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数量关系
一个成语消灭一个考生。在公考行测的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成语考查力度逐渐增大,对此类题型,有人焦头烂额,还有人手足无措,甚至有人干脆放弃。这些鸡肋般的成语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比如哪些考得多?哪些选得多?哪些酱油打得多?鉴于一直以来国联考带动省考的趋势,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近年来最高端的十六次考试(2007年至2103年国考,2009年春季至2013年春季联考)中成语的考查情况,可见一斑。最坚定不移的昙花一现
用出现的次数多来弥补意义的时间短。出现三回,都是正确选项。出自《妙法莲华经》,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怪不得考试分数来得很快、消失得更快。
最反其道而行之的南辕北辙
混迹国联考达五次之多,可能因为词义太霸气,居然一直在默默地当干扰选项。南辕北辙: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典出《战国策·魏策》,含贬义。果然不是个“好货”。
最不按套路出牌的两面派
有很多词,出现四次,时对时错,错后变对,刚对又错。比如司空见惯,出自刘禹锡“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形容经常看到的事物,已经不足为奇了;比如一蹴而就,出自苏洵“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比如按部就班,出自陆机“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最顽固不化的酱油党
总有些词,爱凑个热闹当干扰选项,但如果上瘾,是否就应该考虑下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到考生的发挥呢?连续三次干扰的有:历久弥新、高瞻远瞩、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理所当然、标新立异、无济于事、无可厚非、独树一帜,这九头牛居然一根毛也没贡献,每次只是打个酱油、混个脸熟。
最让考生寒心的数据
在16次国联考中,共出现成语(包括四字词语)628个、759次,出现5次的仅一个,4次的有7个,3次的有24个,但是出现过一次就销声匿迹的有534个之多,占比85%以上,也就是说,在备考时还是应该多注意词义和技巧的积累,光关注几个高频词是远远不够的。
总而言之,对于成语辨析题,除了基本语境分析的技巧外,更多地在于平时一词一义的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各自的词义和用法以及近义词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应对难度逐年提升的逻辑填空题,从而考出理想的成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