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11-10 16:07:06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练习题(29)

1.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当作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缺少交流,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
    A.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B.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
    C.中国老年人存在情感上的无助、孤独等现象
    D.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
    2.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因子,作为改善自身文化机制,培养文化能力的有机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相继消亡,而中华文化却历数千年经久不衰并不断开创新继而创造新的文明奇迹的奥秘所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文化机制才能经久不衰
    B.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
    C.古巴比伦文化的消失源于缺乏鲜明的民族特征
    D.中华民族要善于吸收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化
    3.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
    “相机破例”在文段中的意思是( )。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等待时机,破除习惯
    C.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4.
    教育目标不是教学生如何执行别人为自己制定的规范,而是帮助他们了解规范应该如何形成,自己如何参与创造合理的社会规范。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如何挑战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创造新的制度。
    这段文字最可能批判的是( )。
    A.阻碍学生进行创新
    B.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
    C.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D.不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5.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国家。如果仅仅因为问题没有爆发,就不采取任何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那么矛盾就会越积越多,问题的“能量储备”也会越来越大,一旦爆发就是灾难性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能避免出现问题
    B.国家发展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C.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防止问题的爆发
    D.加强对群众心理情绪的积极疏导和化解
    1.答案:D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讲到美国老年人羡慕中国的子孙满堂,继而比较中西文化在教育孩子的差异,即“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作为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并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证明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使然,>即中美的比较>。选择D表述正确。
    >A选项错在“羡慕”未抓住文章重点,而是分析各自的社会文化原因,B、C选项也没谈到文化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B
    解析:
    由提问可知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第一句指出了中国文化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原因是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征,又不断改善自身文化机制,A和C都只提到了一方面,过于片面,排除;第二句进一步指出了这也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并不断创新的奥秘。所以文段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的能力。
    定于语境,由“因此”可知,“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变”一句是“相机破例”的条件,而“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则是“相机破例”的结果,综合来看相机破例即顺应形势作出改变,C项正确。A、B、项中的“时机”和D项的“不拘一格”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B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非典型的表面主旨题。
    文段先阐明了“教育目标”应该采取的做法,“换句话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是文段侧重说明的内容,即“>我们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如何挑战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创造新的制度”。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有主见的人,而不是盲目地顺从,即批判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故正确答案为B。
    A、D两项只是文段片面的复述,不全面,可排除;C项的“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文中没有提及,也可排除。
    5.答案:C
    解析:
    >据提问“意在”表明该题为隐含主旨题。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重点在“不能因为问题没有爆发就不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那么矛盾就会越积越多,问题的‘能量储备’也会越来越大,一旦爆发就是灾难性的”,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想要防止问题的爆发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正确答案为C。
    根据“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国家”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文段的重点,因此排除;文中提到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选项B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文中并没有突显,故排除。D项文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扫描下方免费送历年真题+解析!
http://z0371jjia.jingjia.org/uploadfile/2017/1109/20171109044410964.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练习题(29)