,恰恰证明了“真科普”的稀缺。期待多措并举,别让这些充斥网络的“伪科普”伤害了朋友圈的真感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