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云南公务员面试热点:学术造假行为
http://yn.offcn.com/dl/2015/0625/20150625035929244.jpg【热点概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日在官网发布《关于一学术不端案件的情况通报》称,据向有关方面了解,该校一位原副校长、原广东财经职业学院负责人陈某,因其早年的博士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正由上级有关部门立案检察。
【题目预测】
近日,一则“广东某大学副校长涉嫌论文抄袭”的消息,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这位曾获博士学位、拥有众多“光环”的高学历“人才”的“学术造假”行为不仅葬送了自己的个人前途,更令整个教育系统为之“蒙羞”。对于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学术造假行为,你怎么看?
【答案】
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但我国近年来却频繁发生,这体现了目前我国学术领域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状。学术造假看似不会像商品造假那样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经济利益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危害和影响,但若从深层思考,学术造假造成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第一,形成负面榜样,造成诚信缺失。专家学者往往都是社会精英,他们往往是其他社会成员学习模仿的榜样。所以,学术造假一旦盛行,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阻碍学术发展,影响科技进步。学术造假主要是通过抄袭剽窃、编造数据等手段来制造所谓学术成果,其成果无法真正的应用于社会生产,无法推动社会发展,使得科研的发展与进步受到严重阻碍。
第三,破坏社会公平、公正,使社会前进缺乏动力。研究者要在科学研究或学术方面做出真正的成果,除了具有相当的天赋才华及机遇外,还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学术造假者通过造假却非常轻松地取得所谓的“学术成果”,名利双收。这样,社会的公正公平体系遭到破坏,没有人去扎扎实实地做学术、搞科研,社会进步与发展就会严重地缺乏动力。
学术造假对国家、社会及个人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而学术造假之风依然在中国盛行,从深层次分析,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目前整个社会处于道德失范状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背信弃义的道德观念严重侵袭人们的灵魂,诚信者被视为傻子,造假者被视为能耐,学术造假之风也随之盛行。
第二,高校在对教师评定时过分重视“学术成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作为衡量、评价、考核教师的最重要的硬指标,而授课质量、教学业绩、师德水平则被忽视,也就促使部分高校教师进行学术造假。
第三,急功近利、浮躁的社会心理,是导致学术造假的社会氛围。学术研究需要才华与灵感,更需要恒心与耐力。但是目前整个社会处于急功近利、浮躁的氛围下,也就难免有人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夸大,进行学术造假以骗取功名,获取利益。
第四,学术管理制度不完善,给学术造假提供了机会和可能。目前,我国学术体制行政化问题突出,对学术成就评价实行僵化的量化评估,重显示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实用,诱导人们着力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是有创新的研究。
学术造假危害之大甚于其他方面的造假,学术造假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综合的,因此,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防治:
第一,加强国民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特别是学术工作者的学术道德良知和学术道德自律能力,为防治学术造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去除急功近利的畸形心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淡化学术的功利色彩,提高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的待遇,改善其研究的条件,淡化学者的官本位思想,使学术研究者安心、专心地从事本职工作。第三,加强和完善学术评价、监督制度体系建设。要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改变当前学术评价机构行政化,权力地位重于学术的做法,实行专家评议制度;建立学术公示制度和异议制度,使造假的学术受到公众的监督,减少学术造假得逞的几率。
第四,加大对学术造假的惩处力度,一方面要加快完成对学术造假的惩处的立法,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国民诚信档案系统,对学术造假的人和行为予以记录,对学术造假者予以识别和警惕,使想造假者畏惧被记录而不敢造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