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隐私信息展是堂另类法治课
近日,有一个名叫邓玉峰的青年艺术家在武汉举办了一场“34.6万武汉公民的秘密”个展,来呼吁保护个人隐私。半年前,他从黑市买了34.6万人的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地址、身份证、网购记录、车主详细信息等。目前,邓玉峰正在接受当地公安部门的调查,尚未有结果(4月10日《南方都市报》)。如今,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展览展示活动,但“隐私信息展”还是第一次听说。在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交易、电信诈骗频发的背景下,这种以呼吁保护个人隐私的展览,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既是呼吁每个公民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也是呼吁执法部门强化公民隐私保护,另外也在呼吁完善立法。
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场原定于4月4日至29日的展览,开展后两天就暂时关闭了,主办者邓玉峰也被调查。原因大概是,无论是购买个人信息还是展示个人隐私,邓玉峰都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公安部门也是依法调查邓玉峰行为有没有违法。
由于邓玉峰购买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并非出于不良目的,而是基于公共利益。所以有学者认为“不宜以刑事法律论处”。而且,其展示个人隐私信息之前,对个人信息做了模糊处理,不会造成个人信息再泄露。当然,邓玉峰通过黑市购买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就看公安部门如何处理。
可以说,这一展览是一堂另类“法治课”。所谓“另类”,是指这一展览不同于其他展览,既有公益色彩,又有艺术色彩;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法治价值。另类还体现在,主办者的目的是呼吁保护个人隐私,而自己却违法购买个人隐私,由于剧情较为复杂,这堂法治课也更为生动。
首先,这堂“课”对公众是一种教育。近些年来,公民个人信息频繁泄露原因之一是很多人缺少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比如有的人为了得到一件小礼品,就轻易登记个人相关信息;有的人网上注册账户时,不仔细看相关协议就草率点击同意,这些鲁莽行为就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
显然,公民是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第一道闸,一旦这道闸失守,后续保护难度就比较大。因此,保护个人信息首先要从每个人做起。“隐私信息展”就能起到警示教育、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作用。
其次,这堂“课”对艺术家或者办展人也是一种教育。虽然办这样的展览出于善意,并且对艺术行为按说也要采取包容态度,但是,任何人都不应该触碰法律“红线”。其实,艺术家办这样的展览,也可以不通过违法的方式实现,比如先经过有关方面授权后再获取个人信息,应该就不算违法了。
再者,这种展览对有关执法部门也是一种提醒。在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其实有关执法部门应该举办这样的展览活动,以警示教育公民提升信息保护意识。如果有关部门先办这种“隐私信息展”,那么寻求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恐怕不会再搞这种展览了。
虽说这些年从立法到执法,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前所未有,但是,几十万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仍然经常出现,正如艺术家通过黑市就可以买到34.6万人的个人信息。这说明仅靠现有法律还不够,仍有必要尽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执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