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8-4-10 18:41:48

事业编考试基础知识:建安诗歌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申论答题技巧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行测题库考试题库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编考试基础知识《建安诗歌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无论是国考省考还是事业单位考试,文学总是绕不过去的考点和难点,而建安诗歌是诗歌考试中的一枝独秀,多次受到考官青睐。
虽然文学常识的考查范围很广看似无章可循,实则有一定的规律,每年的重难点和常考点总是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因此对于文学常的复习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注意积累的同时及时发现考试的规律才能在文学考试中拿到高分。
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常常是大家认为比较难于记忆的地方,而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往往能够帮助同学们比较和识记。除此之外,对于文学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考查也是大家觉得比较耗费精力的方面,而实际上总结规律不难发现掌握常见考点对于提升学习效率是有非常大帮助的。以下是为大家梳理的建安文学的常见考查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的复习。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文风慷慨悲凉、刚健遒劲,被称为“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自建安文学后,亦称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作品有“风骨”。掌握了诗歌发展过程,对于建安诗歌的特色的把握也就更准确和方便记忆了。
关于建安诗歌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中最主要考查的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因此对于三人的主要作品要熟悉。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还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愤诗》(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曹操建安文学的领袖,诗歌现存20余首,都为乐府旧题,但却表现新的内容。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反映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建立魏,谥文帝。《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风格清丽宛转。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一篇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批评了“文人相轻”的恶习;提出“建安七子”之称,并品评七子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见解;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学的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诗品》称之“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赠白马王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等都脍炙人口。所作辞赋以《洛神赋》最为著名。有《曹子建集》。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事业编考试基础知识:建安诗歌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